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其它 >> 文章正文
  • 趣味龙年--龙文化与养生趣话

    类别:其他 作者:冉汝俊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23/12/9 5:30:45 网友阅读:833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趣味龙年--龙文化与养生趣话

    2024年2月10日至2025年1月28日为农历甲辰龙年,天干为甲,地支为辰,甲

    行属木,辰为生肖龙,五行纳音佛灯火,这年出生的属龙人,为木龙之命。公元2024年,公历闰年,(平年的二月28天,闰年的二月29天)共366天、53周。2024年没有立春节气。农历甲辰年(龙年),无闰月,共354天。

    一、龙文化

    1、龙字义。

    龙字的繁体“龍”,为会意形体兼象形之字。左为 “立月”, “立”是“辛”与“帝”字头,表“威权”之义。“月”做偏旁是“肉”的意思,指“实体”。“帝”与“肉”联合起来表示“威权实体”。 右为折角的“S”形,或看作大致的“弓”形。即指蛇身左弯右曲的扭摆游移动作。“S“形体上附着有等距排列的短划,用于抽象地表示“鳞片肢爪”。

    《说文解字》:龙,鳞甲动物之王。能变暗,能变亮,能变细,能变大,能变短,能变长;春分时刻而登天,秋分时刻而潜渊。字形采用“肉”作边旁,一副飞腾造型,以有所省略的“童”作声旁。所有与龙相关的字,都采用“龙”作边旁。  

    辰,象形。金文字形,是蛤蚌壳之类软体动物的形象,“蜃”的本字。本义;蛤蚌之类的软体动物。辰,地支的第五位,属龙。用于记时,辰时上午七点至九点。

    2、辰龙姓氏

    1)、龙姓为古老的姓氏,当代龙姓的人口已近280万,为全国第八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2%。源出有七:

    一是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二是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至汉代,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三是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御龙氏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四是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五是出自西汉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六是出自地名,以采食地为氏。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省泰安西南之龙乡),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

    七是出自少数民族。我国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2)、辰姓。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并注其源:

    一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当然也是黄帝后裔。

    二是出自鲜卑族。

    三是《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载:"辰州,隋唐时设,其地在今湖南沅陵以南、元江以西地区。此以所居地名为氏。"

    四是为朝鲜姓。清张澍语云:"辰韩,国名;马韩人亦自立为辰王,辰氏必有以国为氏者。

    3、龙生肖

    公元年号除以12余数是8的年份是龙年。在龙年出生的人就属龙。龙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五,与十二地支配属"辰" ,一天十二时辰中的"辰时"--上午七时至九时又称"龙时"。

    据说,远古时代的龙是没有角的,那时的龙在地上生活。它凭着自己身强体壮,能飞,善游,想当属相,也想当兽王,取代虎的地位。于是,人间产生了龙虎斗,结果是难解难分。最后,玉帝觉得 它们斗得太不像话,下旨叫它们来天宫评理,临行时,龙想到自己虽然高大,却不及老虎威风,怕玉帝小看自己,当不上兽王也排不上属相。这时,龙的小弟蜈蚣出主意:"公鸡有一对漂亮的角,不妨借来戴上,这一定会给龙大哥添几分威风。"龙听大喜,便同蜈蚣来找公鸡借角。公鸡听说龙要借它的角,死活不肯,龙一见急了,对天发誓道:"如果我不还你的角,回陆地就死。"蜈蚣也在公鸡面前担保道:"如果龙大哥不还你的角,你一口把我吃掉。"公鸡见蜈蚣作保便把角借给了龙。龙和虎到了天宫,玉帝见龙和虎都十分威风,便下令龙虎都作兽王,虎为陆地百兽之王,龙作水中水族之王。虎既然可以当属相,龙也可以成为属相,只不过得排在后面。于是,龙和虎皆大欢喜,告辞玉帝回到凡间,回来后,龙心里想,如果把角还给公鸡,水族们见我这么怎能服我管呢?于是决定不还公鸡的角,一头扎进水中,再也不上陆地了。公鸡见龙不还角,气得满脸通红,也迁怒于蜈蚣,蜈蚣吓得从此钻进石缝中。今天我们还可以见到,公鸡的脸总是红的、蜈蚣也难得爬出地面,公鸡见到蜈蚣总是一口一个吃掉,并且总是在喊 :"龙哥哥,还我的角。"而龙呢,再也没有到陆地上来了。

    4、龙形象

    1、神化龙。

    1)中国龙。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动物,国人对它又敬又怕,有一种特殊感情,龙的地位之高任何动物也无法与之比较,中国人心中,它是一种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物。帝王自称自己是真龙天子,百姓敬龙为祁雨。人们发挥出无穷的想象力,将龙说得神奇而伟大,把各种动物的形象聚于龙一身、有兽的野性、人的悟性、神的灵性,并创造了许多龙的传说,这些传说经过民间的加工和文人的润色后,更加令人神往了。人们敬龙、爱龙、的心理更升华为一种崇拜。也许,这也是龙成为生肖的文化因素。《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

    龙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宋代学者郭若虚总结“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民间画龙有“九像说”,即“头像牛,身像鹿,眼像虾,嘴像驴,须像人胡,耳像狸猫,腹像蛇肚,足像凤趾,鳞像鱼”。其实,龙的容合对象远远不止这十多种,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猴、羊、蚕、蛾、螺、虾、龟、蚯蚓、穿山甲、鸟类,以及云、雷电、虹霓、龙卷风、海潮、泥石流、古动物化石、树木花草、江河山脉,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融合。

    在中国文化中,古代龙是皇权的代表,象征的天赋皇权,表明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在民间,龙主要是吉祥、喜庆、神兽、力量、腾飞的象征。

    2)、西方龙。西方的一种传说生物,拥有强大的力量及魔法能力,种类很多,其家族的庞大比起东方的龙来毫不逊色。中国的龙是“龙生九子,每子不同”,而西方的龙则是“龙生百子,每子不同”。有居住于深海的海龙,有沉睡于火山的火龙,有蛰伏于沼泽的毒龙以及无数的奇形怪状的龙,以及九头龙、龙兽、亚龙、双足飞龙等等。西方圣经中将龙作为了一种怪兽,所以西方很大意义上对圣经的依赖,导致了西方思想对龙的批判。它们的出现,通常预示着灾难、恐慌、暴力和血腥。

    2、古恐龙。恐龙是中生代多样化优势陆栖脊椎动物,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3、变色龙。变色龙,学名叫避役,属于爬行纲,与蜥蜴同属于蜥蜴亚目。主要树栖。特征为体色能变化。分布在马达加斯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亚洲西部、印度南方和斯里兰卡及西班牙南部一带。颜色变化决定於环境因素,如光线、温度以及情绪(惊吓、胜利和失败)。主要吃昆虫,大型种类亦食鸟类。大多数种类卵生,到地上产卵2~40枚,卵埋在土里或腐烂的木头里,孵化期约3个月。南非有几个种为卵胎生。

    5、龙的传人

    “龙”在中国文化中,很早就作为一种地位崇高、内涵丰富的象征物而存在,但古代文献和文物中的龙,不可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为那时候根本还没有现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龙要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以“中华民族”的存在为前提的,先有“中华民族”,然后 “龙”才有可能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当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自古就生息于黄河下游这片沃土之上并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伟大文明。但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概念,作为与其他民族国家区别开来的政治共同体,却是一个近代才形成的概念。在古人的心目中,并没有如今这样的列国并立的世界概念,因此也没有我们今天这样的中国概念。在古人看来,中国即天下,中国之外都是不足与中国分庭抗礼的蛮夷。直到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天朝帝国的大门,也同时打开了天朝君臣的视野,中国人才认识到,世界之大,天外有天,国外有国,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分子。从此之后,天下之中国,才变成世界之中国,中华民族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国家”,才需要有藉以标志自己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相区别的标志或者“图腾”。也就是说,“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随着中国在清朝末年的近代化进程才有可能产生,“龙”并非像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的那样,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也并非自古以来就是“龙的传人”,“龙—中国”之间的指涉关系,纯粹是一个现代“文化发明”。

    在古代,只有帝王,才有通天的权力,帝王以“天子”自居,将自己视为天意在人间的代理人,法天行政,奉天承运,因此,也只有帝王才有观察天象、颁历授朔的权力,于是,作为天意昭显的龙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帝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的观念中,龙星,或者说天上的龙,就成为皇权的象征。此后,从秦汉直到明清,龙的纹样一直被帝王所垄断,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天子踞龙廷、坐龙椅、乘龙辇、穿龙袍、踏龙靴,天子的身体叫龙体,天子的表情叫龙颜,天子的后代叫龙子龙孙。龙作为象征物,一直就是统治者的特权,为皇朝家族所独享,中国专制王朝最后一个朝代清朝,随着专制权力的登峰造极,也将这种对龙的专制和独享,彰显到了极致。清朝的典章制度中,对于龙纹的使用,有着繁复细致的规定。正是龙作为皇权象征这一点,为龙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埋下了伏笔。不过,作为天子象征的“龙”,无论如何还和后来作为中华民族的“龙”是两码事,那个时代,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谁要胆敢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或者胆敢用龙的形象作为自家的装饰和旗号,那无异于犯上作乱,是要斩首示众、诛灭九族的。龙,高高在上,与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无关。

    “龙”从真龙天子的徽章,转变为华夏民族的象征,这一“世俗化”的转变发生于晚清,其背景自然是专制皇权的瓦解、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具体追溯起来,清朝的国旗在“龙”的这一地位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面国旗是清朝的黄龙旗,国旗是民族国家的象征,并非是皇帝一家一族的象征,清朝把龙绘制在国旗上,表明了龙的地位的转变,龙已经从皇家的徽章变成了全民的图腾。 颇具荒诞意味的是,清朝国旗的诞生,与一位美国文明强盗的建议密不可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8年(1858年)10月,美国公使列卫廉在与清政府签署《天津条约》之后,致书清政府谈判代表桂良,建议清朝仿效当时欧美诸国的做法,制定国旗。他在信中说,欧美诸国商船海外通商,照例都要悬挂本国旗号,以便于相互识别,因此建议“中国宜立国家旗号,俾中国公私船尽行升用。”《清史稿•卷一百五十六》载,桂良将其建议奏报咸丰皇帝,“厥后中国造轮船、购战舰、用龙旗,多采其议。”正是由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逼迫清政府开放市场,五口通商,西方战舰和商船纷至沓来,游弋横行于中国海疆,为了辨别中国与外国的船只,第一面中国国旗才应运而生。西方列强在把中国强行推倒世界面前的同时,也逼迫中国树立起了他的第一面“国家旗号”,这面国旗从一开始就凝结着屈辱和失败的记忆。朝廷从一开始就选中龙作为国旗图案,自然与龙一直作为皇权的象征分不开。不过,龙旗一旦从天子旗号变为国家旗号,龙的象征也就不再仅仅为皇帝一人所独占,而是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身份的标识。清朝的龙旗随着清朝的使节、商船、留学生和华侨,走出国门,进入西方,进入西方人的认知和想象,从此之后,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中国人、中国国族、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的一切,都和龙的形象结下了难分难解的关联,在西方人的观念中,龙,因此就成了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清朝尽管打起了龙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但这面国旗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一面国旗,随着清朝的崩溃,清朝的龙旗也颓然委地。清朝的龙旗打了没有几天,就被民国初年的五色旗所取代,龙的国家形象还没有被华夏儿女所认同,还没来得及在民众的心中落地生根,就被历史的沧桑风吹雨打去。可以说,从清朝灭亡一直到二十世纪末叶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内,龙作为族群象征物,并没有获得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和认同。

    中国的老百姓尽管有很古老的崇拜龙的习俗,在一般民众的观念中,龙之为物,一直只是与农耕和雨水有关,而与民族性无关,老百姓从来没有自称为“龙的传人”,也没有把龙视为自己的图腾,民众们舞龙是为了庆祝节日,祭龙是为了祈求雨水,即使现在,你到民间问问老百姓“龙的传人”是什么东西,他们大概会是茫然不知所问的。龙的形象要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普天之下的华夏儿女要自认为“龙的传人”。检索一下大陆的主流出版物,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还完全不见“龙的传人”这种说法的踪影,“龙的传人”观念的形成,大陆民众对龙的民族性认同,与台湾歌曲《龙的传人》的传唱密不可分。《龙的传人》是台湾作曲家侯德健于1978年12月16日创作的作品,由台湾男歌手李建复演唱了这首歌,随后经香港歌手张明敏演绎,歌曲传遍中国,而龙的传人也成为中国人的民族别称。198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上,美籍华人歌手黄锦波演唱了一首《龙的传人》。这首在台湾原本被用来确认其文化身份、自承中华文化正统地位的歌曲,在八十年代初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政治背景和历史语境下,被重新演绎为普天下华夏儿女超越阶级、党派、地区而相互认同、同舟共济的内涵,与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发生了强烈的共鸣,因此借助于广播、电视、磁带等现代传媒手段,这首歌曲以及它所反映的天下华人一家亲的观念不胫而走,“龙的传人”的观念也迅速深入人心,“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也逐渐变成了不言而喻的“常识”。 从此以往,与龙有关的文化景观如雨后春笋,在中华大地上层出不穷,而与龙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意象也不断地被制造和复制出来,我们真地成了“龙的传人”。

    6、龙民俗

    1)、龙祁雨。祈雨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活动种类花样繁多,而且经久成俗,并沿袭至今。建国以来,抗旱靠机井和引黄灌溉,过去人们靠天吃饭,因无抗旱工程,旱了是求神祈雨,搞的神乎其神。山东有敬龙祈雨习俗。敬龙祈雨在民间信仰中,龙与雨源渊深厚,关系密切。龙,自古就是人们借以祈雨的主要对象,而且祈求方式多种多样。敬龙无定日。旧时每遇大旱,通常由官绅主持,率众祷于龙神庙,一般是庙祭,祈雨期间有的地方还要禁屠食素数十日。像蓬莱阁古建筑群中,就有东海龙王敖广的龙宫,东海龙王端坐殿中,分列两旁的是他的八位站官,其中即有掌管下雨的雷公、电母、风婆和雨神,宫中还设有龙王的木雕像和龙王出行时的步辇和仪仗。求雨时,人们头戴柳条帽,抬着龙王雕像走街串巷,高呼“求大雨!求大雨!”如果屡求不应,据说还有一种有趣的办法,就是把龙王的木雕像放在烈日下曝晒,晒得大汗淋漓受不了时,他就会兴云布雨了。这虽然有些大不敬,但还是奉行先礼后兵之道的。远离“龙宫”的内陆居民,还创造了一种“造龙求雨”的方法。即用泥土、沙石、纸等材料做一条龙放在田里或水中,藉以求雨。如,高密剪纸中创作的纸龙,在祈雨时则被放置水中。山东沂水县韩家曲曾出土一块半圆形的汉代画像石。石上雕刻着“祷龙祈雨图”:画像顶部横伸一条弧形的双头龙,龙头向下张开作喷雨状,下面有长跪之人头顶盆皿接雨。龙下有凤鸟、羽人、芝草和巫师作乐的图案。大体反映了当时人们祈雨的景况。

    2)、龙食品。正月初五吃龙须面 农谚:正月初五龙睁眼,家家户户把面擀。 据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龙睁眼的日子,大家小户都擀面条、下汤圆(元宵)。面条是龙须,汤圆是龙眼。吃了面条和汤圆,龙才睁眼。 正月十五蒸龙 农谚:正月十五把龙蒸,保得一年好收成。 至今,沂南每逢农历正月十五要用白面或杂面捏面灯和面龙捏好以后,放进锅里蒸熟后用。往锅里放进,四周放面灯,当中放面龙。蒸熟的面龙放进粮囤子里,据说能保得这年米满囤、粮满仓。 二月二抬头,吃炒豆 农谚:二月二,龙抬头,妖魔鬼怪犯了愁。 据民间传说:每年到了农历二月二,下蛰的龙抬头了,又能打雷行云布雨了。二月初二这天,家家户户要生黄豆芽,炒豆子。炒豆子即炸豆花,是催蛰龙快快醒来;生黄豆芽是象征龙抬头,如同种子发芽,以后将生气勃勃。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忌推磨和忌推碾,说是推磨光磨龙头,推碾光碾龙爪子,伤害龙的事可不能干。

    3)、舞龙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本与龙无关,但在元宵节中,舞龙灯的活动必不可少。早在宋代,就有了龙灯。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了南宋城中的龙灯: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和今天的龙灯不同,这里的龙灯是静止的。不过,南宋时也有由人舞弄的龙灯,大词人辛弃疾便写下了“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词句。上元夜必舞龙灯,要扎鳖山或草龙,上布灯烛。

    4)、引龙回。在春节之后,每年的“二月初二”可谓专属于“龙”的日子——为龙抬头日,旧俗在这一天要用草灰弯弯曲曲地由门外撒到厨房内,称为“引龙回”;小童在这一天开始入书房读书,称为“占鳌头”;读书人在这一天要理发,以取龙抬头的吉祥之意。

    6)、敲龙头。东北部分地区的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把龙唤醒,保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7)、剃龙头。 民俗中,在二月二这天剃头,会像龙一样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所以人们对“二月二,剃龙头”很重视,谁都想图个好兆头。古时候有正月里不剃头的习俗,沿袭到今,就是不管头发多长,都要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发。所以整个正月里,理发店生意很少。而一到二月二这天,来理发的人就络绎不绝。对这一天来理发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理发本身,而是讨个吉利:大家都来剃龙头。旧时民间还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还有的地方,女孩也在此日穿耳洞。

     8)、赛龙舟

    这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按地支推算,“五”为午;“端”即“初”,故而得名。端午节的历史极其悠久,节日风俗也极为丰富,其中一些活动与龙有关,闻一多先生甚至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当然,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赛龙舟。古时皇家龙舟非常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有数层楼台,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的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

    9)、少数民族的“龙民俗”

    云南瑶族在正月初五过龙头节,备祭品祭祀龙王;贵州侗族在二月初二这一天要接龙,这一天全寨人要杀掉一头牛,每户分一块牛肉,名为“吃龙肉”,吃肉时要唱五龙归位的酒歌,最后要将牛角埋于地下;湘、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过龙船节,在清水江赛龙舟,并伴有其他的庆祝活动。

    7、著名的属龙人

    邓小平(1904~1997),1904年8月22日生,农历甲辰(龙)年,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 。265-290年在位,谥号武,庙号世祖。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1328年农历戊辰(龙)年,朱元璋是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 、永乐等。

    清朝皇帝嘉庆(1760年至1820年),1760年农历庚辰(龙)年,嘉庆是清朝第七位皇帝(入关后第五位),嘉庆帝在内乱频仍、外患渐逼中,倾力企图维护清王朝的稳定巩固,然而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使清王朝的败落于嘉庆末年已完全表面化,并从此日渐走向衰亡。

    8、龙成语

    龙雏凤种  龙蟠虎伏  龙头锯角 龙首豕足  龙跳虎伏  龙跃虎踞

    托凤攀龙  龙伸蠖屈  扳龙附凤 龙跧虎卧  虎窟龙潭  龙战虎争

    烹龙庖凤  得婿如龙  龙行虎变 龙蟠虎绕  龙拏虎攫  龙拏虎跳

    攀龙讬凤  卧虎藏龙  龙生九子 叶公好龙  龙马精神  龙争虎斗

    龙凤呈祥  飞龙在天  龙飞凤舞 亢龙有悔  龙虎风云  画龙点睛

    龙潭虎穴  车水马龙  望子成龙  鱼跃龙门  笔走龙蛇  龙腾虎跃  

    鱼龙混杂 降龙伏虎  乘龙快婿  直捣黄龙  虎踞龙盘  老态龙钟  

    酒虎诗龙  群龙无首 白龙鱼服  二龙戏珠  来龙去脉  生龙活虎 

    屠龙之技  虎踞龙蟠  虎略龙韬 龙骧虎跱  真龙天子  马如游龙 

    攀龙附凤  人中之龙  龙骧虎步  潜龙伏虎 龙吟虎啸  神龙马壮  

    龙行虎步  龙神马壮  一龙一猪  风虎云龙  飞龙乘云 龙蛇混杂  

    龙翔凤翥  雀马鱼龙  龙血玄黄  骥子龙文  云起龙骧  龙驭上宾

    龙章凤姿  伏龙凤雏  龙肝凤髓  龙生九种  龙头蛇尾  麟凤龟龙  

    鼎成龙升 马足龙沙  龙眉凤目  矫若惊龙  元龙高卧  龙驹凤雏  

    活龙活现  龙精虎猛 痛饮黄龙  日角龙颜  龙阳泣鱼  龙跃鸿矫  

    一世龙门  矫若游龙  岁在龙蛇 蛟龙戏水  龙翰凤翼  盘龙卧虎  

    龙举云兴  龙跃凤鸣  成龙配套  元龙豪气 鱼龙百变  鱼龙曼延 

    鱼龙变化  虎据龙蟠  龙御上宾  雕龙画凤  龙骧虎视 龙蛇飞舞  

    土龙沐猴  龙腾虎啸  龙德在田  龙战玄黄  游云惊龙  画龙点晴

    一龙一蛇  蛟龙得水  鱼升龙门  龙翔凤舞  龙游曲沼  凤翥龙骧  

    贯斗双龙 龙蛇飞动  火龙黼黻  龙章秀骨  禅世雕龙  龙腾凤集  

    土龙刍狗  放龙入海 龙蟠凤逸  云起龙襄  跨凤乘龙  药店飞龙  

    踞虎盘龙  鳌愤龙愁  盘龙之癖 龙去鼎湖  青龙金匮  笔底龙蛇  

    龙飞凤翥  龙兴凤举  鱼龙漫衍  日角龙庭 凤子龙孙  烹龙砲凤  

    云龙井蛙  龙骧麟振  龙鸣狮吼  凤翥龙蟠  鱼龙曼羡 骇龙走蛇  

    烹龙炮凤  龙驰虎骤  尸居龙见  虎变龙蒸  龙飞凤翔  龙韬豹略

    龙兴云属  鼎成龙去  龙威燕颔  龙章凤函  龙姿凤采  龙举云属

    神龙见首 凤楼龙阙  云蒸龙变  龙翔虎跃  乔龙画虎  龙章凤彩  

    鱼龙曼衍  祖龙之虐 活龙鲜健  龙言凤语  绣虎雕龙  描龙绣凤  

    龙战鱼骇  龙楼凤阁  龙蟠虬结 龙翰凤雏  龙眉豹颈  舞凤飞龙  

    龙屈蛇伸  乘龙佳婿  龙蹲虎踞  龙骧虎啸 凤舞龙蟠  打凤捞龙  

    龙鬼蛇神  事火咒龙  龙门点额  龟龙鳞凤  凤表龙姿 鱼质龙文  

    匣里龙吟  龙骧豹变  龙盘凤逸  龙章麟角  龙多乃旱  人中龙虎

    龙翔凤跃  龙荒朔漠  龙荒蛮甸  龙腾豹变  龟龙片甲  鹤骨龙筋 

    龙颜凤姿 龙腾虎掷  流水游龙  老迈龙钟  龙断可登  虎超龙骧  

    骑龙弄凤  龙盘凤翥 批逆龙鳞  乘龙配凤  攀龙附骥  打虎牢龙  

    龙楼凤池  龙骧蠖屈  龙跳虎卧 龙肝豹胎  龙楼凤城  掷杖成龙  

    龙腾虎踯  龙腾虎蹴  屠龙之伎  龙腾虎踞 龙骧凤矫  凤狂龙躁  

    龙潜凤采  龙肝凤脑  凤骨龙姿  凤臆龙鬐  龙盘凤舞 暴腮龙门  

    凤附龙攀  龙盘虎拏  龙断之登  如龙似虎  龙蛰蠖屈  神龙失埶

    9、龙谚语

    二月二,龙抬头

    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吃饭象条龙,做活象条虫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龙虎交战,龟鳖受灾

    龙肝凤胆拢歹医

    龙不离海,虎不离山。

    龙斗虎争,苦了小獐。

    龙斗鱼损。

    龙多旱,人多乱。

    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媳妇多了婆婆做饭。

    龙归沧海,虎入深山。

    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

    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

    龙逢浅水遭虾戏,凤入深林被雀欺。

    龙怕揭鳞,虎怕抽筋。

    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龙下三泷,舟楫莫当。

    龙行熟路。

    龙眼识球,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

    云从龙,风从虎。

    虎啸风生,龙腾云起。

    龙生龙, 凤生凤,老鼠养儿沿屋栋。

    龙是龙,鳖是鳖,喇叭是铜锅是铁。

    龙生一子混九江,老母猪子多尽吃糠。

    龙行一步,草木皆舂。

    龙行一步,鳖爬十年。

    龙归晚洞云犹湿,麝过青山草木春。

    龙虎相斗,鱼龟遭殃。

    龙虎相斗,必有一伤。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龙一条胜过蚯蚓一畚箕。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二龙相斗,鱼鳖虾蟹受伤。

    独龙难斗两头蛇。(一作强龙。)

    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

    不下大海,难捉蛟龙。

    猛虎不在当道卧,困龙也有上天时。

    宁为蛇头,不为龙尾。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擒龙不怕浪涛涌,打虎不怕虎逞凶。

    蚯蚓成不了龙。

    涉浅水者得虾,涉深水者得蛟龙。

    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

    身无斩龙刀,也敢下东海。

    是龙来去大海,是蛇草里钻。

    是龙到处行雨,是蛇到处伤人。

    是龙就上天,是蛇就钻地。

    一龙阻住于江水。

    在家似龙,出外似鼠。

    老虎嘴里拔脱牙,青龙头下拣明珠。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龙有蛇之一麟,不害其为灵;玉有石之一脉,

    不害其为宝。

    莫为霜台愁岁暮,潜龙须待一声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渊不两蛟。

    积水成渊,蛟龙兴焉。

    龙游凤舞,岁乐民喜。

    龙之未升,与鱼鳖为伍;及其升天,鳞不可睹。

    龙与蛇师为亲家。

    龙血入地为琥珀。

    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往。

    龙下频主旱,多龙多旱。

    龙游苍海虎归山。

    龙多死靠不下雨,人多死靠不做活。

    龙多搁起雨,子多搁死爷。

    批龙鳞易,捋虎须难。

    10、龙歇后语

    八月十五看龙灯——迟了大半年

    摆龙门阵抱娃娃——两不耽误

    长虫夺龙珠——异想天开

    长坂坡里的赵子龙——单枪匹马

    唱戏的穿龙袍——成不了皇帝

    出得龙潭又入虎穴——祸不单行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

    地里的蛐蟮——成不了龙

    独眼龙看书——侧目而视

    独眼龙相亲——一眼看中

    大龙不吃小干鱼——看不上眼

    干鲤鱼跳龙门——弥天大慌

    国舅爷坐龙廷——借着香风上了天

    海龙王找女婿——汤里来,水里去

    海龙王打哈欠——好大的口气

    海龙王的喽罗——虾兵蟹将

    海龙王吃螃蟹——敲骨吸髓

    寒冬腊月摆龙门阵——冷言冷语

    河里划龙船——同心协力

    洪水淹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识自家人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画匠的儿子——又会画龙,又会画虎

    火神爷和龙王爷——专找别扭

    蛟龙造反——翻江倒海

    蛟龙跌水——兴云作雨

    蛟龙跌下水——兴云作浪

    蛟龙困在沙滩上——威风扫地

    蛟龙头上搔痒——溜须不要命

    九龙治水——没雨(余)

    京剧龙套——走过场

    孔明加子龙——智勇双全

    鲤鱼跳龙门——九死一生

    鲤鱼跳龙门——碰碰运气

    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

    鲤鱼跳龙门——大翻身

    鲤鱼跳龙门——想高升

    鲤鱼跳龙门——高升了

    离了水晶宫的龙——寸步难行

    烂板桥上的龙王——不是好东西

    两个人舞龙——有头有尾

    龙王爷的后代——龙子龙孙

    龙王爷的儿子——会凫水

    龙王爷的嘴——海口

    龙王爷做法——呼风唤雨

    龙王爷的横批——风调雨顺

    龙王爷的宫殿——冷冰冰的

    龙王爷打哈欠——神气十足

    龙王爷打呵欠——神气

    龙王爷打呵欠——看你这般神气

    龙王爷掉在海里——不消你老(捞)

    龙王爷掉在海里——回老家了

    龙王爷招女婿——汤里来,水里去

    龙王爷卖酸菜——穷神

    龙王爷出海——兴风作浪

    龙王爷出海——撑到海里

    龙王爷出海——不请你劳(捞)

    龙王爷的帮手——虾兵蟹将

    龙王爷发脾气——别(鳖)急了

    龙王爷发脾气——摸不透

    龙王爷动刀兵——里外都是水

    龙王爷翻脸——要变天

    龙王爷放火——改行

    龙王爷跳舞——张牙舞爪

    龙王爷凑热闹——涨水

    龙王爷掂着灯笼找水喝——旱到家了

    龙王爷跳大海——正规(归)

    龙王老爷请喝酒——够戗

    龙王老爷请客——净是些鱼鳖虾蟹

    龙王老爷请喝烧酒——呛水

    龙王爷的前哨——瞎(虾)精

    龙王爷的帽子——道道多

    龙王爷长了偏心眼——旱涝不均

    龙王爷面前挑水——敢想敢干

    龙王爷翻脸——要变天

    龙王爷身边的虾子——见过大阵势

    龙王爷开茶馆——神乎(壶)其(沏)

    龙王爷过江——风大雨大

    龙王爷拜太阳神——还能差那把火

    龙王搬家——厉害(离海)

    龙王招亲——水里来,水里去

    龙王卖酸菜——穷神

    龙王的军队——虾兵蟹将

    龙王面前挑水——有斗龙的胆量

    龙王摆筵席——净偿海味

    龙王不认水神庙——自己冲自己

    龙王的帽子——道儿多

    龙王的帽子——宝贝疙瘩

    龙王的帽子——褶儿太多

    龙王的战士——虾兵蟹将

    龙王管土地——管得太宽了

    龙王发兵讨河神——自家人不识自家人

    龙王发脾气——兴风作浪

    龙王发脾气——翻江倒海

    龙王靠边——人定胜天

    龙王靠边站——人定胜天

    龙王庙的横披——风调雨顺

    龙王庙台——神气

    龙王庙前卖水——挑错了门

    龙王庙里失了火——慌神

    龙须菜炒韭菜——乱七八糟

    龙灯耍的好——靠头

    龙灯的脑壳——随耍

    龙(灯)胡须——没人理

    龙坛里脱上坯——拿不出

    龙门阵缺人——摆不起来

    龙门石窟里的佛像——老实(石)人

    龙门石窟里的佛像——靠山硬

    龙困沙滩——有力无处使

    龙困鱼塘——伸展不开

    龙困鱼塘——施展不开

    龙尾巴上的虾——混着上天了

    龙背上放茶壶——一张好嘴

    龙背上放茶壶——嘴向上

    龙跑蛇窜——各有各的算盘

    龙袍当蓑衣——白糟蹋

    龙下蛋——稀罕

    龙行雨——本职

    龙珠跟着龙尾转——不对头

    龙上沙滩——有力无处使

    龙虎相斗——必有一伤

    龙吃千江水——也有不到处

    龙船上装大粪——臭名远扬

    龙头不拉拉马尾——用力不对路

    驴头插龙角——四不像

    麻布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

    孟母三迁——望子成龙

    逆水塞龙舟——力争上游

    跑龙套的——摇旗呐喊

    塞起耳朵不说话——装龙作哑

    佘太君的龙头杖——有钱也买不至

    属大龙的——使不着

    水摊龙王走——自顾不暇

    水淹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隋炀帝游江南——自坐龙舟人拉纤

    四海龙王动刀兵——里里外外都是水

    孙猴子大闹水晶宫——逼着龙王献宝

    跳蚤变龙种——冒牌货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未草里头藏龙身——农家出英才

    降龙木扎扫把——可惜了材料

    移栽的龙眼树——枝叶茂盛不长景

    一龙治水——雨多

    一龙治水——多雨(余)

    要饭的给龙王上供——穷人有个穷心

    叶公好龙——不敢见真的

    叶公好龙——口是心非

    叶公好龙——怕是真的       

    叫化子邮龙灯——穷欢

    烂板桥上的龙王——不是好东西

    刘玄德得了赵子龙——甭说多高兴

    龙王靠边——人定胜天

    龙王爷出海——兴风作浪

    龙王爷打盹——百姓遭难

    龙王爷打盹——四方遭灾

    龙王爷出阵——翻江倒海

    龙宫里造反——慌了神

    龙背上刮鳞——痴心妄想

    龙背上刮鳞——妄想

    龙门石窟里的佛像——龙实(石)人

    龙门石窟里的佛像——靠山硬

    龙灯的脑壳——任人耍

    龙灯的脑壳——由人玩耍

    龙灯的脑壳——由人摆布

    龙灯的脑壳——任人摆布

    龙眼剥皮——露了心

    龙哑人谈天——连说带比划

    赵子龙上阵——百战百胜

    赵子龙上阵——单枪匹马

    赵子龙出兵——回回胜

    赵子龙带兵——不打败仗

    赵子龙进曹营——独占(战)

    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

    11、龙谜语

    有人尊我为皇上,有人夸我海中王,有人画我怕点睛,说时点了会飞翔。 谜底:龙

    腾云驾雾非等闲; 施恩布雨在人间; 家有珠宝寻常事; 统领兵将皆海鲜。 谜底:龙

    人要虚心一点 (打一字) 谜底:龙

    解析:“虚”字中心为“七”,“七”与“人”、“一点”可组成“龙”字。

    叶公吃惊 (打一动物) 谜底:恐龙

    解析:根据“叶公好龙”之典,叶公是害怕真龙的。

    红极一时能震主 (打四字电影名) 谜底:赤子威龙

    解析:“红”义为“赤”,“一时”指“子时”,“震主”别解为“威胁到君主”。

    庭前乱,花草尽,人影空 (打字一) 谜底:龙

    哪吒不闹海,武松不过冈。 (打一成语) 谜底:内生龙活虎

    解析:哪吒不闹海“龙”王就不会死,武松不过冈老“虎”也就活生生。

    小小脑袋三角形,酷似蜥蜴爱爬行。 (打一动物) 谜底:变色龙

    土皇帝 (打二字中药) 谜底:地龙

    生来铜头铁臂,一挤就流眼泪,家家都要用倒,劝你不要浪费。 谜底:水龙头

    中国昂首不屈 (打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谜底:龙抬头

    有耳听不见 这是一个字迷 迷底:龙

    充耳不闻 谜底:龙

    个个入笼 谜底:龙

    尤带佩剑见君子 谜底:龙

    尤有眉月相伴 谜底:龙

    布上残花一点 谜底: 龙

    斜雨纷乱忧心生 谜底:龙

    白首丹心再显现 谜底:龙

    布上残花一点 谜底:龙

    人先要虚心一点 谜底:龙

    白头尤是目蒙眬 谜底:龙

    腾云驾雾非等闲; 施恩布雨在人间; 家有珠宝寻常事; 统领兵将皆海鲜。谜底:龙

    点睛则飞去 谜底:龙

    中华欲飞跃 龙·图腾

    中华欲崛起 龙·图腾

    天子跃马观灯谜·调尾格 龙骧虎视 虎友

    剑英善待失聪者·粉底格 叶公好龙 虎友

    三藏脚力是妖是仙 龙马精神 虎友 四字贺语

    钻婚妻子心爱千千年·调尾格 老态龙钟 虎友

    以总理之名到处游说 沙龙广告 聂大林 四字新词

    音和韵洽,共享良辰 叶公好龙 阿翁

    长得帝王相 生肖·龙 蒋翰章 前骊单珠

    当朝一品篡皇位 龙·属相 苏颖 后骊单珠

    帝王相 生肖·龙 华浩年 前骊单珠

    冰峰布黑云 冻顶乌龙 虎友 茶名

    列队迎庚辰进 摆龙门阵 虎友 四字惯用语

    美猴王得冠甲履 成龙配套 陈清泉

    冯妇降虎·遥对格 叶公好龙 亭下

    戊辰已巳起祥云 龙蛇腾雾  曹操诗词句

    八八年灯谜竞赛 龙争虎斗

    八旬吕尚受宠文王 老态龙钟

    叱咤风云 龙吟虎啸

    大风起兮云飞扬 龙腾虎跃

    诞辰即兴谜 生龙活虎

    到达中国游名山 来龙去脉

    东风化雨,桃花如云 车水马龙

    庚辰年到各名山游览 来龙去脉

    皇帝的新衣 成龙配套

    哪吒不过海,武松不过岗 生龙活虎

    倾古雄才爱华夏 叶公好龙

    赛场风云 龙争虎斗

    山东阴转多云 鱼龙变化

    蛇年前后活力旺 龙马精神

    蜃 虎踞龙盘

    时辰正交巳 一龙一蛇

    唐僧坐骑姿雄健 龙马精神

    徐娘风韵君自爱 老态龙钟

    叶公惊倒,心跳停止 来龙去脉

    叶公缘何起惊慌 活龙活现

    一心想做太上皇 望子成龙

    云傍马头生 龙蛇混杂

    云傍马头生 一龙一蛇

    战地风云起 虎斗龙争

    中华灯谜赛 龙争虎斗

    左盘右蹙如闪电 龙蛇飞动

    风云际会图 画龙画虎  俗语四字

    神州户户乐陶陶 喜出龙门  常言俗语四字

    徐庶走马荐诸葛 龙的传人

    织梭挂壁雨中飞 龙行天下 虎影

    国丈弑君 泰山屠龙  四字电影

    女驸马 假婿乘龙

    12、龙对联

    暂借荆山栖彩凤;聊将紫水活蛟龙

    日吞夹金绞银饭,夜饮龙须虎眼汤

    谁谓犬能欺得虎?焉知鱼不化为龙

    春光明媚江山上 龙虎腾飞事业中

    春节迎来春气象 龙年抖擞龙精神

    春日春风春浩荡 龙年龙岁龙腾飞

    春雨多情绿大地 金龙展志壮神州

    大业功成惊世界 巨龙飞跃盛中华

    大治凤鸣尤乐耳 小康龙舞更开心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东鸟西飞,懑地凤凰难下足;南龙北跃,一江鱼鳖尽低头

    身缠龙,龙缠身,身转龙翻身;头站凤,凤站头,头摇凤点头

    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

    13、龙诗句

    《龙》李峤

    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

    《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 东方虬

    掩涕辞丹凤,衔悲向白龙。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

    《相和歌辞·王昭君》令狐楚

    锦车天外去,毳幕云中开。魏阙苍龙远,萧关赤雁哀。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陆龟蒙

    兰眼抬露斜,莺唇映花老。金龙倾漏尽,玉井敲冰早。

    《出玉关》来济

    敛辔遵龙汉,衔凄渡玉关。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

    《奉和登骊山应制》阎朝隐

    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

    《昭君怨三首》东方虬

    掩泪辞丹凤,衔悲向白龙。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

    《同洛阳李少府观永乐公主入蕃》孙逖

    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

    《题龙门寺》陆海

    窗灯林霭里,闻磬水声中。更与龙华会,炉烟满夕风。

    《龙潭》应物

    石激悬流雪满湾,五龙潜处野云闲。暂收雷电九峰下,且饮溪潭一水间。

    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回瞻四面如看画,须信游人不欲还。

    《乐仙观》若虚

    乐氏骑龙上碧天,东吴遗宅尚依然。悟来大道无多事,真后丹元不值钱。

    老树夜风虫咬叶,古垣春雨藓生砖。松倾鹤死桑田变,华表归乡未有年。

    《江边祠》贯休

    松森森,江浑浑,江边古祠空闭门。精灵应醉社日酒,白龟咬断菖蒲根。

    花残泠红宿雨滴,土龙甲湿鬼眼赤。天符早晚下空碧,昨夜前村行霹雳。

    《送越将归会稽》 贯休

    面如玉盘身八尺,燕语清狞战袍窄。古岳龙腥一匣霜,江上相逢双眼碧。

    冉冉春光方婉娩,黯然别我归稽巘。他年必帅邯郸儿,与我杀轻班定远。

    《少监三首》贯休

    器琢仙珪美有馀,席珍国宝比难如。衔花乳燕看调瑟,衣锦佳人侍读书。

    荀氏门风龙变化,谢家庭树玉扶疏。即期寰海隆平日,归佐吾皇侍玉除。

    《少监三首》贯休

    益友相随益自强,趋庭问礼日昭彰。袍新宫锦千人目,马骏桃花一巷香。

    偏爱曾颜终必及,或如韩白亦无妨。八龙三虎森如也,万古千秋瑞圣唐。

    《青玉案》辛弃疾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望江南》李煜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送僧归日本》韩翃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塔前古桧》苏轼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

    当年双桧是双童,相对无言老更荒。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雨苍龙。

    14、龙邮票

    1878年8月15日清政府正式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全套3枚,主图是蟠龙。

    1988年 T124 生肖龙邮票一枚,面值8分。

    2000年龙邮票 邮票名称:庚辰年 , 

    面值 :(2-1)T 祥龙腾飞 80分,   

    (2-2)T 旭日东升 2.80元。   

    2012龙年生肖邮票,全套一枚,面值120分。

    2024年龙生肖邮票

    《甲辰年》特种邮票由著名邮票设计师王虎鸣设计,传承了生肖系列邮票的总体风格,取材扎实、立意吉祥。邮票一套两枚,第一枚名为“天龙行健”,第二枚名为“辰龙献瑞”。邮票画面中的金龙,灵动宛转而不失庄重敦厚,祥瑞福臻而不失朝气蓬勃,高度契合了喜庆祥和、迎吉纳福的审美取向。邮票第一图源出九龙壁,第二图取材于传统吉祥纹样“祥龙拱璧”。两枚邮票主打红、金、黑经典三色,体现出了大气、贵气、瑞气和喜气,一动一静、相得益彰。《甲辰年》特种邮票将于2024年1月5日正式上市发售。

    15、龙钱币

    纪念币。2012年贺岁普通纪念币将正式发行。纪念币正面刊"中国人民银行"、"1元"和汉音字母"YIYUAN"及"2012"年号;背面图案为一个穿着中国传统服饰舞龙的小男孩。内缘右下方刊"壬辰"字样。纪念币面额为1元,直径为25毫米,材质为黄铜合金,发行数量为8000万枚,与现行流通人民币职能相同,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

    龙银元

    银币光绪元宝1898年--1907发行

    龙铜元

    清末铜价剧涨,民间毁钱为铜,以获数倍之利,市面出现钱荒。广东因停铸制钱,市面制钱日乏,小额流通十分不便。为救钱荒,同时受香港铜元及外币影响,光绪26年6月,两广总督德寿与前总督李鸿章奏准广东仿香港铜仙铸造机制铜元。故清代机制铜元的铸造由广东伊始。继而福建、江苏、四光绪元宝铜币川等省相继仿铸铜元

    二、龙故事

    1、百叶龙。<寓言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浙江北部的苕溪岸边,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青年夫妇。妻子怀胎一年,生下一个怪胎,似人非人,似蛇非蛇。 老族长知道后,大发雷霆,一口咬定这是不祥之物,逼着夫妻俩立即把婴儿卡死。夫妻俩不忍心,就咬咬牙,叫男人掇起脚盆,将婴儿倒入门前的荷花池中。 几天后,妻子下床,到荷花池中淘米,猛然看见她那儿子从荷花丛中游到石埠上,向娘讨奶吃。娘总是爱儿子的,于是抱起来喂了奶,就这样,她一天三次淘米,就喂儿子三次奶。一天,两天,一直过了三百六十天,儿子渐渐长大,却现出龙的样子来。 这消息又传到老族长的耳朵中,他知道怪胎非但没卡死,反而长大了,大为恼怒,于是想出一条毒计,要宰掉它。 一天中午,这个老头儿身边藏把砍柴刀,偷偷躲在池边树丛里。等到那个女人淘米时,果然看见有条小龙游上岸来向她讨奶吃。 老头儿见状举刀就砍,小龙连忙跃人荷花池中。可是迟了,这一刀,把小龙的尾巴砍了下来,霎时间鲜血淋漓。刚好池中停着一只美丽的大蝴蝶,那蝴蝶见小龙无故受害,没了尾巴,心里十分同情,就立即飞过去,用自己的身子接在它的尾巴上,于是变成了一条美丽的龙尾巴。 就在这时候,狂风大作,乌云翻滚,满池荷花的花瓣纷纷扬扬飞旋起来,那条龙一下子长到十几丈长,骤然从池中跃起来,身上插满了荷花花瓣,直向天空飞腾而去。 那老头儿见到这股气势,吓得昏过去,死了。小龙的娘一见儿子飞人云层,含着眼泪连唤三声小龙,但是小龙已经飞得无影无踪了。 自此以后,苕溪两岸每逢干旱,小龙就会飞来降云播雨,使乡亲们获得丰收。长兴一带老百姓为了感谢它,就用彩布做荷花瓣龙鳞和蝴蝶龙尾,制成长兴著名的“百叶龙”,每年春节,人们都要舞龙,用来纪念和庆贺。

    2、叶公好龙 。春秋的时候,楚国叶县有一个名叫沈储梁的县令,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不管是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大家走进叶公的家还以为走进了龙宫,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图案!“我最喜欢的就是龙!”叶公得意地对大家说。有一天,叶公喜欢龙的事被天上真的龙知道了,真龙说:“难得有人这么喜欢龙,我得去他家里拜访拜访呀!”真龙就从天上飞来叶公的家,把头伸进窗户中大喊说:“叶公在家吗?”叶公一看到真正的龙,吓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龙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说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欢的龙呀!”叶公害怕的直发抖,说:“我喜欢的是像龙的假龙,不是真的龙呀,救命呀。”叶公话没说完,就连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龙一脸懊恼地说:“哼,叶公说喜欢龙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龙嘛!害我还飞来拜访他!” 后来,大家就用“叶公好龙”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假装自己很好,其实私底下什么都不会!

    3、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 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东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 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答应给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 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 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3、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4、龙去鼎湖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5、斩九龙

    传说,唐代仪凤年间,狄仁杰任宁州剌史时,当地民众反映,宁州城南有一名叫九陵水的河里,有九条龙危害百姓。每年夏秋时节,九龙闹事,河水暴涨,危及宁州城垣。为了消灾避害,当地官员就在民间挑选童男童女,祭奠河神,并将选中的一对童男童女推向波涛汹涌的洪水中,九龙吃了童男童女才会退去洪水,河水恢复平静。狄仁杰听了,非常生气。他说:“我就不信这个邪,凡邪恶势力,你不斗它,它就斗你,斗则胜,斗则强;不斗则败,不斗则弱,”这年,他没有准备祭河神的童男童女,而是从南方买来了一头青色的水牛,自备了一把锋利的钢刀。八月,秋雨连绵,洪水来临,狄仁杰站立城头观看,但见九陵水浪头上果然有九条龙出现,一个个张牙舞爪,翻江逐浪。狄仁杰拉来青牛,骑上牛背,手执钢刀,向恶浪冲去。九条龙见狄仁杰骑牛杀奔而来,一个个跳出波浪,向南山坡爬去。它们纵了八次,才爬上早胜原,分别向南向东方向逃掉了。九龙出水后,洪水立即退了下去。宁州城仍然屹立在九陵水边。从此,人们就把这条河叫做九龙河。狄仁杰斩九龙的故事也广为流传,直至今日。

    6、黑龙江

    黑龙江早先不叫黑龙江,自从秃尾巴老李夺下这个江以后,净为人民做好事,才叫黑龙江的。在这以前,黑龙江里住着一条白龙,这条白龙总是发水伤人。大家都恨这条白龙,盼望有人把白龙赶走。这时秃尾巴老李在山东出生了。生他这天,一早天就阴呼呼的,一会儿东风,一会儿西风,一会儿南风,一会儿北风,接着就下起了瓢泼大雨。秃尾巴老李一生下来,又黑又大,像人又长了一个大尾巴,像龙又是人身子,他妈吓得昏了过去。他爹让大雨从地里浇了回来,本来日子就穷得没法过,怕生了孩子更难熬了,正愁着呢,一看生了个黑怪物,更有气了,顺手拎起菜刀,上去就是一刀。一菜刀把他的尾巴砍去了一截。他挨了一刀就冲开房顶,一路星火来到了黑龙江,从此他就成了秃尾巴老李。那时候,黑龙江这地方纯粹是北大荒,因为白龙总是发水伤人,就更没人烟了。在一处江岸上只住着一个老头,靠开荒度日。秃尾巴老李来到这里,变成一个又黑又粗的小伙子,找老头借宿,老头就留他住下了。第二天,秃尾巴老李相中了这块地方,不想走了,对老头说:“老大爷,我也没个家,就和你作个伴儿,住在一起行不行?”老头一听,有个伴儿也挺好:就说:“好吧,你就住在这里,愿意干点活,你就干点,不愿干,你就玩!”开头老头开荒,他留在家里干点零活、做做饭,两个人闲下来就说古论今,处得挺对心思。这天晚上老头回来,小伙问他:“大爷,一天开多少荒啊?”老头说:“不好开,杂草、树根都难弄。”秃尾巴老李说:“明天我去开荒,我比你劲大,你就在家做饭吧。”老头是累了,也想歇一歇,就答应了。第二天吃完早饭,秃尾巴老李开荒去了,到了晌午,秃尾巴老李还没回来吃饭,老头就出门找去了,寻思小伙子是光顾干活忘了吃饭。老头还没走到开荒的地方,就听见“呜呜”地刮风,大树一棵一棵地连根拔起。老头吓坏了,哪有什么小伙,明明是一条黑龙在干活!拔起来的大树已经堆得象小山一样高了!老头没敢吱声,就回来了。秃尾巴老李干完活,又变成小伙回来了。老头说:“累坏了吧?”秃尾巴老李说:“不累,这些天呆得腻了,今天是用了一点劲。”老头说:“你这一点劲儿可了不得啦!”秃尾巴老李说:“这么说,您看着我干活了?”老头说:“我是老远看了看。”秃尾巴老李一听笑了,说:“你看见了,也就知道我了,咱们作个朋友吧,我愿在这里住下去。”老头说:“你就在我这呆着好了。”秃尾巴老李说:“我不能久住在陆地上,我要住在江里。”老头说:“你能住就住吧!”秃尾巴老李说:“江里有一条白龙,要住就得和白龙打一仗。”老头说:“你要能把白龙赶跑,可就给百姓除了个大害,快去吧!”秃尾巴老李说:“你得帮我忙啊!”老头一听犯愁了,说道:“我不会水,怎么帮你呀?”秃尾巴老李说:“你不用下水,只预备一些馒头和石头,堆在岸上就行。等我下水那天,江里一冒黑沫子,你就扔馒头;江里一冒白沫子,你就扔石头,这样就帮了我的忙。”老头一听放心了,说:“行,这事我包了。”从此两个人每天都蒸馒头、拣石头,在江岸算好距离,一堆又一堆地摆起来。准备好了以后,秃尾巴老李就下江了。刚一下去,就见黑龙和白龙打了起来,江水一个浪头接一个浪头,掀得比房子还高。老头不错眼珠地瞅着,不一会儿江里冒黑沫子了,一只大黑手伸出来,老头抓起馒头就往江里扔。一会儿江里又冒白沫子了,一只大白手伸出来,老头抓起石头就往江里扔。这样冒黑沫子扔馒头,冒白沫子扔石头,老头扔了一天,黑龙和白龙打了一天。末了,秃尾巴老李把白龙打败了。

    从这以后,秃尾巴老李就住到这条江里,帮这里的人做了很多好事。人们都很喜欢秃尾巴老李,就把这条江叫作黑龙江了。直到现在,黑龙江上还留着一种乡规:每当开船的时候,艄公开口先问:“船上有山东人吗?”坐船的不论哪个,只要应一声“有!”艄公便开船。据说这样,不管遇到什么风浪,也会保得平安无事的

    7、龙治水

    根据每年正月第一个辰日(辰为龙)在第几日决定的。如在正月初五,就叫"五龙治水",在初六,就叫"六龙治水",等等。据说,龙数越多,雨量越少,龙数越少,雨量就越多。汉族民间自古就有"龙多不下雨"的谚语。汉族民间传说,龙是管雨的神,以五龙治水可获风调雨顺,因东南西北中都有神龙,各司其职。龙少了当年就要发大水;龙多了当年就要天大旱。原因是管雨的龙神少了怕管不过来,就忙忙碌碌四处播雨以至大涝;管雨的龙神多了呢,就像“三个和尚无水吃”一样以至大旱。至于涝到什么程度还看治水的龙少到什么程度。龙越少涝得越严重。旱的程度亦一样。

    8、龙助禹

    据《山海经》、《拾遗记》等书所载,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大功告成,靠的就是一龟一龙的鼎力相助。说是有只大乌龟驮着天上神奇的“息壤”,供大禹取土作堤坝,又有条黄龙,用尾巴画地,帮他开辟水路导流呢。

    9、伏羲降龙

    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很早以前,西边很远的大山里有个深水潭,人们都靠潭里的水浇地、做饭过日子。有一天夜里刮起了大风,刮得树倒屋塌。原来有一条黄龙从别处飞来,钻进了深潭里。它吃人吃畜生,害得百姓往外地逃。人祖爷伏羲正在八卦台推算八卦,掐指算出这个事情。他拿起青龙拐杖,说声“变”,青龙拐杖变成了一条青龙。伏羲骑着黄龙来到深潭边儿,青龙又变成拐杖。伏羲从身上掏出个小铜锅,用火石打着火用柴草烧起来,烧一个时辰能烧干四海的水。黄龙顶不住,变个老头儿从潭里钻出来,指着伏羲问:“我跟你没冤没仇,你为啥来害我?”说着,还要拼个你死我活。伏羲说:“小小恶龙,还不跪下认罪,看我要你的命!”这时,老头儿现出了黄龙原形,张牙舞爪,口吐黑气,直向伏羲扑来。伏羲不慌不忙,拿起青龙拐杖迎了上去。这青龙拐杖是老天爷送给伏羲的,不管遇上啥妖怪,只要用它去打,没有打不胜的。黄龙不知道这拐杖的厉害,一个劲地往伏羲跟前蹿。伏羲一拐杖打在黄龙身上,打得它鲜血直流。黄龙害怕了,眼看斗不过伏羲,赶紧朝东逃窜,拱到东边的大海里。黄龙经过的地方,拱出一条曲里拐弯的大沟,这就是黄河。

    10、青石龙。

    岱山岛有一块岸礁,弯弯曲曲伸向大海,远远看去,活像一条石龙,当地渔民都叫它“石青龙”,据说这是被海龙王镇在这里的青龙的遗骸。

    很久以前,青龙在东海龙宫里当侍卫将军,这位青龙将军对上有令则行,对下有求必应。有时还变作者渔翁,到岸上察看民情。若是岛上田地龟裂,百姓受灾,便偷偷吸来东海水,化作雨露,解救民间乾旱之苦。因此,当地百姓都很敬重他。有一次,玉皇大帝下旨,要在东海水晶宫挑选一名得力将领到天庭任职。海龙王忍痛割爱,把自己最得意的青龙将军送上去。青龙动身那天,海龙王一直送到海面,并对青龙说道:“我特地推选将军荣升,望你到了天庭后,不要忘了东海龙宫这个出生之地!”青龙再三拜谢而去。青龙上天之后,玉皇大帝封他为灵霄宝殿的值殿将军。头几年,青龙像在东海龙宫一样,对上下左右应付自如,日子倒也过得不错。后来,他认识了皇母娘娘身边的一位宫女白虎星,平时常有接触,天长日久,双方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一见面总是含情脉脉地眉来眼去。但天庭法规森严,无法在一起倾诉衷情,日子一长,他俩越来越感到天庭的不自由。有一天,青龙星和白虎星在后宫服侍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时,又一次见面了。这一回,他俩见四下无人,便壮着胆搭了腔。两人真是情投意合,约定在王母娘娘寿筵之夜,众天神赴蟠桃盛会之际,一同私奔凡间,永结伴侣。好不容易等到这天,他俩偷偷溜出西天瑶池,急匆匆奔到南天门。正在高兴之际,不料从灵霄殿传来阵阵钟鼓声,南天门砰的一声关上了,四大金刚拦住了他们的去路。玉皇大帝得知他俩双双思凡,偷偷私奔,气得胡须都翘起来,即令值日功曹将青龙、白虎押来审问。青龙星和白虎星情深意笃,到了这般光景,什么也不怕了,当着玉帝的面,直说出双方相爱,愿受天规惩罚,只求恩准他俩结为夫妇。这下可更激怒了玉帝,当即传旨青龙星贬回东海,白虎星罚到凡间。两星永久分离,不得相会!青龙星怀着悲愤的心情回到了东海龙宫。原以为龙王待他不薄,回到东海以后想再托海龙王出面求情,寻回白虎星。想不到海龙王也是仗势欺人。上次青龙上天宫,他笑脸相送,拼命奉承。这回青龙回东海,却一反常态,冷漠得很。他高坐在水晶椅上,淡淡地对青龙说:“你这一回是违反天规被贬回来的,不能像过去那样受重用了。念你昔日的功劳,如今派你当一个推潮神,这算不上美差,但也不算亏待你吧!”青龙拜谢了海龙王,默默地退出水晶宫,从此做起推潮神来。一日推两潮,苦熬苦撑,没有出过半点差错。但他脱不开身,没法去寻找白虎星,只有苦苦地思念着她。再说白虎星,被罚到凡间以后,在镇海一个官宦人家当了侍女。一次,镇海发了一场大水,房屋冲塌了,人畜淹死了,县城里是白茫茫一片水世界,许多??体顺着大水飘到了东海大洋。这官家侍女也被淹得半死,随着洪水漂呀漂呀,最后被风浪刮到了岱山岛的一个沙滩上。不知过了多少辰光,白虎星醒了过来,见身边站着一个白发老者,一间才知是当地土地救了她。白虎星将自己的悲惨遭遇诉说了一遍,又求土地公公帮她打听青龙的下落。土地公公很同情他们,悄悄告诉她,青龙星自从被贬回东海,就在这一带作推潮神。白虎星谢过土地公公,马上赶去相会。一个群星灿烂的夜里,白虎星和青龙星这封患难情侣久别重逢了,他俩又高兴又伤心,互相倾吐了别后的苦恋之情。谁知此事被海龙王派来监视青龙星的蟹精看到了,急忙去禀报了海龙王。海龙王一听发火了:“好呀!这青龙星、白虎星在天庭违反天条,到我龙宫又触犯官规,真是罪上加罪呀!”当即傅下令去将白虎星镇在岱山岛西北面的一座山下,这座山后来叫“白虎山”;将青龙里镇在岱山岛东南面的一块礁石上,这座礁石后来就叫青龙岸礁。青龙星和白虎星为了zi由和爱情,受尽千辛万苦,最后又被海龙王压到山底下,永远成不了夫妇。可是,百姓根本不卖海龙王的账,反而更加怀念这封情深意笃的恋人。岛上居民每逢大年三十夜,都要在家里的水缸、米缸、菜橱上贴上印有龙图的“青龙纸”,以示纪念。

    11、龙抬头

    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民间传说的是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先立其子李哲、李旦为中宗、睿宗,又先后废去。于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废唐改周,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当年从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种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招来了玉帝恼怒,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人们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顺势一跃腾空,再降甘霖。从此之后,二月二炒苞米(或者炒黄豆)成了习俗,一年一年传了下来。

     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12、岑港白老龙

    舟山岛西岸有个海湾叫岑港。岑港有座高山,山水倾泻下来,犹如百尺白布悬挂在峭壁上,煞是壮观。年复一年,在岭脚边冲出一口深深的石潭,名叫“龙潭”。相传很久以前,潭里有一条白龙。每当乾旱之年,那白龙使吸来东海之水,化作甘霖降下来,使方圆数十里的村庄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感念白龙,都称他为“岑港白老龙”。有一年,又逢乾旱,白老龙正要吸水降雨,不料玉皇大帝听一信了东海龙王的馋言,降下旨意,不许他再到东海吸水。白老龙只得忍气吞声回到龙潭。一路上,只见禾菽枯焦,遍地生姻,心中好不怆然。一行走之间,忽然耳边响起一阵哭声,走近一看,是一位年轻妇人浑身披麻,正跪在滚烫的沙滩上,面对着大海嚎哭。白老龙听了不免心酸,便上前问道:“大嫂因何在此啼哭?那妇人抹泪一看,见是一位白须白发、面目慈祥的老人,正关切地看着自己,心里一暖,便哭诉起来。原来那妇人名叫青莲,从小死了爹娘,由兄嫂作主,嫁给一个孤身小子,夫妻十分恩爱。谁知好景不长,两人成亲不到半年,就碰上这大旱季节。田里没指望了,丈夫便邀集乡亲们下海捕鱼。不料初次出海就遭横祸,船被风浪掀翻了,丈夫落水身亡,撇下她一个年轻寡妇,无依无靠,好不凄苦。白老龙听了非常同情,叹了口气说:“大嫂不要过份伤心,自古人死不能复生。若不嫌弃,我愿帮你捕三年鱼。”青莲一怔,慌忙收泪道:“这……这如何使得!俗话说‘海上无风三尺浪’,你这样大年纪怎么受得起!”白老龙捋着白须说:“大嫂尽管放心,老汉自有道理。”青莲见他说得诚恳,心里暗暗嘀咕道:“瞧他的模样,八成也是个落荒遭灾的。我何不积点阴德,将他收留下来。”于是说道:“我从小没爹没娘的,就让我认你作爹吧!”.说着就要叩头。白老龙心里好不喜欢,忙伸手将她扶起,笑着说:“青儿不必多礼,老汉当之有愧了!”当天夜里,白老龙借着星光叮叮当当动手修起船来。青莲回家,取出一畚斗糯米,按照白老龙的嘱咐,做了满满一篮糯米块。第二天天亮,青莲提着篮子来到海边,左看右看,却找不见那条破船,心里正着急,忽听有人叫她,定睛一看,见白老龙汗水淋漓地从一条崭新的船里爬出来,才知自己的破船已经修好了,心里又高兴又感激,忙迎上去说:“爹爹辛苦啦!快吃饭吧!”白老龙吃过糯米块,带了几名渔工,当天就出海捕鱼了。渔船像箭一样驶离港湾,不一刻就来到东海大洋。白老龙吩咐渔工撒网,自己却枕着舱板“呼噜呼噜”打起瞌睡来。只见他一边打鼾,一边流汗,巨大的汗珠从他额上不断地涌出来,沾湿了舱面。渔工心里好不奇怪,却又不敢叫醒他。不一会,鼾声止了,又听他梦叹般地喊道:“快起网!快起网!”渔港批女工闻声,慌忙赶到船沿拉起网来。说也奇怪,几个人拉着偌大一顶渔网,却像扯着一条丝线那般轻巧。拉呀拉呀,拉出海面,竟是满满一网大黄鱼,条条金光闪亮,尾尾活蹦乱跳。渔工惊喜万分,忙把黄鱼倒进舱里。谁知倒啊倒啊,三个船舱都装满了,网里的鱼还不见倒完。渔工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楞住了。傍晚,渔船归航。青莲见捕了这许多大黄鱼,心里高兴极了!大伙听说这个白须白发老人捕鱼的本事这么大,都纷纷赶来,求他作大伙的带头老大。白老龙捋着白须哈哈笑着,满口答应了。从此,白老龙使领着大伙起早摸黑地捕起鱼来。每次出海都是满载而归,捕上来的鱼又大又肥,乡亲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转眼半年过去了。一天,白老龙又领着大伙出海去了。青莲在家准备好白老龙爱吃的糯米块,照例到海边去等船回来。等啊等啊,直到太阳落山,月亮升起,还不见渔船归航。青莲又饿又累,就倚着礁石打起盹来……突然,她望见面容憔樵悴的义父匆匆走来,满怀悲愤地对她说:“青儿,我要走了,你多保重!要是想我,就到岑港岭下来找,我的屋前挂着九丈六尺白布。”说罢飘然而去。”青莲上前去拉,却扑了个空。顿时惊醒,才知是梦,心生疑惑。突然,只见海面上呼的狂风推着小山似的大浪铺天盖地涌来。这风多大呀!把岸上所有的船桩都吹跑了把最坚硬的礁石都打碎了。青连怔怔地望着汹涌的大海,想到自己丈夫的悲惨遭遇,立时脸孔发自,浑身发抖,对着茫茫海天失声痛哭起来。一天又一天,直至第八天早晨,海面上才风平浪息,可是好心肠的白老龙却再也没回来。青莲想起梦里白老龙跟她说的话,就决定要到岑港岭下去寻找义父。她做了一篮白老龙爱吃的糯米块,告别了乡亲们上路了。走了一天又一天,过了一村又一村,终于来到岑港岭下,举目一看,只见四野茫茫,哪有一户人家?心里不免有点害怕。正在焦虑,猛见岭脚边有一个石潭,上面悬着百尺飞瀑,就像飘着一块白布。青莲赶紧放下篮子,取出糯米块往潭里丢。丢一块糯米块,叫一声爹。丢了一阵,叫了一阵,潭中突然泛起一阵波浪,水面上慢慢露出一对龙角来。青莲吓了一跳,却听潭中传出声音道:“青儿不要害怕,我便是你的乾爹。”青莲听了,伤心地哭道:“爹爹,你为啥变成这副样子?”白老龙道:“我本是此地的一条白老龙,想不到此番帮助百姓捕鱼,又得罪了东海龙王,在玉帝面前参了一本,说我残害水族,扰乱龙宫,玉帝降罪下来,把我禁铜在这龙潭之中,不得自由。”青莲闻言:心里气极啦!顿时揩乾眼泪,忿忿地叹道:“唉!为什勤劳的人反而受苦,好心眼的反而获罪呢?这样不公平的世间,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说完,她把糯米块全倒进潭里,自己也跟着跳下去。青莲跳进龙潭,就变成一条青龙,跟着白老龙隐没在清清的潭水中。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们,设立了两个会社:一个叫白龙会,一个叫青龙会。每隔三年一小会,十二年一大会。出会时,人们敲锣打鼓,抬着造型美观的青、白二龙,穿村游乡,好不热闹。

    13、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的一个说法是来自明朝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

    囚牛:。龙生九子之一,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喜音乐,蹲立於琴头。

    睚眦。龙生九子之二,龙身豺首,性刚烈,是好杀嗜杀好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嘲风:。龙生九子之三,平生好险,如今殿角走兽是其形象。

    蒲牢:。龙生九子之四,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狻猊。龙生九子之五,形如狮,喜烟好坐,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赑屃。龙之九子之六,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 。

    狴犴。龙生九子之七,形象老虎,传说其好诉讼,故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立其形象。

    负屃。龙生九子之八,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螭吻。龙生九子之九,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14、龙井茶

    传说在宋代时,有一个叫"龙井"的小村,村里住首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太太,老太太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她栽种的十八棵茶树。有一年,因茶叶质量不好,卖不出去,老太太几乎断炊。一天,一个老叟走进来,他在院子转了转,说要用五两银买下放地墙旮旯的破石臼。这破石臼扔在那里多年了,老太太正愁没钱,便爽快地答应了。老头十分高兴,告诉老太太别让其他人动,一会儿派人来抬。老太太想,这轻易地就能得5两银子,总得让人家把石臼干干净净地抬走。于是她便把石臼上的尘土、腐叶等扫掉,堆了一堆,放哪儿呢?干脆埋在茶树下边吧。过了一会,老头还真带着几个膀大腰圆的小伙子来,一看干干净净的石臼,忙问石臼的杂物哪去了。老太太如实相告,哪知老头懊恼地一跺脚:"我花了五两银子,买的就是那些垃圾呀!"说完扬长而去。老太太眼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手边溜走,心进而着实憋闷。可没过几天,奇迹发生了:那十八棵茶树新枝嫩芽一齐涌出,茶叶又细又润,沏出的茶清香怡人。十八棵茶树返老还童的消息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西子湖畔,许多乡亲来购买茶籽。渐渐地,龙井茶便在西子湖畔种植开来,"西湖龙井"也因此得名。

    15、乘龙快婿

    相传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个小女儿,非常喜欢西戎国贡献的一块碧玉。穆公便给女儿起名为"弄玉"。《成语 乘龙快婿》王建峰 绘制弄玉公主长到十几岁,姿容无双,聪颖绝伦,但性情孤僻,尤其厌恶宫里繁琐的礼仪。她经常一个人呆在深宫里,品笛吹笙。穆公见她这么喜欢笙,命名匠把那块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给她。公主自从得了碧玉笙,练习吹笙的时间更长了,技艺也更加精湛了。

    穆公欲为女儿召邻国王子为婿,将来可做国君夫人。但弄玉不从,自有主张,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弄玉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于她。

    有一天夜里,公主在月光下赏月,倚著栏杆吹起笙来。这时似是有一阵袅袅的仙乐,在和著公主的玉笙。公主仔细一听,是从东方远远传来的洞箫声。一连几夜,都是如此。公主趁闲谈的机会,把有人在远处为她伴奏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穆公便派大将孟明根据公主所说的方向去寻访吹箫的人。一直寻到华山,才听见樵夫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这位青年人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找到了萧史,把他带回秦宫。

    萧史来到秦宫,正好是中秋节。穆公见他举止潇洒,风度翩翩,心里十分高兴,马上请他吹箫。萧史取出玉箫,吹了起来。一曲还不曾吹完,殿上的金龙、彩凤都好像在翩翩起舞。大家不约而同地齐声赞道:"真是仙乐!真是仙乐!"

    萧史和弄玉结成夫妻。从此萧史就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叫声。学了十几年,弄玉吹出的箫声就和真的凤凰的叫声一样,甚至把天上的凤凰也引下来了,停在他们的屋子上。秦穆公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凰台。萧史、弄玉就住在那里,不饮不食,不下数年。

    一天晚上,奏完笙箫之后,萧史对公主说:"我很怀念华山幽静的生活。"公主也说:"这宫廷生涯,我压根儿就厌烦,我愿意与你去同享山野的清静。"从此二人便隐居在华山的中峰之上。有一天,弄玉带著玉笙乘上彩凤,萧史带上玉箫跨上金龙,一时间龙凤双飞,双双升空而去。当时的人们便把萧史称为乘龙快婿。

    16、蜀得其龙

    三国时期,诸葛家族三个杰出人物即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诸葛瑾任吴国大将军,诸葛亮辅佐刘备建蜀汉政权,与曹操、孙权抗衡,诸葛诞任魏国扬州刺史。史书上评价为蜀国得到一条龙,吴国得到一只虎,魏国只得到一条狗。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

    17、龙阳泣鱼

    战国时期,魏王封一个能言善辩的宫女为龙阳君妃子,有一次魏王与龙阳坐在一条船上钓鱼,龙阳钓了十几条鱼便暗自流泪饮泣。魏王看见了,说:“你有什么不称心的事吗?”龙阳说:“我没有什么不称心的事。”魏王说:“那么,为什么要流泪呢?”龙阳说:“我为我所钓到的鱼而流泪。”魏王说:“是什么意思?”龙阳回答说:“我开始钓到鱼,很高兴;后来钓到更大的鱼,便只想把以前钓到的鱼扔掉。如今凭着我丑陋的面孔,能有机会侍奉在大王的左右。我的爵位被封为龙阳君,在朝廷中,大臣们都趋附我;在路上,人们也为我让道。天下的美人很多,知道我得到大王的宠信,她们也一定会提起衣裳跑到大王这里来。到那时,我比不上他们,就成了最初钓的鱼,也是会被扔掉的,我怎么不流泪泥?”魏王说:“贤卿错了!你既然有这种心思,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啊!”于是下令全国,说:“有谁敢说‘美人’的,罪灭九族。” 龙阳泣鱼,是说人感叹失宠。触景生情,泣鱼自保。

    三、 龙用途

    1、龙药材

    龙骨。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龙骨后,除去泥土及杂质。性味甘涩,平。入心、肝、肾、大肠经。主治:重镇安神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治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

    龙齿。龙齿包括多种古代大型哺乳动物如三趾马、象类、犀牛类等牙齿骨骼的化石。主治:主惊痫;癫狂;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身热心烦。

    五爪龙。学名乌蔹莓,是葡萄科植物乌蔹莓的全草,又名乌蔹草、五叶藤、母猪藤。生于旷野、山谷、林下、路旁。性平味甘、微苦。具有祛风除湿、祛瘀消肿、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尿的功能,可以治疗咽喉肿痛、疖肿、痈疽、疔疮、痢疾、尿血、白浊、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等症。

    龙胆。为龙胆科植物及中药材龙胆的统称。其根和根茎入药具有清热、泻肝、定惊之功效。对治疗头发全脱也有很好的疗效。

    地龙。为环节动物门蚯蚓科动物参环毛蚓,俗称环毛蚯蚓的干燥体。性寒,味咸。可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麻痹、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尿少水肿等。

    龙子衣。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锦蛇或乌梢蛇等蜕下的干燥表皮膜。具有祛风、定惊、解毒、退翳的功效。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角膜出翳,喉痹,疔肿,皮肤瘙痒等。

    龙葵子。为茄科植物龙葵的种子,味甘,性温,无毒。主治:急性扁桃体炎,疔疮。

    龙血竭。为百合科剑叶龙血树的树脂,功能: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敛疮生肌。用于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妇女气血凝滞,外伤出血,脓疮久不收口。

    伏龙肝。为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底中心的土块,属于铝化合物类。主治:温中,止呕,燥湿,止湿,止血。

    独角龙。又叫蝉花。性甘;寒;无毒,归肺、肝经。主治:疏散风热;透疹;熄风止痉;明目退翳。外感风热;发热;头昏;咽痛;单板机疹初期;疹出不畅;小儿惊风;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夜啼。

    龙须草。别 名:灯芯草。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止痛。利尿通淋,泄热安神。   治小便赤涩,热淋,肾炎水肿,头昏,齿痛,鼻衄,咽痛,心烦失眠,消渴,梦遗。 

    飞天龙。谷皮树,以根、根皮、树皮和叶入药。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根、根皮:散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腰痛。叶、树皮汁:解毒、杀虫。外用治神经性皮炎,顽癣。

    龙胡子。别名龙胡须、旱灵草、岩石松。性味 苦,凉。主治:散风和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

    过岗龙。来源为豆科榼藤子属植物榼藤子,以藤及种仁入药。性味微苦、涩,平。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四肢麻木。

    龙戟草。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干燥全草。主治:黄疸,水肿,膀胱结石,疟疾,肺痈,咳嗽,吐血,淋浊,带下,风湿痹痛,小儿疳积,惊痫,痈肿,疮癣,湿疹。

    龙舌兰。别名剑兰、剑麻。性味苦;酸;温。主治:解毒拔脓;杀虫;止血。主痈疽疮疡;疥癣;盆腔炎;子宫出血。

    五爪龙。别名牛奶木、五指毛桃、五指牛奶、山狗善、土五加皮、土黄芪。

    主治:祛风除湿;祛瘀消肿。主风湿痿痹;腰腿痛;痢疾;水肿;带下;瘰疬;跌打损伤;经闭;乳少。

    龙利草。别名白花蛇舌草。 性味甘、淡、凉。归肺、心、脾、肝经。主肺热喘咳;咽喉肿痛;肠痈;疖肿疮疡;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水肿;痢疾;肠炎;湿热黄疸;癌肿。

    2、龙装饰

    家中放些龙的装饰品,可加强祥瑞之气,不过摆放上要注意,龙有生旺与制煞的作用。 

    1)、龙最好与水配合。龙遇水则灵,若干旱之地则为不妙,所以家中可摆放在有水之处,或鱼缸旁边,可收生旺之效。 

    2)、龙最好面对海或河。如房屋前是有河流的,是最佳摆放对象,不过要注意的是,若是污水或阴沟,则免了,这样会起反作用。 

    3)、龙可摆在北方。北方为水气当旺的方位,所以对喜水的龙很适合。 

    4)、龙不宜向卧室。龙为威猛之物,所以一般不朝向卧室。特别有些红眼睛的龙是不可以朝着睡床或小孩的卧室,易使人受惊。 

    3、龙化石

    恐龙是各电视台科普节目的顶梁柱,这些节目小孩大人都爱看,并且没有很大的入门要求,不需要太高的基础科学知识水平就能看,在美国欧洲等,这种纪录片、电影都曾经是很火(如侏罗纪公园)。

    其次恐龙化石实实在在振兴了一些地方的经济,比如山东诸城,临朐(主要哺乳类化石),辽西地区,内蒙二连浩特,四川自贡,云南禄丰。这些地方恐龙化石都对当地经济文化起了非常非常大的影响。

    以恐龙化石为蓝本生产的化石模型、仿真恐龙玩具,仿真恐龙模型都很有市场,很多旅游景点都有以此为主建游乐园,成为发家致富的财宝。

    恐龙化石最大的意义还是用来科研。

    4、膨果龙

    是一种高活性的苯基脲类衍生物,具有细胞分裂素活性。有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器官形成和蛋白质的合成、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强抗逆性、延缓衰老、在瓜果植物上可促进花芽分化,保花保果,提高坐果率、促进果实膨大等作用。广泛用于农业,园艺和果树,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细胞扩大伸长,促进果实肥大;提高产量; 保鲜等。

    四、龙危害

    中国台湾网9月22日消息 据台湾东森新闻报道,原本是被引进当宠物饲养的外来种动物绿水龙,在宠物店常发现它们的踪影。由于幼体时外型很像绿鬣蜥,全身翠绿色很受欢迎,但是当长大后,生性凶猛食量又惊人,因此遭饲主弃养,已在新北市新店区等地繁殖并危害本土生态,市府农业局正着手进行清除,阻止扩散。绿水龙又称亚洲水龙,是旧大陆鬣蜥科中体型较大的种类,雄蜥全长最大可达92公分,雌蜥全长则最大可达61公分,算是一种爬树能力相当强的半水栖蜥蜴。原产于越南、柬埔寨、泰国东部以及大陆西南部,主要食物为昆虫,但是对比它小的动物则有捕食的行为。近年来野生动物贸易频繁,在宠物店内,凡是奇怪的、可爱的、凶猛的动物,往往是民众的最爱。当这些动物长大后,由于体型太大或变得凶猛无法控制,它们就成为饲主任意丢弃的对象,轻微者则与本土种野生动物和平相处互不干扰,严重者则占地为王,危害当地的生态。为防止其继续扩散,当局实施外来入侵种清除计划,希望在2到3年内能全部清除完毕,成为全台外来入侵种中尚未扩散就能实时清除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同时也呼吁,饲养动物前应了解其生物特性,审慎评估是否有能力持续照顾,饲养后切勿任意丢弃,以避免外来入侵种扩散威胁本土物种,破坏生态平衡。

    五、辰龙养生

    1、属龙养生属龙的人一向精力充沛、做起事情来充满干劲、体质强健、很少有生病,但是因为好动总是有一些意外伤害,像是火伤、烫伤。同时,还要多注意肠胃和咽喉方面的问题。建议在平时多收敛自己好动的性格,减少对自己的意外伤害。属龙的人养生在于养好自己的胃,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好。治病良方就是靠“养”,只能从生活习惯中获得。想要调养好自己的胃,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是必需的。属龙的人比较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工作如果遇到挫折和压力的话也不会轻易和人诉苦。因此属龙人要多注意预防精神方面的疾病。属龙人容易经常性失眠,有多虑的倾向,比较神经质。应该多选择去有草地的地方,多吸收空旷的新鲜空气。

    属龙的人要养成吃早餐的好习惯。因为此时人最需要补充能量,需要阴阳平衡。而且这个时候食物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更好。此外,早餐一定要吃的营养丰富一些。更重要的是,早饭吃得再多,也不会发胖。而不吃早餐,则容易引起多种疾病。早餐可以食用一些比较温和养胃的食物,比较稀粥,麦片,糕点等,如果是过于燥热的食物就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早餐可以喝一些红豆汤、鸭梨西米露等来引导气血。

    属龙吉祥物为鸡,猴,鼠;禁忌:龙在属相中与狗相冲,因此狗的吉祥物不能拥有和使用。另外,因为龙与兔也有冲害,故而也不能拥有和使用。同时龙与龙自身自刑,因此龙的吉祥物不能拥有和使用。

    2、辰时养生

    辰时,早晨7点至9点,进食期,胃经当令(辰龙),是一天阳气最足的的时候, 这个时段胃酸分泌最旺盛,吃早饭最易消化。胃不好的人,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一定要吃早饭,而且要吃好。胃经是人体正面相当长的一条经脉,胃痛,胃不好是胃经的问题,而不只是胃的问题,其实有时膝盖疼也有可能是胃病,脚面疼也有可能是属于胃经病,因为这些地方都是胃经循行路线。

    作者:冉汝俊,山东省利津县人,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退休研究员。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