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那八十岁的老父亲来县城住了十来天后,又闹着回乡下去了。
这次还是和母亲一起来的,并且主要任务是治疗湿诊,要不住的时间还会少一些。
这次是讲好长住的,并且把在老家喂的两条小狗都带来了的,却还是变卦了。
他老人家倒好,反转过来还劝母亲:“你还是跟我回去好些,不要听他们年经人讲。”
听听,当母亲把这话学给我们听时,老父亲却在一边抿着嘴笑。
唉,这就是亲情,是一种最牢固的情感,它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褪色,也不会随地域的限制而产生距离。它是生命里永远不会荒芜的绿洲,也是爱的港湾里恒久的延伸。
女儿大学毕业那年,到了离家里很远很远的京都,应聘到一家年轻的公司上班了,作为父亲,我很高兴女儿长大了。
但高兴的同时也更多了一些想念,同时也想起了一直不愿来县城住的老父亲。还有老父亲的话:“算了,我就每年到你这住几天就行了,等我老了以后,你才接你妈跟你们一起住吧。”
也是,其实我也不想完全放弃我农村的老家,父爱如山,在我眼里,父亲的爱就是涓涓的溪流,滋润着我的整座城堡,同时也浇灌着我成长的心灵。虽然我出生在农村,但是我自认为我得到的爱并不比城里的孩子少。因为从小到大,我一直受到父亲的影响和宠爱。
记忆中,我小时候不怕父亲,倒是怕母亲,怕老师。因为父亲的脸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保持着淡定和从容,他很少骂我,哪怕只是轻声的呵责也很少。反正从来都没有打过我,我错了,父亲会说我,会跟我分析,会对我说:“孩子,不怕!以后我们不再犯同样的错就是了!谁没有个犯错的时候。”我沮丧时,父亲就对我说:“孩子,你一定可以战胜自己!”,知道父亲的话有时虽然有些牵强,可是依然使人感觉到温暖。
父亲当了一辈子的农民,淡泊名利,潇潇洒洒,令我很是佩服。他错过了好多次能够出来工作的机会,当初是为了听奶奶的话,不让奶奶担心,后来是怕影响一大家人的生活。那种与世无争、淡定从容的心态,我自叹不如。
对此,我小时候自以为聪明,曾经有过一些想法,认为父亲没什么能耐,虽然读了高小,是村子里面最有文化的人之一,也长时间当着村里信用站的会计,但也不过就是一个一辈子在田野里打滚的农民。但后来自己长大了出来工作后,就慢慢对父亲更多了一些理解和敬重。他水平不高,但他所做的一切显然突破了他的思想境界,他用勤劳的双手,养育我们兄妹三人成年,送我们完成学业,在他的一生中还盖起了两栋房子,他活出了人生的真缔。
有时候,我独处时,脑海深处就会闪现出父亲的身影。他慈祥的微笑,他的乐观和大度,深深感染着我,让我的内心荡漾着一股暖流。可以说,如果说我现在算是有一点点政治头脑的话,最初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于他桌上的“红旗”杂志。
而对于我本人,能够安下心来在财政部门工作三十多年,也许与小时候听习惯了父亲的算盘声有点儿联系吧。记得小时候,每遇镇上赶集的日子,父亲就要到镇上去办公,取钱给村民。这些日子的晚上,就会听到父亲熟练打算盘的声音。
我有了孩子后到现在我的孩子也己经长大成人了,我还时不时用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来跟父亲比,觉得很多时候自己也如父亲那样,是比较宽容和温和的,可以说父亲的心态始终在影响着我。虽然有些地方我还不能达到父亲的境界,但父亲的形象一直在影响着我。
也是,其实我也不想完全放弃我农村的老家,我的老家,是块风水宝地呢,屋前有个小池塘,再远几步还有条小河;屋后有山坡,还有成片的森林;屋右边有小溪一条,左右均有良田数亩。视野也还算开阔,是个风景不错的地方!
然而,就这么个好地方,却是处于大山深处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虽然不能说是与世隔绝,但祖辈们要走出大山,就是要到码头铺去赶闹子,也必须得在崎岖的山道上摸爬滚打好几个钟头,有时想顺便带点山里的香菇、茶叶等山货到闹子上换点日常生活必需品,也要在路上休息好多次,等赶到集市,又快要到响午了,赶紧买上一些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又得急急忙忙往回赶,要是碰到买米的日子,就更加是“两头黑”了,必须得起得更早,还回来得更晚。直到1966年,在解放军的帮助下,离我家一点五公里外才有了一条镇上通往县城的公路经过,这才叫改变了我的家乡不通公路的历史。
镇上通往县城那条路,长大了才知道是省道。幼时最有故事的是那一点五公里山涧山路,那是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印记的,记得我小的时候经常有关节痛的毛病,有时大人帮搞点草药煮水洗洗也就好了,有时痛得不得了时,父母亲就轮换着背着我往镇上赶。放学路上,幼时同学总是在吵闹中走路,时不时就会有人把带中午饭的口杯之类弄到路底。五年半小学生活,山涧小路无形中就成了我们练脚力的最佳场地。读中学时是一节小路加一段公路,每周回家一次,有时坐车,有时走路,因为那时班车很少,才七公里路,也是经常走路的,而大多时候也是为了节省那两角买车票的钱。遇到大热天,走到半路还要洗个冷水澡才回家的。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时的路都是沙子路面,就是在路基上面铺上一层河沙的,放学路上经常能看见养路班的工人一铲一铲地将沙子铺撒在公路上。时不时我们会在沙堆里嘻戏玩耍,蹦呀跳呀;在公路上互相追逐,吵呀闹呀;用沙子打着沙战,在沙石路面上跑步比赛,那份快乐的心境,是现在的人很难体会得到的,但却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永生都难以忘怀的。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后来那一点五公里的小路也成了公路,再后来又成了水泥路。小时候和伙伴们梦想过要修通公路,但通水泥路却硬是没有想过。然而没有想过的事却在2007年5月有了想头,通往老家家门口的道路列入县里的通畅工程建设项目。2007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初八,实实在在是个好日子!通往老家家门口的道路完全竣工!父老乡亲们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也是呀,为什么要离开?现在我的家乡码市镇区位交通优越,城乡统筹加快,省道S355贯穿全境,集镇距离二广高速丰阳、西岸入口35公里,距离广州300公里,村组公路四通八达。全镇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镇”“国家级生态乡镇”“湖南省环境优美乡镇”“永州市品质活力示范乡镇”等国家和省市级荣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码市镇已经踏上了新的征程,在新一轮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实践中,将以更加铿锵的足音迈上辉煌的征程,以更加澎湃的激情抒写灿烂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