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国从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到今年财政部最新公布的财政预算安排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
生产总值4%成为最大的亮点,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发展的重视。但显然,光有重视对解决中国当前日益突出
的教育问题,诸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教育脱节等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何谓教育本质,何谓理想教育等一系列命
题令人深思。
首先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主要是体现在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的差距上,这里涉及一个教育起跑线的问
题。《教育能改变吗》里面为我们介绍了一个非贫困地区的统计数据,全县仅有两个多媒体课室,教师资源更是
严重缺失,教育质量难以保证,而这个地方也只是广大贫困地区的缩影。教育起跑线不仅指教育设施、教师素质
,还有教育成本。一个本科生的培养值相当于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也无疑是让贫困儿童的教育起跑线一降再
降的重要因素。出现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原因除了与各地区经济政治发展因素有关外,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教师
资源也不愿意往贫困地区流入呢?《教育能改变吗》里列举的是教师工资仅每月几百元,无以吸引优质教师资源
。而教师如此重视工资待遇,归根究底,又与他们自身十几年高昂的教育成本、家庭的高期望值密切相关。因此
这就构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虽然近年国家积极开展西部大开发、大规模支教活动、顶岗实习岗位,可是大多以综
合测评分数、学分等形式吸引大学生参加,这里谁又能保证教师资源的质量呢?由此可见,要切实解决教育资源
配置不均的问题,就要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快速发展,通过政府财政的积极投入和政策支持,增强教育硬件设施
,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
接着是教育脱节的问题。教育脱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中国典型的填鸭式教育、望子成龙的超前
教育;二是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协调。
《教育能改变吗》里介绍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一所中学听完课后明确表示教育体制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了
。超前教育在当代的中国已严重畸形,诸如奥数、培优、重点班等等,甚至蔓延到幼儿园。引用学者观点,中国
已经习惯教育竞技全盘化,习惯于教育竞赛,习惯于用分数衡量孩子的能力,而竞赛的终点就是一纸重点大学的
录取通知书。而社会好像也习惯默许重点大学毕业证书成为好职位的敲门砖。更甚者,连站在一线教育的教师们
,大多也在以重点录取率为教育水平的标准等等的“压榨”之下麻木地推行填鸭式教育。而学生们呢?接受着读书
改变命运的思想,迫不及待对知识狼吞虎咽、死记硬背。即使他们知道这一次考完的东西可能一辈子不用,但也
是这一辈子不用的东西可能决定一辈子的命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社会上好大学等于好前程这一共识,而好大
学意味着好中学,好中学意味着好小学,好小学又意味着好幼儿园,于是层层往前推,形成环环相扣的生物链条
。高考指挥棒带来了择校热、购房热、乱收费,让之前的教育全部成为高考预备课。于是前些年有人提出取消高
考制度,乍看之下好像是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但细想之下便觉不妥。高考无疑是一座独木桥,学生们承受巨大压
力于此“厮杀”生存,但若不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和家长们以分数作为成功标尺的思想观念的教育体制,取消高
考制度不过是教育不公、滥用职权拉关系的助燃剂罢了。在现今教育体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高考制度仍然是不
公中的相对公平。可见,教育体制必须要进行改革,每一阶段都应该有该阶段应该学习掌握的内容,这样更容易
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拔苗助长从来都是不可取的。超前教育会使人们过分追求起跑线,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们真
正落后于起跑线上。
当家长们热衷于那一纸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每年应届大学生就业情况似乎总会发出不和谐的声音。那么
是什么导致每年成千上万的应届大学生无工作,许多工作岗位又无人做的尴尬现象呢?是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
才与社会需求不协调。全球经济下,中国承担的大部分是制造业中附加值最低的一环,这一环节是用不上接受高
等教育的大学生的。并且在填鸭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失去宝贵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只会一味
地应试教育,要承担产业链中附加值最高的设计这一环节是很坚难的。因此,大学生便陷入一个有好的设计工作
做不了,需要体力的制造工作不愿做的两难之地。另外,中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方式与中学小学不同,强调自主学
习自主研究,常常给人以过于宽松自由的错觉,也常常使习惯了填鸭式教育的大学生一下子无法适从,陷入毫无
目标的空白,渐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导致价值观的偏差,之前的药家鑫案都可以由此寻到痕迹。那么家长们一
直梦寐以求的高等教育就变了味儿了。由此可见,要解决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协调的问题,不仅要加快经济发
展方向的转变,还要从教育体制着手,拒绝提前教育,避免教育脱节。
人生不是短跑,教育的终点绝对不是高考,教育成功的标志也绝对不是那一纸通知书。最理想的教育不是素
质教育高谈阔论、应试教育踏踏实实;不是片面追求分数,超前培养所谓的神童;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教育。教育改革不能只喊口号,不能追求课堂表面的小组讨论等形式,而是
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位,还给孩子们一个自主选择全面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