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其它 >> 文章正文
  • 中国家族文化之诟病

    类别:其他 作者:清木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4/4/17 0:02:43 网友阅读:1273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读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自工作以来,虽愧无他成,却还读了几本好书,其中便有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

    此书首次问世于1949年,此后也多次再版,并于2005年收入“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本版是据2005年“世纪文库”版校改,于2011年6月第2次出版。此书是梁漱溟先生从1941年到1949年6月才完成,计首尾历时9年,虽中间有所间断,但此书概含了中国文化之基本要义。书中,先生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分析了中国在历史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比于西洋文化以反思中国文化。先生年逾半百自叹“我终是一个思想的人而非行动的人;我当尽力于思想而以行动让诸旁人”。然,先生自幼却参加行动(指他八岁时在北京市散发传单而说)。我一向喜欢行动而不甘坐谈。[1] 或许也正是有了先生自幼的行动,才有年逾半百的思想,因为思想需由从行动中体会而来。先生自语:说我今日见解思想,一切产生于问题刺激,行动反应之间,自是不错。然却须知,尽受逼于现实问题之下,劳攘于现实问题之中,是产不出什么深刻见解思想的;还要能超出其外,静心以观之,才行。[2] 这才是先生思想的来源。其一是受逼于问题之下,得问题之刺激;其二需行动反应,其三需静心观察以思考,这便为先生思想之渠道。([1] [2] 为书7-8)

    为认识旧有之文化,先生先概括了“文化”一词之义。文化俗带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乃是狭义的。农工如何生产,凡其所有器具技术乃其相关社会制度等等,便都是文化之一大重要部份。因此,文化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第7页) 当然“家族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分子。而家族文化对中国之发展有何作用?对现今社会又有何影响?先生作了相对研究。

    对于中国人的家族文化,研究中国法制史学家陈顾远先生说:从来中国社会组织轻个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国家。轻个人,故欧西之自由主义遂莫能彰。后国家,故近代之国家主义遂非反夙习。……是以家族本位为中国社会特色之一。研究中国民族性者说:中国与西方有一根本不同点:西方认个人与与社会为两对立之本体,而在中国则以家族为社会的重心。(17页)

    中国人的家族观远胜于西方。然家族观念有何弊病?概梁先生的分析,总结其下四点:

    一、闭关自守

    中国人的家族文化观却是体现了人对自己族内温情四益,但对族外却冷眼相待。例如:家族观的优点在于它会加深父母之爱,夫妇之情;子女之爱,兄弟之情等,加深家族各成员间的情感。反之,对外则不然。如我工作遇到此类人物,她认为此学生非我之子,何必管他太多;另外则是此学生品性差、成绩差,看到心烦,如果他是我的孩子我将如何如何……。显然这位教师是重视自己孩子的,对别人的孩子则是另一种看法。久之这种家族文化观让人越其自私。古代此类例子莫见不怪,如各家医药秘方、厨师配方、功夫秘籍等等莫不是只传内不传外等。所有的秘方只能自家族内传授,不得传于他人。放而广之,我国56个民族同样是以血统这种家族文化观而分别的。这足可见证中国人家族文化之强烈。这种文化久之便会闭关自守,导致秘方得不到发展,同时人们也不去创造,只想天天啃老。所以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只用于点放烟火以供观赏;发明了指南针却只用于预测风水。反而西洋人学到我们的发明后却深加研究创造,后发明了火枪、大炮,还把指南针用于航海,因而发现了新大陆。梁漱溟先生说:假如西方文化不同我们接触,中国是完全闭关与外间不通风的,就是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亦断不会有这些轮船、火车、飞行艇、科学方法和德谟克拉(民主)产生出来。这便是家族文化所引起的闭关自守之弊端。

    二、遇事喜托人情

    所谓遇事喜托人情,往往就是有权者并非像孔夫子所说“在其位谋其职”的工作态度。如有问题,求之于在位者,则需以中间“人情”托之。梁先生说:中国人的生活,既一向倚重于家庭亲族间,到最近方始转移于超家庭和大集团,“因亲乃亲,因友乃友”其路仍熟,所以遇事总喜托人情。你若说“公事公办”,他便说你“打官话”。(第65页)如今,这种在家族间衍生出来的人情关系已浸入各行各业,成社会一大风气。例如:无钱权者去政府一部门办一证件或其他事项等问题。首先你得先考虑是否有熟人之情,否则你证、事难办。在位者把你的问题就像抛绣球抛来抛去,并各推其职,让你左右迷糊。不光政府部门如此,就连医院也不例外。如你因身体不适需进医院治疗,你同样得考虑有无熟人,否则你得遭受医生的高价治疗费与冷淡对待。

    三、于身家外漠不关心

    这里所谓于身家外漠不关心,是指中国人的家族文化强大得占据了其团体生活,因此中国人于身家外漠不关心,缺乏团体生活。太虚法师论文内有云:“此家族层套,一方易于分散大群的合组,一方又牵制个人的特动,故无敌国外患,每能长治久安。”他正看出了期间得失长短,团体与家族二者之不相容性。(第74页) 梁漱溟介绍,人们的品性,固皆养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得同时亦因承认,公共观念不失为一切公德之本。所谓公共观念,即指国民之于其国,地方人之于其地方,教徒之于其教,党员之于其党,合作社社员之于其社……如是之类的观念。中国人,于身家而外漠不关心,素来缺乏于此。先生例举了一例子:一九三二年上海“一.二八”战役中,巴黎晨报记者行经上海不甚远的地方,看见一切如无惹事然,不禁大大惶惑,莫明其妙。后来马武君先生曾写一文,举一九三四年三月十六日德国恢复征兵之消息发布,柏林一位六十多岁女闻讯欢喜过度,倒地而死之例,以为对照。先生说,这绝不是天生地从血里带来,亦不是学说或教育(狭义)之结果。而是社会构造不同,生活环境有异,从而形成之情操习惯自不免两样耳。(第68页)而独看这一例子,给我第一理解是,国人已被封建制度与战乱所带来的灾难压迫的麻木不堪了,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各自顾己都艰难,从何谈责任与伟大?却从未认真思考过事件的根源,家族之文化。于身家外而漠不关心的心里因素让中国人缺乏团体生活,因此,此种现象才更加普片。古人也有此例为证,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典故。

    四、“二代”之由来

    所谓“二代”就是在家庭伦理本位中产生的富二代、官二代等。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第五单中国人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第一小节何谓伦理社会一文中说,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不能离社会),如此则知,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此种种关系,即是种种伦理。(第78页)因此伦理是使于家族、家庭,家族、家庭引出伦理,但伦理却不止于家庭。

    现实社会中,老百姓的苦处太多,上风尽被所谓“二代”占尽。因为“二代”们的父母长辈们都是“三有”人物(有权有势有钱),遇事他们能托人情,走关系。平民老百姓没有人情与关系可走就只有受罪于现实。一些“二代”们也以此仗势欺人。故出现不是这个富二代开豪车撞飞路人,至路人因抢救无效而死亡;就是那个官二代打着我爸是李刚的旗号惹是生非,闹得百姓鸡犬不宁;或者什么星二代玷污女性等等事件。而这些原罪或许是源于我们的家族文化。因为伦理是使于家族、末于家庭。所以梁说,伦理社会中,夫妇、父子情如一体,财产是不分的。而且父母在堂,则兄弟等亦不分,祖父在堂,则祖孙三代都不分的,分则视为背理(古时且有禁)。——是曰共财之义。(第80页) 因此“共财”对子女的好处在于,父母去世后子女不用任何劳动就得来了父母的毕生产财,父母产财越多,子女就越受其益,故此产生了“二代”。

    西方社会却无“二代”之特色,梁漱溟说,因为西洋近代社会为个人本位者,即因其财产为人人私有。恩如父子而异财,亲如夫妇而异财;偶尔通融,仍出以借贷方式。儿子对父母,初无奉养责任——社会无此观念,法律无此规定。父母年老而寓居其子之家,应付房租饭费。其子或予免费,或改若干者,非恒例。(第80页)因此故无“二代”之特色。

    此书名为《中国文化要义》,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化,其意义何在?梁漱溟给出了此种解释:“余一向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号召”,因有《中国文化要义》之著述以求教于国人。梁漱溟先生研究中国之文化在于认识它的诟病,为久病之中国开一副治病之良方,以缓解其病情,并为其康复与发展作出自己之努力。

    2014年1月

    本文评论 (共 2条)

    • 大象 给他发短信:受益!赞

      作者回复:传递与学习进步思想!
    • 三月青梅 给他发短信:中国家族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再说了,任何事物的发展及其作用都会有其局限性。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当前的事物和文化。我们可以看看《从马克思论人的全面发展》,文章地址:http://www.lwfbxd.com/article-2158.html

      作者回复:呵呵,看来朋友对马克思主义还是有一定的研究。不过,中国家族文化的问题马克思的观点能否全解,或许还有争论。但对于这种家文化的表现,我想巴金先生的《家》倒有一个真实的写照,现实社会的事例更是重多。当然,解决问题的首要问题一定是先认识问题,如果连自己的问题都不愿去认识又谈何改变与发展呢?人们谈柏杨先生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我倒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大胆的去发现与认识自己民族文化中的问题,不就是为了如何更好的去发展与改进问题吗?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