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界研圈

71043条记录

  • 1191.新书丨王振复《中国文化美学文集》(共八卷)

    [摘要]:《中国文化美学文集》(共八卷)王振复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内容简介《中国文化美学文集》凡八卷,收录了作者在中国美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其一,通过易巫之学及其人类学的研讨,揭示与中国原始审美意识相系、归于原始巫性文化这一根因根性;其二,关于中国美学史的撰著,作者从文化哲学进入,研讨中国美学的意识、观念、思想及其命题、范畴的文脉历史的本相与规律;其三,作为中国美学特... [发表时间:2024/1/27 13:38:16]

  • 1192.Nature Communications | 环境异质性调节多样性与生产力空间稳定性关系

    [摘要]:【摘要】由于环境异质性(environmentalheterogeneity)的影响,植物生产力存在空间变异,而理论预测植物生产力的空间变异会随植物多样性增加而减弱。以往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多样性对生产力的时间变异性(temporalvariability)有影响,但这种机制是否适用于生产力的空间变异性(spatialvariability)仍然不清楚。本文探讨了83个草原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空间变异... [发表时间:2024/1/27 13:36:28]

  • 1193.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颜学庆、常超课题组与合作者提出基于飞秒激光辐照耦合表面波的传感新策略

    [摘要]:编者按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颜学庆教授、常超研究员与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娄菁助理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等合作,利用太赫兹近场扫描探针系统,结合时域有限方法的仿真模拟,提出了基于飞秒激光辐照超表面耦合表面波的高灵敏集成化传感新策略,从而实现单一元器件的折射率传感与指纹谱识别的功能化集成。该策略为解决提升传感器灵敏度限制提供新的思路,扩宽现有超表面耦合表面波研究范围,... [发表时间:2024/1/27 13:33:39]

  • 1194.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王欢课题组单分子液相电镜成像测量了分子构象遍历性

    [摘要]:生物大分子在溶液中经历快速、多样的构象转变,其原位实时成像存在挑战。单分子液相电镜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为说明该技术可以揭示在体相溶液中无法捕捉到的瞬时中间构象态,王欢课题组使用336bp质粒验证了构象态之间的相互转换是可逆的,当实验数据集足够大(50,000张分子照片),其足以捕获高能级、低概率的状态;电子束虽然不能避免与样品相互作用,但是在合适的电子剂量下,分子录影依然保留分子的本征热... [发表时间:2024/1/27 13:33:01]

  • 1195.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王寒团队合作研发新型“二合一”猴痘病毒重组蛋白疫苗

    [摘要]:2024年1月5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王寒副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合作在NatureImmunology期刊上发表题为“Rationaldesignofa‘two-in-one’immunogenDAMdrivespotentimmuneresponseagainstmonkeypoxviru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抗原结构指导的多表位嵌合策略,创新性地设计了一款“二合一”... [发表时间:2024/1/27 13:32:21]

  • 1196.北京大学药学院吕万良团队在基因工程化PD1蛋白制剂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取得进展

    [摘要]:编者按2024年1月13日,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吕万良教授团队在著名学术期刊BioactiveMaterials(IF=18.9)在线发表了题为GeneengineeredexosomereversesTcellexhaustionincancerimmunotherapy的研究工作。肿瘤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作为一种变革性治疗新策略,在肿瘤根治性方面展现出良好的临床治疗前景。然而,临床结... [发表时间:2024/1/27 13:31:38]

  • 1197.Science |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岳汉、宋晓东团队揭示2023年土耳其大双震的超剪切触发和级联破裂过程

    [摘要]:编者按大地震,以猝不及防的突发性和破城绝地的毁灭性成为地球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破裂是一个尤为复杂的物理过程,涉及断层滑动、应力释放和地震波传播等物理过程。一个地震的破裂从初始破裂点(震源)发展成为具有灾难性破坏强度的大震,这一过程受很多因素控制。譬如,在一个复杂断层系统中,一个小分枝断层的破裂所产生的动态应力扰动可以触发相邻主断层的级联破裂,从而造成整个断层系统的破裂,形成超大规模的地震。因... [发表时间:2024/1/27 11:45:03]

  • 1198.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程翔团队首次提出“机器联觉”概念——通信与多模态感知智能融合领域的首个统一框架

    [摘要]:编者按作为助力实现“万物智联”的核心技术之一,通信与感知融合技术是6G无线通信的一项关键技术。然而,现阶段主流的通信感知融合技术局限于通信与单一射频感知的融合(射频通感一体化),且局限于静态、低速场景,无法支撑6G典型应用场景的需求。为满足通信与感知系统极高的性能要求,需要挖掘通信与多模态感知之间存在的潜在关联,发挥“通”与“感”相互辅助的能力,促进通信与多模态感知的智能融合。当前,通信与多模态感... [发表时间:2024/1/27 11:44:05]

  • 1199.入选十大!北大成果破解国际难题

    [摘要]:2024年1月11日,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彭练矛院士-邱晨光研究员团队成果《超越硅基极限的二维晶体管问世》入选。该成果构筑了10纳米弹道二维硒化铟晶体管,首次使得二维晶体管实际性能超过业界英特尔硅基Fin晶体管和国际半导体路线图预测的硅极限,研制出国际上迄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维晶体管。芯片是智能信息社会的基础核心,但传统晶体管接近物理极限而制约了芯片的进一步发展... [发表时间:2024/1/27 11:43:07]

  • 1200.北大第三医院李子健团队发现调控纳米颗粒内吞的新机制

    [摘要]:以下文章来源于MolMedArt,作者李子健教授团队编者按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李子健团队在NanoLetters杂志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NanoparticlesInternalizationthroughHIP-55-DependentClathrinEndocytosisPathway”,揭示了调控纳米颗粒内吞的新机制。纳米颗粒是成像、诊断、治疗和药物递送等领域中非常具有前景的工具。许... [发表时间:2024/1/27 11:42:19]

首页<<117118119120121122123>>尾页共7105页 跳页共71043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