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 走进江华故里

    类别:散文 作者:华山村夫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22/7/5 9:43:48 网友阅读:1112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每次陪老婆回娘家,我都喜欢到江华故里走走看看,脚踏青石路,追忆那逝去的故事。

    此刻,我们身处的这座静谧祥和的小山村名叫鹧鸪塘,一百多年前江华同志便诞生于此。

    江华原名虞上聪,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人,生于1907年,18岁时考入湖南省第三师范学校,旋即加入中国共青团。1926年12月,离校到衡阳市总工会,负责青年工人工作,并经共青团湖南特委介绍到中共湘南特委,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职业革命生涯。21岁便任茶陵县委书记,可谓年轻有为。同年5月,上井冈山开始在毛泽东领导下参加革命武装斗争。1932至1933年先后任红五军一师政委、红五军团捕蒋突击队政委、红六师政委、主力师五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前五次“反围剿”斗争。抗战时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中赴东北工作。1949年6月,增补为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第一书记,同时兼任杭州市委书记、市长。1954年起,历任浙江省委书记、第一书记,兼任南京军区政委。1975年,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80年,为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庭长,主持了对江青、林彪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审判,举世瞩目。1983年6月,离开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岗位,任中顾委常委。1999年12月24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根据生前愿望,有关部门及其亲属于2001年2月23日将其部分骨灰由井冈山运回江华,安葬在鹧鸪塘村后石山腰。

    轻推山门,拾级而上,古藤倒悬,满目翠色。徐行数百步,一栋具有典型平地瑶建筑样式、砖木结构的老宅便会映入眼帘,天井、堂屋、侧屋、灶房等一应俱全,这就是江华同志出生和年少生活过的地方,2007年8月,被列为“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居虽经多次修缮,但从整体建筑格局和屋内木雕来看与普通汉族民居并别无二致,从中很好地体现了当时汉族与瑶族融合交流的紧密,也从侧面反映出江华同志即便居庙堂之高也不搞特殊化待遇的优良品质,值得后代吾辈学习。

    朋友们,有人知道为何江华故居每年会接待数以万计的游客,而且几乎所有来客参观后都会流连忘返,乐不思蜀么?让我来揭晓这个谜底吧。这主要源于此地散发的“四情”特质,即恬静的幽情、赛火的热情、冲天的豪情以及浓厚的乡情。

    恬静“幽情”暖人心:当今社会,压力无处不在,而深处压力漩涡中的我们亟需一个场所去调节、去释放、去给心灵排毒,位于鹧鸪塘村的江华故居便具有这种神奇功效。这里远离尘世喧嚣,但见翠竹环抱,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庭前溪水潺潺,院内苍树挺拔,屋后竹影婆娑,周围民居错落,阡陌交错,鸡犬相闻,空气润肺,风景宜人,充盈着浓郁的、特有的、久违的风情。然后,再突然来那么几下额外的惊喜,或一声雀鸣,或一红飘叶,或一次美丽的邂逅,来敲醒你那些沉睡已久的快乐细胞,领悟着全身每个毛孔不自主的打开接受着来自瑶乡的激情,让你忘却所有烦心的琐事,享受着最原始、最与世无争的安宁,哪怕片刻,整个人也可瞬间释然。

    赛火“热情”把客迎:世人喜欢用“火”来形容“热情”。可到了江华故居,你会陡然发现,这儿的热情已远非”火热”可以形容。毫不夸张的说,这儿的热情远可比火焰还要热烈十倍百倍嘞。不信,请瞧:那身着盛装、夹道相迎的当地人正争先恐后的往家里“拉请”远道而来的贵客,那堂前三大碗散发着淡淡香气的瑶家米酒,那满满的溢出碗来的山珍野味,还有那些欢快地跳着长鼓舞的年轻貌美瑶家阿妹,让宾客在一饱口福之际,眼福也得到极大的满足。这便是淳朴善良的瑶家人——在载歌载舞之中,在十八酿的醇香里,在瑶家妹子甜甜的酒窝上,自然而然的将“天涯海北一家人,来着皆是座上客”的热情好客诠释得淋漓尽致。

    冲天“豪情”多壮志:在故居墙上,悬挂着江华同志在不同年代和时期的照片与简介。瞻仰伟人音容,聆听先辈事迹,来者无不为之震撼折服。这份豪情,有土地革命时期的投笔从戎,有抗日战争时期的热血担当,有解放战争时期的运筹帷幄,有主政江浙时期的指点江山,有执掌最高法时的殚精竭虑,有审判“四人帮”时的正气凛然……正如我们先前所见的写有“江华同志故里”的牌坊上那副豪情万丈的对联所述:井冈立马齐鲁横刀历建丰功留史册,吴越勤民京堂拍案更添盛誉满神州,江华一生故事颇多,壮丽非凡,无与伦比。

    浓厚“乡情”游子吟:很多来过故居的游人会发出同样的疑问:江华原名不是虞上聪么?为何要改与县名相同的名字?这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哩。1938年8月,军委派虞上聪奔赴山东负责敌后抗战工作。临行前,他去请示毛主席:“我去敌后工作,用现在名字不太方便,请主席帮我改个名字吧。”毛泽东想了想,问:“你老家是哪儿的?”“湖南江华县的。”“江华是个少数民族地区嘛,那你会说瑶话啦?”毛泽东问。虞上聪笑着点点头。“好嘛!那你就叫江华吧。用县名作人名,永远不忘家乡,不忘家乡人民。”从此,“江华”之名叫开了,“虞上聪”却越来越鲜为人知。后来在回忆往事时,他曾深情地说:“改名江华,其中寄托着我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个名字意味着不管在哪里牺牲,我都是湖南江华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革命斗争的数十年间,其拳拳思乡恋土之心非但丝毫未减反而尤为浓厚,尤其是在和平建国后,江华曾四回故土,先后就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县城选址、党建教育等问题建言献策,用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关注家乡的建设发展。

    在素讲孝道的中国有句古话叫父母在,不远游。而江华同志,为了心中那救国救民的崇高梦想与使命,舍小家顾大家,十八岁时便毅然决然地离家外出求学闹革命,这一走再未见过双亲。直到全国解放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江华才得知其母和其父分别于1936年和1944年去世,成为其毕生最大憾事。“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正因为如此,江华生前曾多次表示,希望百年之后可以魂归故里,在父母“膝前尽孝”。“青山迎赤子,黄土掩忠魂。”2001年,江华如愿“返乡”,受到江华县人民的热忱欢迎。从鹧鸪塘出发,再回到鹧鸪塘,这或许是江华九十三年绚丽人生最为动人、最为圆满的奏章了。

    江华是一面旗帜,一面为共产主义事业,为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奋斗终生的旗帜;江华是一面镜子,一面刚直不阿、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爱国恋乡的镜子。

    正所谓:高山仰止,八方来仪。随着江华同志光荣事迹的不断远扬,随着故居的蜚声中外,往来游客如织如潮,瞻仰膜拜者更是不计其数,愈来愈多的人在其革命的一生、奋争的一生、无私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中领会到人生真谛,体悟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随之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进的勇气和决心。

    悠悠的青石板路诉说着鹧鸪塘村的历史,隐藏在这里的江老的故事彰显着“萌渚男儿为国忧”的《乡恋》文化,我从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悄然演绎与无意的变化——平静有序,和谐相安。这个伫立在千里瑶乡的古村建筑群,这个回响着江华人世代梦想的地方,似一条长长的时光长廊,演绎成了红色文化教育打卡之地。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