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作品
金秋收获季引发的联想……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又到一年的宜人舒适季节,当然也是收获季节,近日我在观看电视新闻时,经常见到各地收割稻子的场面,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在广袤的田野上来回穿梭,一排排成熟的稻谷就这样“一条龙”完成了系列操作任务,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超乎想象,出乎意料,然而这些确是事实,令人不得不感叹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
曾几何时,不论在苏中、苏北农村,还是在皖、豫、鲁等产粮大省,在农村一度提出了“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之类 的设想,但这一美好的愿望,并没有真正实现,即使能看到一台插秧机也感到十分新鲜,更多的则是人工栽插,数位妇女在水田里一字排开,其场面壮观,不同一般。他们熟练的动作,整齐的排列,这样的景象至今难忘。他们虽然在长时间在水中操作,并且戴上了指套,但如此操作肯定会对手指或多或少产生影响,但他们一直坚持着,不简单。而到了收获(收割)季节,他们同样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因为需要人工收割。每每提及收割,在我至今留存的印象中,还有一段较为清晰的记忆或回顾。在农业机械化并不发达的当时,收割机就是“稀罕”物品,绝大多数还依靠人工收割。当妇女们将成熟的稻子收割到一定数量时,就将其捆起来,形成一个大大的稻捆,同时矗立起来,延绵较远,远远望去,一个个整齐排列,错落有致,大小相似,方向一致的稻捆,颇为壮观,其时就像守护田野的卫士,履行着应有的职责,也像丰收的果实在向人们“招呼”,告诉大家这一喜讯。
当所有稻把(捆)被壮劳力挑到打谷场上后,下一步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收成(脱粒)。一般打谷场宽敞而又平坦,地点适中,交通便利,偌大的地面上,一大堆稻把尉为壮观,等待谷子进仓。而一台脱粒机就停在打谷场上。脱粒时,由数人组成的队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的负责脱粒前分把,有人负责将稻把送入机内,有人负责使用专门工具将前面的稻草叉开,还有人则负责将机仓下稻谷用板掀铲出来晾晒或暂时装进袋子里。由于整个脱粒工作是流水作业,连续性强,还需要熟悉机构性能。因此并非人人都可上去,尤其是站在机前负责把稻把送进机器的人,则更需胆大心细,一次送入多少,稻把的那头先进去,如何均匀地分布稻把在进料口的平台上,推多少进入合适,才能安全,这些必须心中有数。即使这般细心,偶尔也会发生一次进入稻把过多(厚),机器中的滚轮被卡住,无法转动,此时只能断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人工清理。虽然这样影响了进度,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由于整个脱粒的时间较长,响声大,因此,脱粒期间,尤其是夜晚在周围十分安静的情况下,其发出的有节奏的响声,老远就能听到,随着一声又一声“膨、膨”或“呼、呼”的声音传出,一把把稻子已经脱粒完成了。如今这一现象已经不多见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过去的加工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被替代或更新,尤其是随着收割机的普及,效率有所提高,速度随之加快,因此人的劳动强度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或精力从事其他更需要的事情,使生活更加充实,种田的感觉更好,积极性有所提高,他们感叹机械化便利的同时,更多的则是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
创作日期:2021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