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了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申报公告。经系统分析公告及申请书模板,本年度新增了一个“300字以内”的“选题说明”。该说明要求申报者在300字篇幅内对所研究的具体问题、研究视角和核心概念进行简要说明。
针对这一新增要求,可总结出三点认识:第一,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体现了对选题依据表述方式的规范要求,明确要求阐明具体问题、研究视角和核心概念。由此可见,选题说明的撰写将成为本年度的关键环节。第二,近十余年的学术发展过程中,学界在研究范式上弱化了问题导向的传统,存在过度强调方法创新和形式规范的倾向,例如,采用“A对B的影响”这类问题表述方式已不符合要求。因为A对B的影响不是一个问题,可以说,用A和B的关系可以回答某个问题。第三,过分侧重方法技术和热点追踪的研究范式亟待调整。这一判断基于以下事实:这样的选题说明部分聚集的是方法技术和政策,仍难以提炼出具体问题。同时,因为没有研究视角和核心概念,无法交代问题的提出过程。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分析选题说明。从学术规范来看,这个“选题说明”是对研究题目的阐释说明,是对整个课题选题和破题的简洁交代,受限于300字的篇幅限制。选题说明需独立成段撰写,兼具研究摘要的凝练性与学术引言的引导性。当然,题目里出现的关键词,也要在选题说明中出现,且一致,否则,就是文不对题或跑题。
1.选题说明的提出背景
新增选题说明要求主要基于以下考量:(1)鉴于题目与选题依据(含学术史梳理与研究动态)之间缺乏逻辑衔接,评审专家难以追溯选题依据。(2)即便设有“引言”部分,但往往问题意识不足,选题依据和破题思路表述不清,过度泛谈研究领域背景和普遍意义。此次要求提供300字“选题说明”,明确交代申请者究竟在研究什么问题,即研究的是问题,既不是笼统的、比较泛的影响、机制或效应等,也不是具体的客体、对象、事实或模式等,且要求从研究视角和核心概念的角度来论证研究创新。
选题说明的设立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继承性、融合性和借鉴性。(1)继承性:延续了指南题目修改的传统做法。申请人需在选题依据部分说明题目与指南具体条目的对应关系。例如,本课题针对指南中“应用经济”类第32题“××××××”和第86题“××××××”进行设计并做适当修改。该方法通过对指南题目的调整,实现研究问题的具体化。(2)融合性:反映国家社科与自科项目的趋同趋势。其表述方式与国家自科项目科学问题属性的阐述方式相似,实质上二者都要求申请人阐述清楚所研究的问题,让评审专家更好地把握课题的选题与破题。(3)借鉴性:参考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论证要求。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要求在“课题设计论证”部分阐明“研究状况和选题价值”与“总体框架与预期目标”,即需要从整体上交代选题与破题的过程。
这个“选题说明”就显得很重要了,若表述不清晰,将严重影响评审结果。研究题目若再配以规范的选题说明,可显著提升评审专家的认可度。从评审角度来看,好的选题应能体现申请者的现实问题导向和理论问题意识。
基于项目评审经验,其实已经有人在选题依据这里,采用类似学术论文引言的写作结构,典型的三段式结构包括:(1)问题背景;(2)研究现状与不足;(3)研究内容与意义。三个段落呈现递进式逻辑关系。阐述具体问题(即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必须要给出研究视角(可界定为理论视角),否则这三段就串不起来。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新的理论视角,研究gap的论证难以成立,具体问题也总结和提炼不出来。同时,必须运用核心概念,否则理论视角搞不定。核心概念体系应包含两类:框架型概念(如“机制”、“治理”等)和创新型概念(如“链式”或“双重”等)。
2025年新增“选题说明”,最直接的目的是:第一,要求申请人明确阐述研究问题,且要求问题进一步具体化。以面条咸了研究案例为例,具体问题是“用了加清水等方法面条虽然不咸了但产生体积增大和容易浪费”。
第二,明确所申请课题的创新之处。需通过对比新旧实践(如加醋或加白糖vs加清水)来凸显创新,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如“中和理论”)。创新之处的具体表现就是所研究的具体问题,这个具体问题如果缺乏创新,如笼统地讲A对B的影响或效应,易陷入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窠臼。重复研究是指沿用前人理论框架而未实现突破。新的问题必须要有新的理论视角(中和理论)和新的核心概念(中和作用)。评审主要考察理论视角与核心概念的创新性。
第三,核心概念的设置至关重要,建议至少包含两个:一个对应于分析框架,一个对应于新的理论。核心概念需要有明确的界定,且不宜多,同时避免使用多个术语,这种做法易造成概念混淆或争议,因此尽量不要变换术语。
2.选题说明是什么
撰写300字“选题说明”的首要任务是厘清其本质特征,包括功能定位,内容构成和核心要素等。
就其功能定位而言,选题说明旨在向评审专家呈现该课题选题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与创新性,其核心在于创新点的论证。虽以“说明”为名,实则需要采用论证式写作。
内容构成包含三个关键部分(可处理为三个段落):选题的现实依据、选题的理论依据、选题的价值与意义。在形式上,选题说明沿袭了以往选题依据下面、学术史及研究动态前的那几段文字。
选题说明的核心要素包括:具体问题、研究视角和核心概念。(1)具体问题。研究问题可界定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此处的理论是指既有理论,这要求研究者需要进行理论比较研究,如果只有一个理论,是发现不了问题的。具体问题包含三个维度:其一,应包含现实问题原型(反映实践经验)和具体的理论问题(对应的是元问题框架);其二,相对于某领域一般问题,需具体明确(如“A*-B*”式表述)。其三,需体现创新性(相较于既有研究)。(2)研究视角。研究视角本质上是一种理论视角。即,从某个新的理论视角来看,发现了既有理论的不足。理论视角兼具以下功能:发现新问题和构建新假说。例如,针对新机制,该理论或理论视角能够提供有效的解释框架。(3)核心概念在问题建构中起关键作用,主要包括:理论框架类概念(如“组织基础”或“动力机制”)、理论创新类概念(如“链式”或“双重”)。综上,优质的具体问题应同时体现:现实问题原型、元问题框架及理论创新性。
3.如何写?
在撰写选题说明时,需要规避以下常见误区:(1)误区一:过度强调现实背景。表现为仅强调问题的现实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实践中、政策上等,比较常见的是强调该问题在实践中如何紧迫,在政策上如何受重视等。(2)误区二:问题表述过于笼统。具体表现为:停留于“A-B”式的现象描述层面,缺乏具体问题界定。(3)误区三:问题构建缺乏创新性。主要原因在于理论视角与核心概念的创新不足,从而难以将构建新问题,并以此区别于既有研究中的问题。个别申请者可能存在表述模糊的情况。
建议采用以下写作框架:问题导向-理论逻辑-白马非马-理论对话的分析框架,运用该框架组织选题说明内容,具体可采用三段式结构:问题背景段、既有研究不足段和本研究具体问题及价值意义段;或者,只有一段,但该段有三个模块:问题背景、既有研究不足和本研究具体问题及价值意义。
其一,建议采用“问题导向-理论逻辑-白马非马-理论对话”的分析框架,该框架的优势在于:便于独立成文,避免冗余表述,规避不必要的限定语,确保目标明确、表述精炼。有效运用该框架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问题导向同样强调不同理论的比较,理论逻辑体现理论工具的运用,白马非马需要运用理论做进一步限定,理论对话强调对不同理论的掌握。
其二,选题说明的核心目标是论证选题的创新性。从这个角度来讲,所有表述都应当聚焦创新性论证,无论是段落结构还是观点句与支撑句,都要从这个核心来思考。
其三,建议将“具体问题”、“研究视角”和“核心概念”有机整合。鉴于300字的篇幅限制,有必要将围绕创新性论证,将这三者融在一起来撰写。同时,通过研究视角和核心概念贯穿全文,不仅能将选题说明贯穿起来,还能将整个申请书内容贯穿起来。
高质量的选题说明应具备以下五个特征:第一,实践导向性:选题应基于现实原型。从选题和破题来讲,所研究的问题应有现实原型,具有经验基础。脱离实践的研究往往缺乏学术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讲,现实问题导向将越来越受重视。第二,理论意识。所构建出来的具体问题,是因为先有了一个新的理论,如面条咸了案例中的“中和理论”。该理论既能揭示问题本质,又能提供解决方案。这表明研究必须具备实质性内容,要在理论上有思考和推进。第三,创新性:集中体现在理论视角和核心概念的突破,如中和理论和中和作用。第四,学科性:应突出学科研究范式。强调在某个具体学科体系和范式下展开研究。以管理学为例,需遵循“要素-结构-机制”的研究范式。第五,论证性:需系统论证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破题逻辑。就每一段而言,应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撰写选题说明时需统筹考虑其与申请书其他部分的逻辑关系。第一,与题目和关键词构成解释说明关系。具体而言,题目统筹全局,选题说明具体阐释。第二,关键词为选题说明提供术语支撑,选题依据的词句基础是关键词(或者也可称为核心概念)。第三,与选题依据中学术史梳理与研究动态的关系表现为:选题依据为选题说明提供学术支撑,“选题说明”为选题依据指明方向和范围。第四,与已有同类立项项目的关系在于:阐明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需重点阐明本课题在问题创新性、理论视角突破和核心概念建构等方面的价值。
不是悬在头顶的利剑,让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才尽其用,仍有待探索。
转自社科学术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