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随笔 >> 文章正文
  • 融不入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

    类别:随笔 作者:海浪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20/8/8 22:44:11 网友阅读:838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融不入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

    胡耀涛

    “我眼含泪水,因为我深深的爱着这土地;我双手捧起泥土,深深的嗅着泥土中熟悉的芬芳”。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此种表达是作者过于煽情,是为了烘托文章的乡情而惯用的一直手段。我始终相信故乡就在自己的心里,在自己的脚下,想踏入曾经熟悉的土地,我只需踮起脚尖轻轻一抬,就可以回到过往---回到那个生育养育自己20多年的乡村。在外的人拼命打拼,却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一个个的成功者或者是失败者,从来没有意识到故乡已然对自己渐行渐远。而故乡留给自己的是日益模糊的背影。

    中国自古是一个重土难迁的国度,故土难离的烙印深深的烙在每个人的内心。热闹非凡且煞有介事的寻根大典恰恰的印证了这一思想。我们一直在强调自己的根,明朝天灾加人祸,中原地区人口殆尽,为滋养生息,朝廷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实施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传说从山西迁徙过来的中原人小脚趾指甲是分瓣的),为了寻找自己的根,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无数的迁徙后人总想着回到老家看一看,祭奠一下老祖先。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告慰已经无处安放的心灵。

    多年前迫于生活的需要,我们以各种理由,通过各种渠道,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更多的人从零开始,努力的让自己的零前面加上更多的数字。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街道……所有陌生的一切,让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没有伞的孩子总是在拼命的奔跑。也许更多的人在劝慰失落的灵魂,毕竟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辛苦打拼出来的,而且现在的生活要远远的优于从土里刨食吃的故乡。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骗自己有爱的地方就是家、有家的地方就是故乡。于是我们摒弃老屋,拖家带口的来到了如今的城市。在黄土地里生养了大半辈子的父母,也被我们裹持着加入迁移大军。不可否认相对来说生活条件确实比原来好了,这样想也许就可以减轻自己对于父母的负罪感。我们打着“爱”的幌子,强硬的剥夺了父母对于故乡的爱。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人际关系等的剧烈变化让老人顿时手足无措,不管这个城市给予我们什么,自己能做的只有默然的承受。世界村的大环境下,文化的融合和同化确实在加快,但这是对整个社会而言,而对于个体、特别是对于被裹持进的老人来说来说:地域的界线并没有减弱,在远离乡村的同时,并也可以与城市保持着距离。对于城市的融入至少要经过两三代人的付出。

    一部分人被裹持着加入了迁徙大军。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坚守。各项社会调查均显示现在农村老龄化问题严重。党的十八大以后,明确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确实农村的道路加宽了、地面硬化了、灰尘减少了、村貌美化了……所有的一切农民都看在了眼里,那又怎么样呢?除了土地以外没有更多的收入来源,面对庞大的花销,外出打工也许是一个不错及无奈的选择。于是乎怪像出来了,干净整洁的街道、秀美的乡村公园只有几个耋耄之人懒洋洋的靠在墙边晒着太阳,孩子不在身边的失落感压抑的自己不想回家。冷锅冷灶,一碗开水、泡个白馍这一段饭就算是有了着落。又有几人能够设身处地的去为这些老人去考虑,究竟该何去何从。结局无外乎一地鸡毛……

    2020年7月27日 夜

    涂鸦于西关家中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