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国自然青年基金对青年科研人员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2024/10/22 16:28:28  阅读:485 发布者:

先上结论,当然是非常重要。

重要的有些不太正常。甚至有位朋友说“没有国自然的青椒就像后宫的女人没有子嗣,哈哈哈。国自然青年基金相当于科研人的“第一桶金”!青年基金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科研资金支持,对于刚刚步入科研领域的青年学者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你的科研能力培养和学术积累有非常大的帮助,并且国自然青年基金已经成为高校评选副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

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历史最悠久的项目,其核心理念是在科研领域撒下“种子”基金,尽可能支持广泛的基础研究。这种方式被国际上广泛采用,并被认为是推动基础科研发展的有效途径。它们的初衷是通过广泛资助,培养更多科研人才和创新成果,而不是今天所看到的将其作为职称评定和职业发展的硬性指标。当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体现了现实的无奈。

1. 资金限制是关键因素

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资金的不足。一个项目对青年科研人员的重要性如此之大,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科研经费的总量有限。中国NSFC的投入远不及美国NSF(国家科学基金会),但项目申请数量却远远超过,资助率常年徘徊在20%以下。这并非国家不重视基础研究,而是多领域的财政需求,比如外交、民生、国防和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资金支持。在疫情期间,科技成为中央财政唯一没有削减的领域,这本身就体现了国家对科研和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与尊重。

2. 评价体系的局限

科研管理部门,包括科技部、教育部和基金委等机构,确实面临着如何更好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的挑战。当前的问题在于,虽然“四唯”导向已经破除,但新的科学评价体系尚未完善,明确的指引还没有立起来。同时,科研经费分配不均,马太效应突出。资深科研人员经费充裕,年轻学者则面临极大的资金压力,导致许多青年人才不得不依附于资深学者。这不利于他们独立进行创新研究,而真正的科学突破往往来自那些具有独立思想和创意的年轻学者。

科技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但要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需要智慧、时间和契机。虽然现状存在不足,但回顾过去几十年的科技进步,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期待通过一蹴而就的改革是难以实现的,科研体系的完善需要渐进的调整和不断的优化。

3、高校和科研院所评价体系“一刀切”问题

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了便于管理,往往采用简单化的“一刀切”评价体系。这种做法的原因在于,科研人员的考核标准大多由用人单位制定,而最省力的办法就是照抄上级单位或模仿先进单位的做法。这样不断复制,最终形成了不分领域、不分工种的统一打分标准。

举例来说,最近有一则新闻提到,河南省自然基金的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申报资格和配额将依据依托单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表现来决定。这种导向可能值得商榷。此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也在争排名,为了在评比中获得好成绩,单位通常会推动科研人员大量申报项目和基金,形成了“乱枪打鸟”的现象,能够成功申请到资助的就是“赚到”。

“非升即走”本身是一个合理的制度设计,但问题在于用人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其导向过于简单化,导致该制度变得广受质疑。例如,复旦大学的争议事件就是一例。如果在制定评价体系时能够考虑到学科、研究领域的差异,制定适合自身实际的分类考核标准,同时重视不同科研岗位如科研人员、医生、工程师、实验技术人员等的实际贡献,可能“非升即走”制度也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可,甚至被淘汰的人也会心服口服。

4、科研人员的自我反思

我们每个科研人员也有责任。这么说可能会引来批评,但我还是想提问:我们是否把科研当成了事业,还是仅仅当作一份求生的职业?我相信大多数从事科研的人是真正热爱这一领域的,尽管科研道路充满艰辛,但依然愿意坚持。然而,在当前的评价导向、房价压力、孩子教育等多重现实压力下,有多少人还能保持初心,全身心地投入科研?或许很多人觉得过得舒适一点更重要,选择了“水论文”、“跑项目”、“评职称”,目标不再是纯粹的科研探索,而是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某种程度上也是功利性的。

曾有人问:35岁没有拿到青年基金是不是就意味着科研生涯结束了?”当时我的回答被批评为“何不食肉糜”,确实有些理想化。但35岁还是非常年轻的年纪,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即使科研遇到困难,也有许多其他的职业选择。如果依然热爱科研,那就不妨继续努力,拼到底。

屠呦呦先生的例子就是很好的启示,她当年没有依赖国家资助,而是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如今,科技部门和各大单位争相为她提供项目和资金。你可能会说这样的成功是万中无一,我无法反驳这一点,但如果你对科研失去了兴趣,那么躺平也确实是你自己的选择。

结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对科研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为科研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也为科研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然而,当前由于资金限制和评价体系的不足,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面临不少困境。未来,随着国家投入的持续增加和科研管理制度的优化,相信这一局面将逐步改善,科研人员将能更加专注于科学创新和探索。

转自睛鸿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