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寻味话端午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在初夏时节明媚的阳光和微微的阵风吹拂之下,我们欢度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好天气加上好节日,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或许都有一些,此时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透过端午,感受不同寻常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从而激发起内心深处浓厚的爱国情怀,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了却心中的夙愿,如此这般,“端午”的价值和作用就有所体现了,
端午当天,微信朋友圈或群里,我接连看到了他人发的多张有关端午节祝福的图片或文字,这些内容或简约、委婉,或精致、端庄,尽管形式不同,内容有别,但都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祈福、祝愿,含有吉祥之意。传统的端午佳节是我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可见其不同凡响,颇有价值,更富特点,同时端午也是别称最多的传统节日,较之春节、中秋等更有多的名称,如端阳、重午、五月节等,不一而足。当然社会上有许多人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尤其是端午包粽子习俗就是如此,也有人说为了纪念伍子胥,以纪念他为端午乃至国家作出的杰出贡献。不论是哪一种,都有其说法或出处,在此我们不作考证,暂姑且记之。只不过有关端午的习俗却别具一格,耐人寻味,如包括苏中一带在内的许多地方有吃端午“十二红”的习俗,当然这个红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十二红”有烧黄鱼、炒长鱼、炒苋菜、甚至有枇杷、西红杮等,这些带红功或类似、相似于红色的菜肴,是端午地方风俗,十分讲究,不得马虎,民间人士十分重视。其他如插艾叶、挂菖莆、佩香囊,小孩子戴虎头图案的挂件、品尝绿豆糕等,同样体现了浓厚的端午氛围或传统习俗。本着应时应节的原则,今天我也品尝了少量的绿豆糕,这里不是讲究其口味如何,特色怎样,而是其包装盒上一首诗吸引了我的视线和关注,拓展了我的视野,令人感觉诗情画意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感知,其中的描述或内容是这样的: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盤送生绡画扇,盘双嶷,……犹梦松,等闲惊破纱窗梦。缪缪数语,已经把端午习俗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丰富联想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提升了意境或个人境界。精美的诗句配上美味、可口的食品,既是物质享受,还有精神享受,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更重要的是,通过此举使端午的传统文化跃然纸上,丰富其内涵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或传统的魅力。
每每提及端午,就不能不提与之相关的诗句,这些具有文化气息的士诗,形式不同,内容有别,内涵丰富,富有特点,是了解并关注端午的好东西,了解并学习一些端午诗歌,对于提高认识,加深了解都是大有好处的。正面选择几首诗,以飨读者。
端阳采撷(宋 许文通)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乙卯重五诗(宋 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3、端午(宋 文天祥)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节令门 端阳 (清 李静山)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七律 端午(唐 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五丝 (唐 褚朝阳)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文章写作到此,我忽然想起了许多年前,故乡端午时的场景,当时正处于风华正茂的时候,那时候的端午节远没有现代这样宣传或隆重,但同样富有特点、体现民谷文化和传统文化、特点是比较明显的,关注度是高的,只是其表现与现在不同,感受也有区别,但这些因素并不影响端午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重视程度是高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家家户户的包粽子活动,节日前夕,许多家长纷纷外出,打了许多粽箬后,儾回家将其叠放整齐,然后放入一较大的木盆或澡盆中并加入适量的清水,浸泡数小时或一、两天,且在上面放一块平整的砖块等类似的稍重的东西,以便压平粽箬。到需要包的时候,先剪去下端的半圆角,同时再次予以清洗后,然后把其中一些残缺的箬或偏小的箬去除并整理一番。在包粽子的过程中,讲究动作连贯,一气呵成,包粽人不仅要淘净的糯米慢慢倒入,还有压紧、压实,还有做好封口,扎紧工作,在此过程中,有的人家还喜欢在其中加入肉丁、红豆等以丰富口味。当时一般包两种形式的粽子,即三角粽和小脚粽。彼时,只见一张张粽箬在包制人的手中上下翻动,动作娴熟,方法简洁,讲究效率,往往一包就是一、两个小时,甚至半天,这样的场景至今印象深刻,铭记于心,难以忘怀,挥之不去。
这就是端午的习俗(文化)及其魅力、特色所在,同样是难以忘怀的。
创作日期:2022年06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