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课标出版后,语文学科大单元设计及教学成为一种积极探索和选择。但在一线操作中,我们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常常是脱节的,也就是设计非常的丰富,但教学中仍旧是单篇孤立教授,并不能基于大单元学习设计来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实践,只是为每个单元加了一个额外的任务。这样不但没有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反倒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负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大单元的一线实践我是存疑的。
但最近跟着竹平老师的要求,在单元的学习任务下,让教学真正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服务,为大概念的理解而努力,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或者教完每一篇课文。每个单元开始前,与学生一起梳理好单元成功标准,与达成的路径,让学生在清晰的目标导向下展开学习体验和建构。今天在《那个星期天》的学习中,我感受到了这种目标清晰、路径明确的舒适感,也开始感受到不为单篇的从容。
六下第三单元的单元开启与梳理都是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所以他们对于整个单元的成功标准及其实现路径有非常清楚的认知。以下是他们的梳理:
1.我能够通过朗读、品析关键词句、仿写、对比阅读等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2.我能够选择自己小学六年中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借用所学方法,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能写清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3.我能够通过自主梳理,同伴互评等方式,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字词,会背诵《匆匆》。
同时,确定了单元的核心任务:为毕业纪念册栏目“情感回收站”征稿。
带着对于整个单元的认知,我们进入了课文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那个星期天》。
板块一 回顾大单元任务,总结目标及路径
1.课文开始前,我们请同学一起回顾了我们一起商定的大单元任务、目标和方法。
2.交流:为了完成我们的单元任务,达到学习目标,我们需要怎样学习《那个星期天》。
生1:我们需要学习作者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生2:我们需要知道作者有哪些情感?又是怎么表达的?
生3:我们应该回到具体的语段,思考他们的写法。
生4:我们还可以通过仿写来学习作者的写法。
生5:根据课后题,我们也可以与前面学习的《匆匆》进行对比,来找到表达真情实感的不同方法,并通过对比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生6:我们也不能丢了基础知识,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基础字词。
3.总结本课的成功标准及路径
(1)我能够通过朗读课文,梳理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并能够赏析相应语段、对比阅读等,总结出作者写作的方法。
(2)我能够通过仿写,运用所学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我能够通过自主预习,查阅资料,课堂检查等方式,掌握本课的字词基础及作者背景等知识。
板块二 梳理作者情感,探究名家写法
1.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我们首先请一名学生将自己自学的成果画在黑板上,然后小组讨论完善他的情感变化图。小组讨论后,请说明自己同意或者反对的理由,并对自己的进行补充。
下图为学生讨论完善后的结果:图片
整个过程中学生都能结合相应的语段,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氛围非常活跃。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课后回收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单,发现当路径明确时,孩子们基本都根据大家的讨论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了相应的完善。这应该与明确的成果标准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2.探究写法
(1)学生首先通过自主学习来进行方法的梳理。
因为学生知道自己对于名家方法的学习直接关系到自己的任务达成效果,所以他们的自主学习成果,也较以往认真了很多。能够从写法及其表达效果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这位我们第二个环节的小组讨论与方法总结节省了很多的力气。课堂也变得轻松顺畅。
(2)小组讨论,总结方法:小组讨论时要对自己所找到的依据进行朗读。
最后大家总结出了以下方法:
①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借细节抒情
②运用环境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借景抒情
③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具体的人、事之中——借事抒情
(3)对比《那个星期天》和《匆匆》的写法
板块三 运用所学方法,创作诉说情感
1.结合初试身手,学习《那个星期天》中借景抒情的方法。
总结该方法的几个要素:地点、环境(景物、事物)、事件(起因)
并有学生提示:要想将环境写好还可以用上以前学过的五感法。
2.学生练笔
虽然,学生是掌握了环境表现心情的写法,但是总感觉不是真情流露,有些做作。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场景都是假设的并不真实。我们如果能把这一练习与学生纪念册的文章联系在一起,结合真实的事件,寄情于校园的一花一木,教室的一桌一椅,应该文本也就大不一样了。所以,这个练习没有很好地融于大单元当中。因此,在课堂最后写作这一内容时,学生的兴致降了回去,这也反向证明了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自然融入到大单元学习任务的重要性。这一遗憾只能在习作练笔时,再来补救了。
综述所述,基于大单元设计的语文课文教学,会具有更明确地目标,学习者对达到成功标准的路径也会更加明确,学生上课的参与度会更高,积极性更强,内动力更足,整个课堂的环节也会更清晰,更聚焦,更容易做到“学习者”为中心。而当课文教学的环节独立于大单元学习设计时,很有可能会出现我们班仿写时出现的问题——练习僵化,文字没有生命力,学生很痛苦,很难真正达到学习目标。所以,今后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单元备课,更好地将每一个学习环节自然融入到大单元设计中,让师生一起享受课堂。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