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博士论文标题写作的九种方式:基于2022年国社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的分析

2023/6/26 17:51:01  阅读:66 发布者:

学位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展示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系统学习成果,让评委相信作者已经达到毕业要求。相比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选题往往更深厚、更宏大。与此同时,其选题也需要明确具体,而不能过于宽泛。学位论文选题的上述特征,突出体现在其标题拟制上。然而,不少作者拟制出的学位论文标题,要么过于宽泛,要么写得像期刊论文的标题。如何才能拟制出既广博又聚焦的学位论文标题?我们围绕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立项名单,归纳总结出学位论文标题拟制的9种方式。供大家写作时参考。

之所以围绕上述名单展开分析,是因为2013年以后国家不再开展“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而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立项名单,就评选目的和权威性而言,最接近之前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且实际入选的博士论文涵盖了人文社科主流学科,因而有助于本文得出更客观、更普遍的学位论文标题拟制规律。

一、视角+主题/问题

“视角+主题/问题”其实包含两类标题,一类是“视角+主题”,一类是“视角+问题”。也就是,在学位论文标题中首先呈现研究视角,之后交代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这样拟制出的标题,既广博又聚焦。一方面,其所呈现的“主题”或“问题”都具有较强的延展性,而不局限于单一的研究内容,可以足够广博;另一方面,这里的“主题”或“问题”都受“视角”的约束,而被限定在特定范围内,因而可以实现“聚焦”的表达效果。

先看几个“视角+主题”的标题实例。《马克思共同体视域中的正义思想研究》《热力学视角下的气候建筑原型方法研究》《国际私法视野下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问题研究》《自我的关系实在论:基于大脑与环境关系的自我观》等标题,都同时体现了研究视角和研究主题。其中,“马克思共同体视域”“热力学视角”“国际私法视野”“基于大脑与环境关系”等,表达的都是研究视角。而“正义思想”“气候建筑原型方法”“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自我观”等,表达的都是研究主题。

由于上述标题没有明确表达要研究正义思想/气象建筑原型方法/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的什么问题,只是给出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因而可以容纳很多相关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上述标题又给定了特定的研究视角,这些学位论文只能在这些视角划定的范围内,去研究上述主题,因此其研究又是聚焦的。

我们再看一个“视角+问题”的标题,即《创业团队权力层级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结构权变的视角》。这里的“结构权变”是研究视角,“创业团队权力层级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是研究问题。上述研究问题用的是“AB”的表达句式。一般来说,“AB”可以理解为“AB”或“BA”或“AB互动”等多重含义,因而其内容不是单一的。另一方面,上述多重含义又只能在“结构权变”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因而论文内容不能无限发散,具有“聚焦”的一面。

二、时间+主题

“主题+时间”说的是,在学位论文标题中同时呈现研究主题和特定时间。前面提到,当标题中呈现了研究主题,而不直接交代研究问题时,这样的标题往往充满延展性,而不局限于单一的内容。另外,在标题中交代特定时间,其实就给研究主题加了限定语。论文只能研究上述时间的相关内容,因此标题含义得以聚焦。

比如,《秦汉官吏职务犯罪研究》研究的是“官吏职务犯罪”。那么,它到底研究“官吏职务犯罪”的什么?标题中没有明示,我们可以简单认为,它要研究官吏职务犯罪的“很多”内容。标题中带有“秦汉”字样,说明论文只研究秦朝和汉朝这两个朝代的官吏职务犯罪,而不是研究历朝各代所有官吏的职务犯罪,因此其内容是聚焦的。再看《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国际学生流动政策变迁研究》,其标题拟制思路与上一个标题类型,它研究“二战后”这一时间段的“美国联邦政府国际学生流动政策变迁”。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时间+主题”指的是标题拟制的内在逻辑,而非拟制标题时必须先交代“时间”再交代“主题”,也不是说标题中只能出现“时间”和“主题”两个要素。实际上,先交代“主题”后交代“时间”也是可以的,在“主题”和“时间”之外呈现其他要素,同样是允许的。比如,《伊拉克库尔德问题研究(19582003)》《罗马波斯战争研究(公元前66-628)》这两个标题,都是“主题”在前、“时间”在后。而且,除了“主题”和“时间”,上述标题还呈现了“国家”这个要素,即其拟制逻辑实际上是“国家/区域+主题+时间”。

三、(古/今)中国本土主题

“(古/今)中国本土主题”说的是,围绕一个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主题,拟制学位论文标题。这里的“中国本土主题”可以是历史上的,也可以现在的。由于研究主题本身具有中国特色,具有一定新意,与其他主题内容存在明显区分,因此研究上述主题的学位论文,其本身在研究内容上就是聚焦的。另外,由于相关标题仅呈现了一个中国本土主题,而没交代其他要素,因此我们又可以认为这样的标题是广博的,它可以拓展到很多方面,并建构起一个系统化的论文内容体系。

比如,《中国共产党请示报告制度研究》这个标题中的“请示报告制度”,就是一个中国本土主题。因为“请示报告制度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工作机制,也是组织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这样一个主题,显然不同于研究我党的其他制度,也不同于研究其他政党的某个制度,因此内容上是聚焦的。另外,“请示报告制度”本身内容丰富。学位论文研究该主题,也就意味着同时研究该主题所包含的各种丰富内容,因此这样的学位论文标题是广博而非单薄的。

再如,《魏晋南北朝佛教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这个标题。从字面上看,它似乎遵循的是“时间+主题”的标题拟制方式。但是,如果我们透过字面文字把握其背后所指向的对象,则会发现:“佛教音乐”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佛教中国化的不断推进而流行起来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才从社会伦理道德的领域中独立出来,开始从音乐自身出发去探讨音乐的审美规律。从这个角度说,“魏晋南北朝佛教音乐美学思想”无疑是一个中国本土主题。

更重要的是,在《魏晋南北朝佛教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这篇学位论文之前,已经存在一篇名为《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博士论文。《魏晋南北朝佛教音乐美学思想研究》比它多了“佛教”两个字,不仅内容上更加聚焦,而且考虑到“魏晋南北朝佛教”的特殊地位,上述标题中增加“佛教”后,更体现了该选题的重要性。另外,凡是被称作“思想”的事物,其本身必然是丰富而非单调的,因此上述标题具有一定的广博性。类似的标题,还有《唐宋时期巴蜀观音图像研究》。观音图像的演变,是印度佛教艺术中国化最具典型性的代表,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演变时期是就是唐宋。因此,上述标题同样体现了中国本土主题,而且“广博”与“聚焦”兼备。

四、一级老主题+二级新主题

“老一级主题+新二级主题”说的是,学位论文标题中只呈现研究主题,且包含着一个层级嵌套的主题结构。这一主题结构中,同时存在着一个一级老主题,以及一个附属于一级老主题的二级新主题。由于标题中只有研究主题,因此其表意是广博的,又因为其同时交代了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而二级主题是对一级主题的进一步缩小,且缩小后的这个主题往往带有一定的新意,因而这样的标题在体现广博的同时,也起到了内容聚焦的效果。

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差异问题研究》这一标题。一级主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但这样的主题显然过于宽泛,二级主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差异”,也即只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差异”,而不关注其他方面。另外,“差异”往往存在多方面的差异,而非只有一个方面的差异,因此这一标题不仅广博而且聚焦。

类似的标题,还有《先秦汉语形容词的句法语义研究》《现代汉语警告范畴研究》《现代汉语二重有标三分句嵌套研究》。这三个标题的主题嵌套结构,分别是“先秦汉语(形容词)的句法语义研究”“现代汉语(警告)范畴研究”和“现代汉语(二重有标三分句)嵌套研究”,括号里的部分就是其二级主题。其中,标题中括号外的句子成分如“先秦汉语的句意语法”“现代汉语范畴”“现代汉语嵌套”,体现的是“广博”,也即这些一级主题都是宽泛的。而括号内的句子成分如“形容词”“警告”“二重有标三分句”,则体现了“聚焦”,即表明:上述论文分别只研究先秦汉语中“形容词”的句法语义,只研究现代汉语中的“警告”这类范畴,只研究现代汉语“二重有标三分句”这类嵌套结构。

五、主题/问题+主题阐释/问题阐释

“主题/问题+主题阐释/问题阐释”说的是,学位论文标题中同时呈现了研究主题及主题阐释,或者同时呈现了研究问题及问题阐释。当然,这里的“主题阐释/问题阐释”等句子成分,不一定出现在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的后面,有时也在前面呈现。此类标题中的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体现的是“广博”,而主题阐释或问题阐释体现的则是“聚焦”。二者的上述组合,使得学位论文的标题既广博又聚焦。

先看“主题+主题阐释”的标题实例。比如,《知觉、行动与知识:一种“行动优先”的统一解释》这一标题。研究主题是“行动优先”这一术语,但这一术语比较笼统。冒号前面的“知觉、行动与知识”属于“主题阐释”,也即对“行动优先”这一主题的进一步展开。更具体地说,该论文将围绕“知觉、行动与知识”等分析“行动优先”,这样一表达,研究内容就具体多了。再如,《比例原则:作为对基本权利限制的限制》这一标题。“比例原则”作为研究主题,本身是笼统的,即人们从中看不出论文到底研究什么的比例原则。而冒号后面对主题做了阐释,即论文将从“对基本权利限制的限制”这一层面去研究“比例原则”,这样一处理,标题的意思就聚焦了。

再看“问题+问题阐释”的标题实例。比如,《多重压力、公共价值冲突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作用机制与协调路径》这一标题。冒号前面三个变量连在一起,它们显然是研究问题,但是论文研究这三者的什么呢?冒号前面的文字没有明示,因此其表达是广博的。而研究冒号所写的“作用机制与协调路径”,则对研究问题做了进一步明示,即研究其作用机制与协调路径。再如,《抵抗东方主义话语的意图与方法:萨义德的拯救思想及其批评践行研究》这一标题。“萨义德的拯救思想及其批评践行研究”是对研究问题的初步概括,而冒号前面的“抵抗东方主义话语的意图与方法”,则对所研究的“拯救思想”做了进一步阐释,即论文研究萨义德拯救思想里的抵抗东方注意话语的意图与方法。

六、主题+问题

“主题+问题”包含两类标题,一类是“具体主题+抽象问题”,一类是“问题+主题”。前一类标题,一方面借助“具体主题”体现体现“聚焦”,另一方面借助“抽象问题”体现“广博”。后一类标题,一方面把明确具体的问题放在前面,另一方面又在副标题上呈现一个相对宽泛的研究主题,一下子让标题从“具体”回到了“广博”上。

先看“具体主题+抽象问题”的标题实例。《论刑事程序倒流的反思及其修正》这一标题,研究主题“刑事程序倒流”属于司法中的特定现象,本身具体明确,但标题后面所呈现的研究问题“反思及其修正”,这一表述相对抽象,让标题回到了广博层面。再如,《工作成瘾综合症的双刃剑效应研究》这一标题。研究主题“工作成瘾综合症”同样是明确具体的,但研究问题“双刃剑效应”则走向抽象。而且既然是“双刃剑”,那么其“效应”肯定不止一个方面,因此其论文标题承载了多方面广博的研究内容。

再看“问题+主题”的标题实例。比如,《历史影响与外交政策:二战后日本对缅甸援助研究》这一标题。“历史影响与外交政策”是研究问题,“日本对缅甸援助”是研究主题,前者具体而后者宽泛。再如,《“知识”重塑与文学生产:当代农村知青题材小说研究(19491966)》这一标题。冒号前面的“当代农村知青题材小说‘知识’重塑与文学生产”是研究问题,冒号后面的“当代农村知青题材小说”是研究主题。冒号后面的文字虽然更多,但表意不如前面的文字具体。类似的标题,还有《身份与修辞:宋代骈文批评研究》《生产资料、治理工具与要素市场:中国大数据产业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我们不再一一展开。

七、经典理论+当代/中国

“经典理论+当代/中国”说的是,学位论文标题中的研究主题属于经典理论,研究问题跟“当代”或“中国”有关。也即,把一般意义上的经典理论,聚集到了“当代”或“中国”上。

比如,《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这一标题。作为研究主题“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虽然我们不能直接说它不是具体词汇,但如果没有标题后面的“当代价值”几个字,恐怕人们显然难以知晓——论文到底研究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理论+当代/中国”其实是“主题+问题”的变式。再如,《现代货币理论研究:理论脉络,前沿争论与中国经验》这一标题。冒号前面的“现代货币理论研究”显然是研究主题,而且“现代货币理论”同样属于经典理论。但是,论文标题如果只有这几个字,那么该标题就只“广博”而不“聚焦”。上述标题的“聚焦”,是通过冒号后面的“理论脉络,前沿争论与中国经验”几个字实现的。也即,论文研究该理论的发展历程、目前存在的前沿争论,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积累的可靠经验。

八、AB

AB”比较好理解,就是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过,单纯罗列几个变量,并用一个“与”字将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拟制出的学位论文标题,容易被人视为过于随意。我们这里所说的“AB”的标题,并非泛指任何使用了“与”字、串联起多个变量的那些标题,而是特指体现内外、反常等特征的多变量,且这里的“A”或“B”必有一个属于核心主题。另一个处于附属地位。一方面,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内外、反常等特定的关系,一下子就跟那些关系松散的其他变量组成的标题区别开来,从而体现了内容的聚焦;另一方面,“AB”之间的关系又是开放包容的,而非封闭僵化的,因此这样的标题也有较好的延展性,体现了内容上的广博。

比如,《“良缘之外”:中国的教育婚姻匹配与社会不平等》这一标题。核心主题是“教育婚姻匹配”。假如把它替换成A,那么“社会不平等”就是B。在中国人的朴素认知里,“教育”与“婚姻”应当是正相关。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在“教育”和“婚姻”之外,存在着复杂的不平等,也即,“教育婚姻匹配”和“社会平等”之间存在着反常关系,论文所研究的“不平等”,针对的是教育婚姻匹配中的不平等,而非其他不平等,这是其聚焦的研究内容。另外,“教育”“婚姻”之间的匹配存在多种不同样态,且社会不平等更加剧了匹配的多样化,因此上述研究内容是复杂的,而非单一的。由此,论文标题又呈现出广博的一面。

类似的标题,还有《印度的军政关系与对外战争行为》《“萨尔普遍史”与欧洲近代史学思想变迁》《“呈会”习俗与民间信用机制:以温州钱库镇为中心的考察》《六朝“异物志”与文学》《清嘉道时期的文献样态与文人表达》等。对于上述标题,我们可以把“与”字前面的部分视为A,并将其作为核心主题,把“与”字后面的部分视为B,并将其作为与A存在特定“内外”关系的附属主题。AB各自代表着论文标题的学科属性,体现着“聚焦”一面。而AB的互动,则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多样化,从而让论文内容更丰富、广博。

九、人物思想

围绕“人物思想”拟制学位论文标题,并不难理解。由于“人物”本身都是知名人物,是历史上活生生的鲜活生命,因而其足够具体、足够聚焦。而这些人物的思想,之所以能成为“思想”并流传至今,之所以能被后人作为选题纳入学术研究中,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这些思想足够厚重而不轻薄。因此围绕它们拟制出的学位标题,同样能体现广博的一面。

我们直接看相关的标题实例。《马克思民主理论研究》这一标题,一看到“马克思”几个字,大家就会想起马克思的大胡子形象,这说明其主题是明确具体的。而看到马克思的“民主理论”,虽然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本人提出过“民主”方面的思想,但又很难用三言两语就把它说清楚,因而这些研究内容足够广博,可以撑起一篇学位论文的写作体量。

类似的标题,还有《王船山“生”的思想研究》《布莱恩·理查森非自然叙事理论研究》《鲁道夫·维特科尔艺术史论研究》等。当然,并不是所有围绕“人物思想”拟制出的学位论文标题,其外观形态都是“人名+理论名称”。比如,《窝阔台汗时代大蒙古国研究》和《论哈萨克巴克斯音乐的二元属性》。前一个标题虽然带着“时代”,但这里的时代并不能直接等同于研究视角。实际上,该文研究的是大蒙古国第二任大汗窝阔台的治国思想。后一个标题虽然使用了“……的……”句式,但它实际上研究的是哈萨克族古老宗教职业人——巴克斯的音乐思想。尽管这里的“巴克斯”可能代表的是一个群体,而非单个人物。

十、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归纳总结的学位论文标题既广博又聚焦的9种拟制方式。当然,有一些标题,实际可能同时包含了多种拟制方式。比如,《认知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前期研究》这一标题,既体现了“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间(前期)”,又体现了“问题(认知与实践)+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述9种拟制方式,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有适不适合自己的论文。只要拟制出的标题表意明确,且含义丰富,能够支撑起一篇学术论文的写作体量,那么,它就是一个合格规范的标题。

作者:刘小华(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

转载:科研写作研究所

转自:“学术鸽”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