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昔日的春节时光
光阴荏苒,岁月无痕,时间似乎是一把无情的双刃剑,在给人们足够享受生活的同时,又无情地夺取了无数人青春年华。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常常感叹岁月无情,尤其到春节的时候,他们这种感觉往往更加明显。但每逢春节时期,与我一样年过半百的人,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怀旧情结。若是在辞旧迎新的时刻,回想过去甚至是儿时的春节时光,则别有感慨在心头,打尘封已久的记忆,仔细回味昔日的春节时光,几多感慨,几多回忆。下面将其中部分习俗整理成文并发布于此,不妨与网友们共同回忆那令人感慨又难忘的节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春节与现在的春节难以同日而语,乃至截然不同,不仅是物质方面的,而且精神方面和其他方面同样有大的区别,若用大相径庭形容并不为过。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家的物质生活条件一般乃至艰苦,普通市民的春节一般过得比较简单,与现在的春节相比全心仿佛有一种天壤之别的感觉。当时的春节虽简朴、简单,内涵,但内容还是多的,形式也是传统的,多样的,尤其是一些传统习俗还是层出不穷的,甚至是十分讲究的,决不能违反习俗或简而化之。如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蒸馒头就必不可少,乃是传统民俗之一,尤其是苏中一带的乡村家庭,家庭主妇们往往早就忙活起来了,他们各司其职,备柴禾、面粉,甚至是肥碱、发酵等,一样不可少。开蒸当日,不仅请懂行的年蒸师傅亲自到场指点和帮忙,而且家中多人一起上阵,他们齐心协力,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在此过程中,有的人捏制,有的人搬笼,还有的人拾蒸熟的点心,其他人则在旁边清洗“纱布笼垫”。除此之外,除夕的上午,家家户户几乎都忙着贴对联,大门、房门、后门、院门,几乎一个不落,甚至连猪圈里也贴一张“肥多粮多、六畜平安”等内容的红纸,以示吉祥。此外,除夕的年夜饭也是当时十分重视的一餐,其品种、质量和风味虽不比现在,但也颇有特点,荤素搭配,颇有乡村风味,也有民间特色,吃起来有滋有味,是标准的农家菜,尤其是红烧肉、面筋及豆食制品、水芹等是必须的,其他如咸鱼、咸肉等,也是当时较为常见的。在祥和的氛围中,面对佳肴,有时家长还借机发挥,说一些与菜有关的话语,如:三十晚上吃水芹菜——路路通。当然这是个人愿望而已,并非真的这样。还有除夕夜晚觉之前,家中的孩童不能直说,而是一律改用“挖老窑子”,当然此时家长也会适时提醒,春节期间,不能说脏话及带有其他暴力的字眼,以免违忌。当然,年三十晚上家长给晚辈发压岁钱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当时的压岁钱数额有限,仅有区区一、两元,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少年儿童是有吸引力的。与此同时,许多家长还会将数粒红枣用纸包好并及时放在子女们的枕头下面并告知他们,待第二天起床后方可打开或食用。而正月初一的早晨,全家人在起床时都习惯于用“高升”替代“起床”,也是民俗习惯,同样寓意吉祥。然后,晚辈首先向长辈打招呼,说“恭喜恭喜”之样的吉祥、祝福的话,当然,长辈也会同样祝福晚辈。
由于春节是吃喝玩乐的时间,也是大人、小孩完全放松的时刻,因此,这一节日受到许多成人和儿童的期待,不仅成人早有准备,而且许多孩子自做完寒假作业后,就开始思念或盘算春节还有多少天过年了,他们甚至用“倒计时”的方法,迎接春节,可见他们对传统的节日是多么的向往。确实,春节有新衣穿,有许多富有营养的食品,这在平时一般是难以享受的,难怪他们会如此高兴。
定稿日期:2020年06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