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题目拟定的几点建议
2024/10/22 10:13:46 阅读:1055 发布者:
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选题开始的比较早,有少数申请人选题工作已经结束,开始进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题目拟定阶段。当然,也有很多申请人会不断的、持续的考虑自己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题目。本条推文就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题目拟定的建议,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或多或少对各位申请人有帮助与启发。
1.从题目的字数来看,我隐约记得前几年,从网上看到过推文,是关于国家社科基金题目字数的,似乎提到题目字数在“25到40个字之间”立项的机会最大,而且题目的字数越接近25个字,中标率就越大。我也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题目的字数做过大致的梳理,发现确实如此。诚然,这不代表少于25个字的题目就没用立项的,也不代表30多个字,甚至快40个字的题目也没有立项的。细细去品,我觉得字数如过少,似乎想凸显的内容并未能体现出来,亦或者题目所要包含的要素没有理想地呈现出来(至于包含要素,下面再说);如果字数过多,不仅题目显得过于臃肿,而且无用或价值不大的词语滥竽充数,不利于评审时的理解,更体现在题目包含的核心词会过多,进而导致题目含义混乱、研究要素不聚焦。当然,为何不能超过40个字呢?其实是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一个禁止项,即:在申请书中“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处,明确提到“课题名称——应准确、简明地反映研究内容,一般不加副标题,不超过40个汉字(含标点符号)”。所以,还是遵循之比较好。
2.题目不建议使用修辞词,也不建议使用结论性的陈述句。题目的用词务必做到精简,且恰到好处,那些修辞性的词语就不要使用,因为去掉这些词语,题目既能够读的通、读得懂,而且题目会更加简洁与精炼。比如:“xxxx背景下”,其中的“背景”去掉是可行的;再比如,使用一些程度副词、修饰性定语,这些还是不用的好。为何不建议使用结论性的陈述句呢?因为题目是要体现研究内容或范围或对象或问题等即可,如使用结论性的陈述句,就已经把研究结果体现在题目上,这会被质疑的。毕竟该项目尚未展开研究或者尚未研究完成,何来研究结论呢?
3.题目要新颖,这里主要起到题目一眼看去就很新,很有创新性,很有视觉冲击力。题目要做到新颖,比较建议能够体现出新视角、新思路、新对象、新问题等。关于新方法,不一定适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题目,除非申请人的项目就是聚焦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创新价值,也仅限于个别的学科,比如统计学,等。
4.题目需要具体,通过题目要能够体现出研究的两个要素,即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这就回应了上面所说的“包含要素”。无论哪种类型的题目,务必要做到题目的用词中,能够一眼看到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问题是什么。这样才是好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题目。
5.题目绝对不能带有副标题,这也是一个禁止项。不仅如前面提及,申请书的“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处,明确提出不加副标题,也在活页中“说明”处,再次强调“2.课题名称要与《申请书》一致,一般不加副标题”。“一般”是何意?就是不建议,更要理解为“禁止项”。我个人更推荐也不能使用类似或疑似的副标题,比如使用“:”,这个符号不就等于“——”的意思啊,所以这也是副标题的嫌疑。这样的题目都不推荐。
6.题目既可以是“一个核心词”,也可以是“两个核心词”,或者可以将其理解为研究对象的词语数量。大家可以盘一下国家社科基金近几年的立项情况,体现一个核心词,两个核心词的题目居多。比如:“xxxx新质生产力xxxx”(这是一个核心词),比如“数字技术推动新质生产力xxx”(这是两个核心词)。这两种形式都是可以的,两个核心词的题目写起来,尤其在构建内容框架的时候,会比一个核心词好写一些。一个核心词的题目,需要对其有一个很全面、很清晰、很深度的解构,这样才能解构出好的内容框架。
当然,也有的立项题目包括三个核心词,如:“数字技术背景下A推动B的xxx”。这样的题目,我个人不很建议。因为,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风险,那就是第三个核心词“数字技术”会成为一个形式上的帽子,这个核心词不能很好的融入或嵌入或体现在研究内容中,这就是风险点。很多申请人为何使用这个第三个核心词呢,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去蹭上一个热点,所以这个核心词很多时候只是个热点词,申请人在写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对其解构,没有有效融入文献综述,尤其框架思路中,从而导致内容与第三个核心词成为两张皮。与其这样体现第三个核心词,还不如直接去掉。
总之,申请人需要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题目进行反复推敲,要做到多一字或少一字均不佳的效果。如果陷入了围城,那么可以请别人给自己把把关,甚至让同学、朋友、家人读一读题目,看看是否读得懂、读得通,是否理解的含义就是申请书所想表达的含义。
转自张夏恒工作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