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 在理智与疯癫的边缘,解读哈姆雷特的疯癫

    类别:散文 作者:陈晓婉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4/9/6 10:19:31 网友阅读:3741次 网友推荐:2次  字号:   

    文艺复兴的泰斗——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丹麦哈姆雷特王子,在发现叔父克劳狄斯杀死父亲老哈姆雷特篡夺王位,霸占兄嫂之后,发誓要为父亲报仇。然而,复仇行动未开始,哈姆雷特却装起疯,并在每次即将要付诸行动之时,优柔寡断,反而引起篡位国王克劳狄斯更深度的怀疑,一次次对其疯癫进行刺探,甚至将哈姆雷特放逐至英国,并企图将他谋害。在这部悲剧的结尾,哈姆雷特也成了罪恶势力的牺牲品。在这部悲剧中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疯癫的场景,将戏剧推向了高潮,在我看来,莎士比亚让哈姆雷特疯癫不仅是戏剧发展的要求,也是有着一定的深层寓意的。本文主要讨论戏剧的高潮部分,即哈姆雷特疯癫的整个过程。

    《哈姆雷特》这部作品取材于12世纪的丹麦史中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这部戏剧创作的背景是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文艺复兴的晚期,也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矛盾激化的时期,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文艺复兴倡导思想、个性解放,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人们渐渐发展至“为所欲为”。在17世纪初的英国,人们的私欲泛滥,社会混乱,罪恶频发,阶级矛盾激化,这部作品正是反映了莎士比亚对这样一个时代的历史性的概括与反思。

    我们都可以看到,哈姆雷特装疯其实是有预谋的,在第二幕第五场,哈姆雷特看到鬼魂后,他对霍拉旭等朋友坦白后便预示他们:“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们的哲学里所没有梦想到的呢······我今后也许有时候要故意装出一副疯疯癫癫的样子,你们要是在那时候看见了我的古怪举动,且不可像这样交叉着手臂,或者这样摇头摆脑的,或者嘴里说一些吞吞吐吐的言辞······”这是他在无比清醒、清醒的状态下说出来的话,从主人公的言辞中我们完全可以推出后来的疯癫的突然爆发其实是一早就埋下的伏笔。他既是疯癫的,又是时刻保持着理性的。而从文本中所反映的人物的性格、人物所处的环境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装疯的原因是多样的:

    首先,从人物所处的环境中来看,哈姆雷特装疯其实对残酷现实的逃避,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是环境的不利使然。戏剧一开始便如那个军官马西勒斯说的:“丹麦国里恐怕有些不可告人的坏事。”他一回到国家中,父亲死亡,死因蹊跷,母亲改嫁,叔父篡位,朝臣归顺,而挪威王子对丹麦虎视眈眈。本是王位第一顺位继承人的他(这是以当时英国的法律规定而非丹麦的,因为莎士比亚的整个戏剧其实是为了反映英国的社会情况),却是孤立无援的。“这次婚姻事先征求各位的意见,多承你们的诚意的赞助。”这样看来,众多大臣都是站在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狄斯这一边的,也无人去考究克劳狄斯的罪恶。克劳狄斯的防备心极重,对哈姆雷特一直是虎视眈眈的,从一开始便对哈姆雷特进行严密的监视。而他昔日众多可以信任的人,如今也直接或间接地为国王所利用。我们可以从哈姆雷特装疯后对他进行试探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中看出来。大臣波洛涅斯,爱人奥菲利亚,昔日的两个好友吉尔登斯吞和罗森克兰兹以及王后等。他们在对哈姆雷特进行试探的过程中,必定使得哈姆雷特心寒,身负重担却感到孤立无援。所以在这个时候装疯,并在装疯中保持着理智,警惕着敌人,是哈姆雷特一个机智的选择。

    其次,从哈姆雷特的个人经历与性格来看,哈姆雷特装疯其实也是为了缓解内心对残酷的现实、幻灭的理想等各种人生不能承受之重。可以这样说,哈姆雷特如果装疯,可能会真疯。他已经是接近理智崩溃的边缘了。

    戏剧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高傲的、敏感的王子。他之前的形象是一个才貌双全的王子,我们可以通过奥菲利亚的描述看出来,她在哈姆雷特疯癫以后追忆与赞美之前的哈姆雷特:“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嘱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推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如此完美的人,又身居高位,从小必定是在王室的庇荫下养尊处优、无忧无虑的,就像歌德在《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所描述的“娇嫩而高傲”的。他得以到德国人文主义中心、德国宗教改革的阵地威登堡大学念书,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而生活上则是父母恩爱,家庭美满;爱情路上也应当是顺遂的,奥菲利亚的言行中无不透露出她对哈姆雷特的喜爱。哈姆雷特也受到人民的爱戴,这也是克劳狄斯不敢轻举妄动的原因:“他是为糊涂的群众所喜爱的。” 然而,老哈姆雷特死后,一切都变了。以往他认为与父亲极度恩爱的母亲,钻进了“乱伦的衿被”,形成巨大的反差下。而身边的爱人、亲人、好友有意或者无意地成为篡位者对他进行谋害的帮凶,他其实是无法接受的。本来就是“娇嫩而高傲”的他,变得更为敏感而尖锐,或者说尖刻。他不无讽刺地说称呼“我的叔父父亲和婶母母亲”,严厉地谴责王后:“你是王后,你的丈夫的兄弟的妻子,你又是我的母亲,但愿你不是。” 疯癫是他宣泄内心情感的一个有力渠道。唯一能和他交谈的只有霍拉旭,所以哈姆雷特只能独白、自语,黑暗的现实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他只好以发疯的形式倾吐心声。因此,我们能从他那貌似癫狂的话语中感悟到他对人、对生与死等的思考。他以装疯来宣泄内心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他在放纵着被压抑着的痛苦的内心。

    同时,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哈姆雷特,对现实充满美好的想象的。然而,现实情况确实道德的败坏,秩序的混乱。叔父谋杀兄长篡位,与王后乱伦,雷欧提斯这个朝臣之子其实是一个玩弄女子的纨绔子弟,众多朝臣以及他的两个朋友助纣为虐,现实情况混乱不堪。而在这里,我想这样理解一直以来人们所认为的哈姆雷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句话:哈姆雷特的责任意识在觉醒,实际的能力却无法在一夜间增强,他羽翼未丰,此时并非复仇的最好时机。鬼魂的出现,却使哈姆雷特意识到要成长,“鬼魂在鞭策我报仇”,他要担起复仇的重担,而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要负起在混乱的时代“重整乾坤”的责任。他意识到邪恶力量的强大,自身的薄弱无助,惟有借助疯癫来缓解内心身负重任的巨大压力。否则我们能够预想他在重压之下要么真正走向疯癫,要么忽视内心的责任而走向堕落。这也可以看出疯癫是哈姆雷特为了保持清醒与理智的一个临时反映机制。

    最后,疯癫是哈姆雷特的一种抗争方式,也是斗争的工具。借助疯癫,他可以对现实中存在的现象作出批判而不必负责任;哈姆雷特似是而非地对再次过来试探的罗森克兰兹说:“我不满足我现在的地位”他通过乐器与自己的比喻,暗示罗森克兰兹不能玩弄他。疯子、精神错乱的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疯子犯错被认为理所当然,疯子的胡言乱语人们习以为常。总而言之,疯子无罪。哈姆雷特在杀害了波洛涅斯之后,雷欧提斯要为父亲报仇,与哈姆雷特决斗,哈姆雷特却说:“原谅我,雷欧提斯······这儿在场的众人都知道,你也一定听见人家说起,我是怎样被疯病害苦了。凡是我的所作所为,足以伤害你的感情和荣誉、激起你的愤怒来的,我现在声明都是我在疯狂中犯下的过失。”哈姆雷特企图以精神错乱为自己清洗罪名,实现罪恶的自我解脱。“正常的哈姆雷特与疯癫的哈姆雷特不是同一个人”,于是一切的错事都是哈姆雷特的疯狂做的,与哈姆雷特无关。在奥菲利亚的墓地,哈姆雷特一番疯言疯语引起雷欧提斯的过激反应,但王后却借哈姆雷特的疯癫来为他解脱罪名:“这不过是他一时的疯话。他的疯病一发作起来,总是这个样子的。”便是借着疯癫,他可以为所欲为,无所忌惮。

    再者,哈姆雷特借助装疯完成了几次对国王的反刺探,更通过表演戏剧看出了克劳狄斯的破绽。他之前一直在怀疑“我所看到的幽灵也许是魔鬼的化身,借着一个美好的形状出现,魔鬼是有这么一种本领的。”,通过装疯之后,他确定了鬼魂的真实性。同时,他从母亲身上看到了女性的脆弱,从而轻视女性,拒斥女性,于是,他在疯癫的状态下他直白地问奥菲利亚“你贞洁吗?”“你美丽吗?”,说出了这些在正常的状态下不可能说出口的话。这种对女性极为冒犯的话对于正常的哈姆雷特,这个优雅的、高贵的王子来说,该是极为不符合身份的,而通过装疯,他说出了这些愤犀利尖锐的话,他也借此放弃了自己的爱情。

    莎士比亚让哈姆雷特装疯,是为了戏剧情节发展的需要,推动戏剧发展至高潮,高潮中各类人物得以轮番登场,更使剧中精彩的“戏中戏”的设计顺理成章。 同时,莎士比亚让哈姆雷特装疯,也是为了暗示文艺复兴后期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失落。当时莎士比亚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投射到戏剧中,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作出思考。人文主义者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中深受打击与迫害而无奈。只能借助装疯来麻痹敌人,在疯癫中保持心灵的宁静,在疯癫中做出抗争。在疯癫中,他的人文主义及理性光辉就由此显现出来,所以说,哈姆雷特是挣扎在疯癫与理性的边缘的。

    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是作品中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极为疯癫的却也是极有理智的人,他在疯癫与理智的边缘挣扎,在走向疯癫与保持理智的矛盾中不断寻找复仇之法,拯救社会之路。然而,哈姆雷特的行动最终仍是以失败告终的。即使他已经为父亲老哈姆雷特报了仇,但是这是以他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的,同时,从社会责任上来讲,他直至死去,也没有完成“重整乾坤”的愿望。他的死,暗示了一个人文主义者理想的破灭,斗争的失败。也反映了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晚期人文主义的以及当时英国社会思考。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