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老荆
在 2021/1/19 9:44:46 进行点评 我要回应
- 审稿时间:无回复
- 我的职称:
- 我的学历:
- 是否录用:直接录用
我的点评:朝闻道,夕死可焉,如果历史研究真的是抱着辩伪求真,探索发现的心态,为什么害怕质疑,害怕批评,害怕反驳?一个不敢辩论的论文,又有多少可信度?难怪网友那样评价专家。我确实是没经过思考就提出来许多新观点,新看法,新视野,我知道我说的话有许多疏漏和错误,我跪求大家用历史理论批评我。
荆晓嘉
在 2021/1/12 18:55:22 进行点评 我要回应
- 审稿时间:无回复
- 我的职称:
- 我的学历:
- 是否录用:直接录用
我的点评:今天看了韩巍老师的《从叶家山墓地看南宫氏与曾国——兼论周初赐姓说》,不知道大家看了吗?别的就不说了,第一,“姬姓”是区别婚姻的姓,是区别血统。用于避免近亲结婚的“姓”,周王会不会赐姓?第二。跟周王习俗相近的诸侯,如果不是姬姓做最高首领,是姚姓,姒姓或者姜姓,那么,在这个诸侯中,必然有姬姓,因为这些姓是为了避免同姓不婚,如果没有这几个姓共同生活在附近,又何必要要用这些姓区别婚姻?第三。周初封了许多后来演变成姓的氏。比如齐,唐,管,陈等等,用的着把不是“姬姓”的家族,赐姓“姬姓”吗?欢迎大家反驳我,但是,要拿出来符合逻辑的论据,不要说我都是癔猜。我知道的知识不比你少,
荆晓嘉
在 2020/12/26 11:13:58 进行点评 我要回应
- 审稿时间:无回复
- 我的职称:
- 我的学历:
- 是否录用:直接录用
我的点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历史研究。需要回答大家都比较关心的历史疑问,需要这些回答可以经得起所有质疑。而不是自愈自嗨,不敢跟普通人辩论的历史研究成果。
荆晓嘉
在 2020/11/24 17:13:39 进行点评 我要回应
- 审稿时间:无回复
- 我的职称:
- 我的学历:
- 是否录用:直接录用
我的点评:我说的话都是结合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深挖古人留下的这些文字资料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流传下来的。然后才能分析出来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我在这里说一个自己研究的结果,我国先秦时期那么多的文献资料。都是古人实实在在写在竹简,木渎和丝娟的书面文字,而不是所谓的传说,第一,古代中国制作出来这些书写材料很容易,古代较大的家族祭祀祖先,都会书写祖先名号,记录歌颂祖先的歌词。第二,古代各地语言不通,如果没有文字做载体,靠口口相传,我们根本不可能保留下来这么多,而且是全国各地的文献。
不过这些文献,到底含义是什么?我们要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来分析,请不要想编剧老师那样,扯故事。
荆晓嘉
在 2020/11/23 17:22:50 进行点评 我要回应
- 审稿时间:无回复
- 我的职称:
- 我的学历:
- 是否录用:直接录用
我的点评:我这个是臆想吗?虽然写的不多,但是。都是后面带着论据的,他们虽然罗列了那么多东西,杨老师把那些罗列出来的资料,总结为姜太公的个人活动,他拿出来一点相关依据了吗?我说是姜太公祖辈率领部落的事迹。都拿出了许多依据,如果你觉得不对,可以来讨论,
荆晓嘉
在 2020/11/23 15:37:44 进行点评 我要回应
- 审稿时间:无回复
- 我的职称:
- 我的学历:
- 是否录用:直接录用
我的点评:今天看了《史林》杨善群老师写的《姜太公的籍贯和早期活动》。论证出来姜子牙在今天山东,河南等地的活动历史,并且演义出来姜子牙的许多故事。1935年,毛主席领导的中央红军到了陕南,还没有落脚点还不知道离陕南不远的陕北,就有一支红军队伍。后来,看了报纸,才知道陕北有一个徐海东领导的红军根据地。于是决定到陕北去。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之前,当时有没有报纸?姜子牙会不会那么清楚地知道西岐周文王那么贤明?那时候,山东和河南的语言可以通吗?道路有那么方便吗?
说了这么多,那么,杨善群老师总结的那些姜子牙在河南山东的那些事迹是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吗?也不是,这些资料只能说明,姜子牙是一个率领着一个有许多不同姓的家族组成的,有几十个人或者一百多人组成的一个小部落,类似于”后稷”后代公刘,古公亶父等率领部落迁移到彬县,迁移到岐山一样,姜子牙的祖先,也经过这样的迁移,只不过古代语言没有那么丰富,姜子牙祖辈事迹也没有整理的那么清楚,姜子牙祖先许多辈的事迹,后世史官记录转抄写时,没有注明解释,而且古代语言不发达,往往一个部落得到了一个称号,上一个首领使用,后面的首领也使用同一个称号,
荆小嘉
在 2020/11/18 11:42:51 进行点评 我要回应
- 审稿时间:无回复
- 我的职称:
- 我的学历:
- 是否录用:直接录用
我的点评:“钻木取火”是不是专家说的钻木头发热,用来取得火种吗?不是,其实就是钻进森林取得火种,因为古人很早就知道使用火了,在知道使用火之前。肯定还没有制造出来“钻”这样的工具,而且从自然界取得因为森林起火或者雷击起火燃烧的火种很容易。又可以想得到,古人不会那么古板,也不会凭空研究出来,利用钻木头发热可以得到火种,首先想到的就是取得自然界火种,后来大家使用火多了,肯定是去其他使用火的部族去取得火种,不论是去取得自然界火种,或者去其他部族取得火种。都需要穿过丛林。都是值得纪念。值得歌颂的事迹,“钻木取火”可能是类似于中国古文献里面歌颂祖先故事的其中一句,由于年代流传,整个诗歌都散失了,或者因为缺失。其它语句无法读懂。只留下这一句可以单独理解,但是,今天把它理解为通过钻木头取得火种,显然是不对。它的意思很简单,就是钻进入森林,通过艰难跋涉,小心保存。取得火种,从而改变了古人生活。
荆小嘉
在 2020/11/17 10:37:49 进行点评 我要回应
- 审稿时间:无回复
- 我的职称:
- 我的学历:
- 是否录用:直接录用
我的点评: 今天发现的历史新材料。不足以认定“烽火戏诸侯”是凭空编造的,因为我们不足以否定西周时期,人们没有使用烽火传递战争信息,如果使用烽火,必然在使用过程中跟诸侯产生误会,这样的误会被史官说成烽火戏诸侯也是难免的,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是因为褒姒,这个可能不一定,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诸侯,是拱卫镐京周边的诸侯,而非分封中原各地的诸侯
荆小嘉
在 2020/11/8 16:52:48 进行点评 我要回应
- 审稿时间:无回复
- 我的职称:
- 我的学历:
- 是否录用:直接录用
我的点评:中国文明为什么上下五千年没有中断,因为我们的文字记录最发达,虽然,我们的文字没有保留下来,国际上不承认,不等于说我们没有,中国人至少在一万年前就使用文字了,郑玄说的那些“结绳记事”其实不对,因为用木炭写字比编制绳子要容易的多,古人不可能会编制绳索了,还不会画记号,
荆小嘉
在 2020/11/4 9:23:53 进行点评 我要回应
- 审稿时间:无回复
- 我的职称:
- 我的学历:
- 是否录用:直接录用
我的点评:现在,关于尧舜禹的故事,在全国各地都有,我只能告诉大家,夏朝早期。全国各地还没有饲养牛羊马,没有牛羊马啃食和践踏山林,就不可能开垦耕地和修建道路。所以,那些早于夏朝的传说,只能是夏朝中后期迁移到全国各地以后,从晋陕豫地区带到各地的传说和地名,这不能说中国在夏朝以前,全国各地没有文明。只是这些文明都是各自相对封闭。后来在同饲养牛羊马的夏朝人融合过程中,原来的地名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原来的医学,天文。历法和哲学等文明。在同夏朝人融合过程中,都被吸收保留升华了。大家可以动脑子想想,中国文化几千年不中断,主要还是因为我们的文字流传,虽然,在名族融合过程中,新来的民族跟原来的民族语言发音不同。但是。文字还是可以因为相似而被吸收。保留精华给后人,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到了战国时期。不可能有“学富五车”这样的成语。也不可能有那么高的医学成果和哲学理论,天文历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