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之际话传统习俗……
光阴荏苒,岁月如痕,在不经意间,又一个重阳节即将来临。对于传统节日,大家相必都有有所了解或关注,许多市民还可能脱口而出,春节、端午或中秋,但另一个重要节日大家未必清楚或了解,但同样富有特点、文化和意义,值得关注和纪念,这就是传统的重阳节。今年的重阳节是10月23日,不仅秋色更加浓郁,气候宜人,而且又逢工作日,那时秋高气爽,适宜登高、游玩,更适合中、老年人参加重阳节相关活动。
提及重阳,虽然许多民间人士都有记忆或印象,但他们对其习俗或内容、内涵并非全部了解。其实,重阳节由来已久,曾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就与重阳有关,这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由此可见,“重阳”是传统“三节”外的又一个重要纪念日,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当然,了解重阳首先应当从知其来历开始,只有熟知,认真分析和研究,才能深入其中,感受其特点、文化和特别、雅致、品位。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我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着有所重视并关注,对此也对比较特殊的感怀和情结,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当您了解并掌握有关重阳节的来历和相关内容后,兴趣就会自然增加。如今重阳节虽不像过去那样热闹,特色也未必那么鲜明,甚至是内容和内涵均与当年有所区别,但本质是基本相同的,意义是大同小异的,感受也是相差无几的。九九重阳已经成为秋天一道特殊的风景线。重阳之际,在苏中地区的城市或农村,一系列的敬老爱老活动如期举行,无论是媒体还是单位,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越来越多的重阳慰问层出不穷,此起彼伏,其间既有文艺节目,也有户外游玩,既有精神慰问,也有物质慰问,嘘寒问暖,一个个生动、质朴的场景渐次展开,一幅幅人间真情关怀铁笼犹以画卷次第展开,地方媒体宣传报道力度不减,相磁话题成为热门,一批批老年人纷纷走出家门,或结伴,或聚餐,或游园,锃唱歌,活动是那么丰富多彩,形式也是那么式种多样。此时此刻,重阳的氛围愈发浓厚了,尤其是随着国家将“重阳”设定为“敬老日”后,其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又有新的提升,某种程度上,尊老、敬老已成为“重阳”的代名词。不仅如此,一些传统习俗同样具有市场,也有吸引力,比如重阳登高,当秋高气爽之际,一部分人选择外出登高,以此予以纪念。还有在传统食品市场上,重阳糕倍受青睐,成时尚食品,洁白而柔软,入口香甜的重阳糕,一时间成为畅销商品,不仅老年人爱尝,而且许多中、青年对此也有兴趣,纷纷予以欣赏或品尝。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农历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此外还有赏菊,饮菊花酒,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除此之外,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总之,重阳是丰富多彩的,也是颇有意义的,若是充分利用重阳习俗,倡导节日文化,使传统节日烙上文化的印记,那么,传统习俗将更有韵味,更富魅力。
定稿日期:2023年10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