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语文课上,什么时候要给模板,什么时候不该给模板?

2025/3/27 17:14:22  阅读:11 发布者:

有一位老师上《纸的发明》一课,设计了两处说话训练,而且两处都给了模板。一处是概括课文内容时,一处是做宣传员向大家介绍造纸术时。

两处都需要给模板吗?

640.png

第一处,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情。这里是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也是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的知识。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概括一篇课文的内容,原本就是有难度的,更何况对于这样一篇带着“说明文”性质的文章。

所以,在这里给模板,学生只要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填充,也就是提取信息。初读课文时,达到这个目标,就可以了。

640.png

第二处,“争做优秀宣传员”,是在学完课文已经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带着民族自豪感,向大家介绍中国的造纸术。

与第一处提取信息不同,这里进行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说话训练,训练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所以,这里不应该给模板,如果给了,学生就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给模板,可以给提示或者要求:

1.介绍你自己;

2.把造纸术发明以前的情况和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讲清楚;

3.带着民族自豪感。

每个要点可以对应不同的分值,也就是给一个标准,学生可以根据标准去讲。

可能有老师会问:“如果学生讲不出来怎么办?”

当然没有哪个班的学生本来就能讲出来,而是平时点点滴滴训练出来的。

我们希望学生讲成什么样,心里是有一个预期的,所以,请大胆地请学生来讲,根据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训练。

比如说,第一个孩子只能做到介绍自己和讲解蔡伦改进造纸术,那么点评时,就可以肯定学生讲到了的地方,然后对其他学生提出期望。第二位同学只要再第一位同学讲述的基础上再加一点内容就可以了。

这就是我在班上常用的方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每次进行这样的训练,孩子们都可以进行大胆地尝试,可以讲得不好,也可以讲错,没有压力。因为,我们会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好。

给模板,表面上看起来,答案会更准确。但是,学习语文,根本就不是记住标准答案,而是把课文作为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材料。训练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就是教学中要解决的难点。

在公开课上,年轻老师总是很担心效果不好。其实,公开课不是师生一起进行的一场演出,更多地应该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

刚开始,学生朗读磕磕绊绊,经过老师的指导,能读得正确又流利;刚开始,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批注,经过老师的引导,有了明显的进步;刚开始,学生表达得不完整,经过老师的帮助,可以讲完整了;刚开始,学生因为紧张不敢举手,经过老师的鼓励,慢慢地,参与课堂的孩子越来越多,小手如林……

这些,都是学生的成长。

课堂上,是否看到了学生的成长,应该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是好课的标准之一。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