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4 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了 2025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申报公告。此次申报新增 “300 字以内” 的 “选题说明”,对申报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青年学者而言,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仅是提升学术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为学科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契机。那么,在 2025 年的申报中,我们该如何制定选题策略,遵循相关规范呢?
01
选题说明的重要性与背景
今年新增的 “选题说明” 看似只是字数不多的要求,实则意义重大。它旨在让申报者清晰阐述所研究的具体问题、研究视角和核心概念,弥补题目与选题依据之间缺乏逻辑衔接的问题,解决引言部分问题意识不足、表述不清的弊端。
从学术研究特性来看,这一要求体现了继承性、融合性和借鉴性。继承性上,延续指南题目修改的传统,申请人需说明题目与指南条目的对应关系;融合性上,与国家自科项目趋同,便于评审专家把握选题与破题;借鉴性上,参考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论证要求,从整体上交代选题与破题过程。评审时,清晰准确的选题说明能显著提升评审专家的认可度。
02
选题说明的本质与要素
(一)本质特征
选题说明虽名为 “说明”,实际需采用论证式写作,向评审专家呈现课题选题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与创新性,核心在于论证创新点。内容包含选题的现实依据、理论依据、价值与意义三个关键部分,可处理为三个段落。
(二)核心要素
具体问题:研究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差距,需进行理论比较研究。它包含现实问题原型和具体理论问题,要具体明确且体现创新性,如采用 “A*-B*” 式表述。
研究视角:本质是理论视角,能发现既有理论不足,具有发现新问题和构建新假说的功能,为新机制提供解释框架。
核心概念:在问题建构中起关键作用,包括理论框架类概念和理论创新类概念,需明确界定,避免术语变换造成混淆。
03
选题与破题:新要求与新策略
(一)选题新
含义与价值:选题新,一是所选问题需是已有研究无法解决或解释的,需文献综述支撑;二是选题要有新 “元素”,考虑新特性、新挑战及对应的限定语。选题新能有效回应现实问题,助力获取新知识。
具体表现:
赋予问题新价值:好的选题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引入新概念、新理论:在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时,通过与既有研究对比,采用新的概念或理论视角,提出新问题。
紧扣时代性:关注时代发展产生的新问题,或因理论、方法技术局限多年未解决的经典问题。
体现在限定语上:通过对问题问域和答域的限定,使问题更具体,增强研究指导性。
立足学术前沿:新问题往往代表学术前沿,体现申报者对前沿领域的关注。
实操做法:选题是对 “一般问题” 加限定语的过程。可将 “一般问题” 置于 “A→B” 的概念性分析框架下,通过三步确定新问题:先对 A 进行限定,找出与 B 有关的 A*;再对 B 进行限定,找出与 A对应的 B;最终确定新的 “A→B”。
示例分析:从限定语、因变量及动词三个方面把握选题新。限定语对问题进行 “限制” 以体现新意;因变量要与众不同,凸显研究主题特色;动词反映问题解决的预设机制或手段。
(二)破题准
含义剖析:破题需从理论和实践维度思考问题解决方法,包括研究问题及其解决思路,以及对总问题的分解。破题不准或不具体,反映申报者思考不到位。
“求准” 思路:
猜想:按 “限定词”“因变量” 和 “动词” 整体性把握研究要素,根据不同要素的新变化,寻找相应的新要素。
分解:将问题和机制分解为子问题和子机制,从 “自变量” 和 “动词” 入手进行分解。
起名字:对问题和机制认真提炼,起 “贴切” 的名字,体现问题和机制的特点。
示例解读:以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为例,明确因变量、自变量、目标框架和破题关键。又如 “我国乡村产业区域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差异性作为因变量的难点,并提出改进方向。
04
规避误区,提升申报质量
在撰写选题说明和申报过程中,要规避常见误区。如避免过度强调现实背景,问题表述不能过于笼统,要注重问题构建的创新性,避免陷入形式化或套路化研究。同时,杜绝 “加政策或时势帽子” 却内容陈旧的研究,以及单纯的计量实证方法技术运用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竞争激烈,2025 年新增的选题说明要求,为我们指明了申报的新方向。只要我们深入理解选题策略与规范,精心打磨选题和破题,就能在申报中脱颖而出,为社科研究贡献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转自高校思政科研所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