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千万不要盲目下手,多想想怎么都不为过!
2025/4/29 8:52:45 阅读:91 发布者:
最近和一位即将毕业的博士聊天,他说自己在读期间写了有10篇文章,但只发了两篇,他指的是核心期刊(包括C刊)。说实话,这算是高产的作者了,能发两篇已经不错了,但回头想想,如果能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在三四篇上,而不是大面积写,可能结果会更好一些。所以他感慨,文章好些不好发呀。我们仔细分析了一下其中的原因,最重要的还在于他没有很多题目还没有想清楚就写了,或者以为自己想清楚了,但其实是很有局限的。
以他惨痛的教训,我在此想提醒大家,写论文千万不能盲目下手,前期的工作可以占到60%以上都不为过,如果前期什么都弄清楚了,后面就是码字了,那还不简单了。那么这些前期工作有什么呢?
第一,文献综述。主要功能大家也不陌生,通过系统性梳理某一领域已有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基础。这种整合不仅帮助研究者准确定位知识空白,还能避免重复劳动,验证理论的有效性等。文献综述做好了,可以发现自己的研究主题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哪些新意,这就是可以做的题目。要不然做别人做过的有什么意思呢?论文就是要突出创新性。
第二,行文思路。行文思路是学术思维的体现,像一个地图,可以引导作者一步步往下走,而且有助于每一部分的良好衔接。清晰的思路架构能让别人看懂,也更容易让编辑接纳。清晰的思路架构实质是学术逻辑的可见化呈现,现代学术写作日益强调通过形式要素强化逻辑可见性。包括宏观层面的架构(如将复杂研究分解为相互关联的子问题),也涉及微观层面的过渡句设计。
第三,数据收集与分析。在行文思路的基础上,也差不多设计好自己的研究了,下一步就是进行数据收集了,如果有,包括调研、观察、访谈等数据,在收集的同时好好记录与整理。数据收集足够充分可以为接下来的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毕竟写作都是围绕数据的。接下来就是围绕研究主题对数据进行分析了。
只要能做好以上几点,接下来的论文写作部分就很简单了。只是对数据分析的解释与呈现了。如果是纯理论性的文章其实也是一样的,可能数据收集少了些,但文献综述又是大头的工作。总之,写作就是对资料分析及研究过程呈现的结果。把上面重要的部分都想好,每一步如果没想好,想到哪写到哪,确实容易写出来但发不出来。
转自一方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