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新世纪第10个春天来临。方一丰发现,文可旺经常不在学校,行为有点神秘。一天他接到人事股电话,文可旺借调到县规划局上班,原来如此。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别看文可旺平时言语不多,心思缜密着呢。
文可旺的借调只是第一步,半年后,他以招干形式调入某镇任党委委员,成为一名副科级公务员。方一丰少不了设宴欢送,文可旺在乡镇不会呆太久,很快会调回县城。机遇永远比才干重要,许多人苦苦追求了十几年的东西,有些人轻轻松松就获得了。方一丰与吴恩类似同病相怜,吴恩年纪大了无所谓,而方一丰呢,二个副职先后离开他高升了,他仍然在原地踏步。
初夏炎热,县政府召开了建县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教育大会。县五套班子、部委办局一把手、镇村负责人、教育局全体干部和全县中小学校长等600多人参加,目的只有一个,一年内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这是市委书记亲自抓的一项“民生工程”,县委书记和县长高度重视,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第一副组长,教育局长在会上作表态发言,坚决完成“普高”任务。
完成“普高”任务,谈何容易?!按照要求,今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毛入学率必须达到85%,换言之就是32000人左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年初三升学考试全县报名人数只有26000人,将他们一个不少地输送到高中阶段学习,差额仍有近6000人。
这可难不倒聪明绝顶的领导们,他们想出一个绝妙办法,将“普高”工作分二步走。第一步,为凑够6000人差额,由教育部门造报去年和前年已经毕业但仍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每个行政村动员20个名额,由镇村二级组织去宣传发动,每一名镇村干部负责动员一个,动员他们去县内职中和技工学校就读,根据成效,由县政府拨款奖励,每动员一人奖励100元。办法倒是不错,可是,农村的孩子毕业后,基本上出外打工去了,还有几人在家呢?
第二步,要求教育局和初级中学,将在册的26000人“一个也不少”地输送到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就读,直接与校长的年终考核挂钩。完成任务的,教育局奖励学校送生数每人30元;没有完成任务,启动责任追究制,校长一年内不得调动和升迁,排在倒数几名的学校必须在全县大会上作书面检讨。
这是“一把手”工程——在我们社会,“一把手”工程就是大工程,谁也不敢怠慢。方一丰将行政人员和毕业班班主任分成几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挂钩一个村,负责该村去年和前年毕业生的去向追踪调查和升学意向摸底;同时,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毕业班,负责今年应届毕业生的毕业意向摸底和动员报读工作。
说来轻巧,真正做起来不容易。毕业了的学生,不是在高中就读的,就是去读职中、技工,更多的就是出外打工去了,留在家里的比较特殊,也是寥寥无己。
有些女学生已经恋爱结婚了,有些学生的联系电话更换了,老师们只得进村入户动员。有些家长反问道:“孩子已经毕业了,找他干吗?什么,再去读书?你老师是不是脑子有毛病!”也有家长好心相劝:“你们别再费心了,他们已经打工赚钱,不会回到学校就读的。哪些职中呀还有什么技工,这些破学校吸引不了他们。”群众的观念,既着眼现实,又讲究实惠,形式性的政策吸引不了他们。
第一步工作,真真假假的材料在电脑桌面上完成了,将每个村20个名额全部“安排”在职中或技校“就读”,预留学位给他们。至于他们会不会去读,或者去教室坐几天凑合应付检查,只有天晓得!
第二步工作,才是实实在在的难题。学校围墙外,公路大道旁,醒目地悬挂了几条标语:“打工也要读高中,不读高中做苦工”;“读职中,学技术,好出路”;“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读高中后悔多”……
口号归口号,工作在基层的方一丰深知,将在校毕业生“一个也不少”地送上高一级学校就读,那是不可能的。现在教室里上课的某些学生,简直是度日如年,如果不是义务教育阶段免费读书,如果不是学校的动员,如果不是家长的强迫,他们早已经离开学校了。初中阶段上学尚且如此艰难,何谈再去高中就读?他们对职中和技校不感兴趣,为啥?因为他们不喜欢坐在教室,不喜欢读书做作业,不喜欢接受学校的约束。
可是工作再难,也得硬着头皮做。一次黄副局长来校调研,意味深长地说:“方校长,北巾每年考上重点线的不过是几个人,这些局里并不责怪你们,因为你们优秀生源少,这是客观事实。”然后话锋一转,“如今考核标准不同了,今年初级中学注重于输送生源的多少,无论成绩好坏,都要一个不少地输送,这是主观行为。”方一丰听得脊背发凉,只有惟惟喏喏。
方一丰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各职业学校的招生开放日,学生们参观职业学校显得很热情,不用上课,还有免费饭菜提供,可是,在真正填报志愿时却是不感兴趣,无论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