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人文生态 建设生态城市,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漫漫人生路上,许多往事或经历总是在不经意间浮现于脑海之中,并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或场合呈现出来,给人以遐想、感怀和思索,就像生态一样,始终难以忘怀。随着时间的推移的观念的转弯,生态文明已然成为当前和今后的一道课题和议论的热闹话题,尤其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如今在华夏大地,生态局面已经形成,生态文明深入人心,氛围有所浓厚,感受越来越深,尤其是在“两山”理念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已经充分意识到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们提出了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把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用过硬的手段,完善的制度,相应的机制,为建设生态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生态城市,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必须真抓实干,真心投入,用旗帜鲜明的态度,投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当中,动员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切实提高广大市民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认识,让他们脑海中始终紧绷生态城市建设这根弦,自觉为生态城市建设出力流汗,有一份力,发一份光。当然,建设生态城市并非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良好的基础,持续的投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足够的精力,同时相关职能部门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当然,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历史任务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也是一场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变革,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需要强化并完善生态规划、活化整合生态资产,孵化诱导生态产业,优化升华文化品位,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典型示范滚动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是机制、体制和制度、执行力,但首先必须强调在生态城市建设当中,具有灵魂性的东西就是生态意识。意识是重点,也是关键,同时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有了一定的意识,就会产生相应的行动和效果。当然,意识是行动的保证,生态意识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知识经济和生态技术为标志,是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竞生、共生、再生、自生机制于一体的高级文明形态。体现在人与环境关系的体制合理、决策科学、资料节约、环境友好、生活俭朴、行为自觉、公众参与和系统和谐。展现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风尚。生态文明可分为体制文明、认知文明、业态文明和心态文明,包括对人的关系的认知、生产方式的组织、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关系的调控以及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等。要落实生态文明,除了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有利因素外,积极发挥人的因素,加快融合自然与生态、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有效的引导、开发、分配、组合,找到人与生态的有机结合点,并在此上面大做文章,既要发挥自然的资源优势,更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与此同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生态文明搞好了,生态城市的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才有可靠的保证,否则一切都是免谈。人文生态系统(Total Human Ecosystem, Zev Naveh,1994)是指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在特定自然环境中通对自然的逐步深入认识,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为核心,以自然过程为重点,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为根本的人—地技术体系、文化体系和价值论理体系,并随对环境认识的深入而不断改进,寻求最适宜与人类存在的方式和自然生态保护的最佳途径,即人地最协调的共生模式,综合体现出协调的自然生态伦理、持续的生产价值伦理和和谐的生活伦理。
其内涵包括:(1)在景观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是人与自然环境高度协调和统一发展的结果。(2)人与自然是平等的生态关系。既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也不是以自然生态为中心的环境主义,而是人地协调的生态价值伦理。(3)自然要素、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充分体现出地方性和自然性特点,并得到持续利用和延续,维持自然生态的稳定性。(4)人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产业体系控制在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产业类型、生产规模和强度之内。自给自足成为摆脱超负荷生产行为的根本。(5)人类经历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形成、积累和继承了大量的地方文化,并逐步形成了代表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其形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不断交换自己的认知并逐步形成固定下来的自然崇拜、文化崇拜、人类崇拜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地方文化是人类的文化,更是自然的文化。(6)传统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历史的和古典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定稿日期:2023年09月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