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书刊网微信二维码

扫微信,关注编辑QQ!

您的位置:万维书刊网 >>期刊大全 >>集刊大全>>社科经管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集刊) (Email投稿;官网投稿)

简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季刊)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创办。公開對外徵稿,凡有關中國近代史未出版之論文、研究討論與書評,均所歡迎。
本刊为:官网发布,
征稿信息

万维提示: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在线投稿或邮箱投稿。

3、主办单位官网:

https://www.mh.sinica.edu.tw/

投稿系统:https://www.mh.sinica.edu.tw/PGPubBulletinSubmission.aspx

4、官网邮箱:bimh@gate.sinica.edu.tw

5、出刊日期:季刊,逢季末月出版。

6、网友反馈:征文要求12号字,需要核对标点符号和简繁字转化问题。

202458日星期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稿約

【官网信息】

 

本刊為一專業學術性季刊,每年三、六、九、十二月出刊,公開對外徵稿,凡有關中國近代史未出版之論文、研究討論與書評,均所歡迎。來稿並請按本刊〈撰稿格式〉寫作,以利作業。

1. 來稿須為原創作品;請勿一稿兩投,經查屬實者,本刊將逕行退稿。

2. 來稿一律送請學者專家匿名審查,結果將知會作者。

3. 論文以不超過三萬字為原則,研究討論以不超過二萬字為原則,書評以五千字為原則。

4. 來稿請附中英文篇名(書評除外)、作者中英文姓名,論文及研究討論另附中、英文摘要(中文以五百字為原則,英文不超過一頁),與中、英文關鍵詞(三至五個)。

5. 來稿請註明作者真實姓名、服務單位、職稱、通訊地址、電話、傳真及電子郵件信箱地址。

6. 來稿請用 Word 文書軟體編排,文末請附徵引書目,並附上繁體中文電子版文稿檔案,以電子郵件附件方式或經由本刊「投稿上傳系統」賜稿。

7. 來稿牽涉著作權部分(如圖片及較長篇幅之引文),由投稿者自行處理,本刊不負相關責任。

8. 來稿如經本刊接受刊登,作者需簽署著作權授權同意書,以非專屬、無償方式授權予本刊。

9. 來稿將以電子期刊及紙本方式同時出刊,刊出之後,贈送論文及研究討論作者當期集刊二冊,論文抽印本三十份;贈送書評作者當期集刊二冊。

10. 本刊通訊地址:(11529)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 130 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

11. 本刊電子郵件信箱:bimh@gate.sinica.edu.tw

12. 本刊投稿上傳系統:http://www.mh.sinica.edu.tw/PGPubBulletinSubmission.aspx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撰稿格式

【官网信息】

 

一、正文部分:

(一) 請用橫式(由左至右)寫作。中文標題以一、(一)、1.(1)……為序;英文標題以Ⅰ. A. (A) 1. (1)……為序。

(二) 請用新式標點符號。註腳號碼用阿拉伯數字,每頁接續,一律置於標點符號之後。中文引號用「」,引號中之引號用『 』;英文

引號用 “ ”,引號中之引號用 ‘ ’。中文書名號用《》,篇名號用〈〉;惟在正文中,古籍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符號,

如《史記.項羽本記》。英文書名請用斜體,篇名用 “ ”

(三) 每段第一行第一字前空兩格,獨立引文每行空三格;若需特別引用之外文,亦依中文方式處理。

(四) 數字寫法:

1. 統計數字及西元年代用阿拉伯數字。如 1950 年共 10,005 人。

2. 非統計數字、表述性數字,以中文表示。如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註釋部分:

(一) 引用專書:

1. 中(日)文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社,年分),卷(冊、編、輯),頁碼。例如:

1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頁 50

2 松本健一,《北一輝の昭和史》(東京:第三文明社,1985),頁 20

2. 英文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社,年分),頁碼。如:

Henrietta Harrison,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32-50.

(二) 引用論文:

1. 期刊論文:

1 中(日)文期刊:作者,〈篇名〉,《期刊名》,卷期(年月)或期(年),頁碼。例如:

劉子健,〈史學的方法、技術和危機〉,《新史學》,卷 1 11990 3 月),頁 79-95

子安宣邦,〈朱子「神鬼論」の言說的構成──儒家的言說の比較研究序論〉,《思想》,號 7921990),頁 100

2 英文期刊,例如:

John Foster Dulles, “Policy for Security and Peace,” Foreign Affairs, 32:3 (April 1954), pp. 35-40.

2. 學位論文:因未出版,以篇名號標示。例如:

1 潘光哲,〈近代中國「民主想像」的興起(1837-189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0 6 月),頁 50

2 藤井省三,〈魯迅文學の形成と日中露三國の近代化〉(東京:東京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3 Chang Che-chia, “The Therapeutic Tug of War: The Imperial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in the Era of Empress Dowager Cixi (1874-1908)”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98), pp.21-50.

3. 論文集論文,例如:

1 羅久蓉,〈戰爭與婦女:從李青萍漢奸審判看抗戰前後的兩性關係〉,收入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近代中國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 50

2 伊藤漱平,〈日本におけゐ『紅樓夢』の流行──幕末かう現代までの書誌的描述〉,收入古田敬一編,《中國文學の比較文學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86),頁 474-746

3 Rebecca E. Karl, “‘Slavery,’ Citizenship, and Gender in Late

Qing China’s Global Context,” in Rebecca E. Karl and Peter Zarrow, eds., Rethinking the 1898 Reform Period: Poitical and Cultural Change in Late Qing China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216-220.

4. 引用研討會論文:

1 中(日)文:作者,〈論文名稱〉,「研討會名稱」,地點:主辦單位,年月日。例如:

林滿紅,〈政權移轉與菁英絕續:臺日貿易中的政商關係,

1950-1961〉,「1950 年代的海峽兩岸國際學術討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12 13-14 日。

2 Author’s Name, “Title of the articl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me of the Meeting, Place, Date, Year. 例如:

Hsiung Ping-c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Children in Early Moder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venth Annual Convention of National Women’s Studies Association, Seattle, June 1-3, 1985.

(三) 引用古籍:

1. 無篇章名,註明全書之版本項。例如:

〔明〕郝敬,《尚書辨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 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湖北叢書》本),卷 3,頁 2 上。

2. 有篇章名,註明篇章名及全書之版本項。例如: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點校本,1982),卷 52,〈人部.人肉〉,頁 2968

3. 有後人作注者。例如:

〔晉〕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3),上編,頁 40

(四) 引用報紙:例如:

1. 彭素民,〈對國是會議之正論〉,《民國日報》,1922 3 4 日,第 2 版。

2. Michael A. Lev, “Nativity Signals Deep Roots for Christianity in China,” Chicago Tribune [Chicago], 18 March 2001, Sec. 1, p. 4.

(五) 引用檔案:例如:

1. 〈財政部呈行政部門(關渝字一九七六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經濟部檔案》,檔號 18-26/3-(2),「管制重慶市場節約消費以利限價實施案」。

2. Memo, Merchant to Emmerson, June 22, 1951, 306.11 U. S. Policy toward Nationalist China 1951, box 28, CA Records, RG59, NA.

(六) 再次徵引:可以下列簡便方式處理,例如:

1. 1:陳寅恪,〈蓮花色尼出家姻緣跋〉,《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頁 151

2:陳寅恪,〈蓮花色尼出家姻緣跋〉,《寒柳堂集》,頁 153

2. 3Peter Zarrow, “Liang Qicho and the Notion of Civil Society in Ripublican China,” in Joshua A. Fogel and Peter Zarrow, eds., Imagining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 1890-1920 (Armonk: M. E. Sharpe, 1997), p. 232.

4Peter Zarrow, “Liang Qicho and the Notion of Civil Society in Ripublican China,” in Joshua A. Fogel and Peter Zarrow, eds.,Imagining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Concept ofCitizenship, 1890-1920, p. 235.

3. 5:錢亞雨,〈怎樣使用女傭〉,《婦女雜誌》,卷 13 91927 9 月),頁 28

6:錢亞雨,〈怎樣使用女傭〉,《婦女雜誌》,卷 13 9,頁30

(七) 引用網路資源:請依上述各類資料之引用格式處理,並於其後列明相關網站名稱(如無可略)、網址及檢索日期,例如:

1. 〈蔣副院長昨日離貢返台登機前發表談話對此行深表快慰盼望越方人士前往寶島訪問〉,《亞洲日報》,1970 5 15日。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http://enews.db.sinica.edu.tw/ttscgi

2011 10 16 日檢索)

2. Jacob van Staaveren, “Air Operations in the Taiwan Crisis of 1958,”USAF Historical Division Liaison Office, November 1962,http://nsarchive.chadwyck.com/nsa/documents/CI/01525/all.pdf(accessed February 13, 2012).

期刊論文引用格式補充:

一、臺灣期刊論文(卷 X X,附西元年月):

(一)腳註:

1. 首次徵引:

作者,〈篇名〉,《期刊名》,卷 X XXXXX X 月),頁 X

2. 再次徵引:

作者,〈篇名〉,《期刊名》,卷 X X,頁 X

(二)徵引書目:

作者,〈篇名〉,《期刊名》,卷 X XXXXX X 月,頁 XX-XX

(※ 附起訖頁碼)

二、大陸期刊論文(XXXX 年第 X 期):

(一)腳註:首次徵引與再次徵引均相同。例如:

作者,〈篇名〉,《期刊名》,XXXX 年第 X 期,頁 X

(二)徵引書目:

作者,〈篇名〉,《期刊名》,XXXX 年第 X 期,頁 XX-XX

(※ 附起訖頁碼)



精彩点评摘录 查看所有点评明细
  • 2024/5/8 19:19:51
    山上下来的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集刊)的点评:
    5月7日官网投稿,自动回复为,您好:已收到您的《×××》電子檔。收件編號:BIMH2024050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系统应该也是直接发到投稿邮箱,系统无其他功能,看不到审稿进度。建议直接使用邮箱投稿,并设置邮件追踪。另,发邮件询问审稿周期,暂无回复,据经验,一般在半年以上有结果。看过刊,发过博士独作文章。供参考。
查看更多点评明细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


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