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识自然的同时感受并理解传统文化
近几年来,细心的读者一定不会忘记,社会及网络、媒体乃至民间等领域。经常有一、两个词是越来越时尚且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媒体经常报道,这就是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这已经深入人心,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共鸣,原因就是生态文明已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尤其是“两山“理念提出之后,这样的氛围中,人们的认识提高了,观念更新了,而传统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新形势下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融合,做好文章,突出特点,提升内涵和品位,是值得大家思索和遐想的。
我们经常听到民间这样一句话,即“天人合一”,这个“天”与“人”就是指自然与人生,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绝非简单几句话能够说明或讲清楚的,也是需要人们深刻认识,有所遐想,为之感悟的。现实社会中,同样如此,在一些比赛或活动时候,经常会有人借机说: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指外部环境,而这里的天时,也是自然、环境、气候方面的,而人和就是讲人们的呼声、理解、支持等诸多方面,两者同样具有天人合一的意思或内在联系,也有彼此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特点,所以从某种角度讲,天时地利人和绝非各自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融合,彼此关联的。而这里所说的天时、人和表达的意思想必大家都清楚,也就是天然、自然和人类、思想、理解等方面,若是加以分析和理解,不难看出,天时人和不仅是自然方面的,也是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比较特殊的文化方式,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不可多得、鲜明特点的文化。所以说传统文化从来不排斥自然,而自然也有许多方面与体现了传统文化,只是由于时代、环境或人们的观念、认识等因素的影响,表现的方式和特点、深度、广度有所区别而已,但不论怎样,传统文化一定富有自然元素,且不因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是符合情理的,也是别具特色的,更是人们有所感受的,如唐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 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还有大家熟悉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等,均具有自然和人文气息,这些诗句看似普通,平淡无奇,无非是描写自然的,实则不然,实际上也是与人类有关的,透过自然现象,感受人与自然的融合和结合带来有感怀、思索和理解、品味。使人生在自然中更浪漫、更充实,同时也借机分析得失之理,了解其中内涵。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共同体,两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传统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用心灵去体验、去感受,而自然则是可观、可视、可感受的,一个虚拟,一个实际,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互补关系,这就是自然文化、自然风情和特点。如今,在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人们同样对自然与传统文化有新的认识和体验,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执着追求,且常常沉醉于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感受之中,乐享传统文化带来的知识、乐趣和品位,而自然也是他们相当关注的,对于自然尤其是生态自然,他们同样予以了足够的重视,想方设法,积极融入自然,了解并认识自然的特点、表现形式和对人类的带来的影响、作用,从而合理利用自然,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让自然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生产、工作、学习等诸多方面,久而久之,在认识并了解、掌握自然的基础上,乐于享受自然文化赋予的内涵、魅力和品质,使人类在认识自然,感受并分析自然的同时,也对自然文化有新的、更深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让自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传统文化虽然包含许多方面,但自然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乏的组成部分,有着特别的或不同一般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最先发现并善于利用的文化,是民间文化,也是传统文化和自然文化的相互结合体,有着出乎意料乃至超乎想象的能功和效果,一起流传于广大的民间人士之中,并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因此,传统文化与自然文化看似不相干,实则不然,是两个不同特点的文化,也有有机联系的文化,同时是富有色彩和传统因素的文化,若是加以利用,有所联想,发散思维,那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完全有可能 的。
创作日期:2023年0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