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国自然面上,到底拼的是什么?

2024/10/17 9:25:04  阅读:1 发布者:

国自然面上项目,中标的关键到底是什么?真是本子写得好就一定能中标吗?恐怕未必。那一份申请书,写得再好、再有创意,也难保就一定能获青睐。看着那些一区文章满天飞的申请者,一边感慨“卷”的厉害,不禁思考,这“卷”得再厉害,为何还是无缘国自然?到底是差在哪里?

一、本子

说起申请书,真是精雕细琢的艺术。一个拥有210分多基础实验类文章的申请者,本子写得那叫一个四平八稳,创新性也是杠杠的,偏偏连续两年没中。那可不是一般的挫败感。难道是本子不够好吗?也不尽然。科研圈子里,不乏写得一手好申请书的能人异士。若说问题出在本子上,那可真是冤枉。可谁又能想到,这些所谓的“创新性”和“延续性”,放在国自然的申请大潮里,却也不见得能掀起什么波澜。毕竟,这些科研套路,大家心里都有数,谁不会写几句“八股”似的行话?可这行话,显然不是通行证。国自然面上项目,看的可不只是这些花里胡哨的文章堆砌。到底靠什么?

二、底子

说起“底子”,是个耐人寻味的话题。按理说,底子好的人,项目也不至于申请不上。可事实是,国自然面上项目的申请人中,区区一个一区文章,还真不算什么稀罕物。身边有大把大把的学霸大佬们,拿着一区文章申请,结果还是照样被刷掉。于是有人会想,是不是这“一区”都快烂大街了,谁还稀罕?但换个角度想想,这种基础条件都不错的申请人,最终没中标,原因真的是底子的问题吗?到底是底子差了,还是说——光有底子,远远不够。

三、圈子

到了这一步,终于要说到“圈子”了。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圈子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科研圈子也不例外。所谓“面上、面上,靠的是面子才能上”,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且不说申请人的研究方向是否符合当前的热点,也不谈申请书的文字如何工整、数据如何详实。单就一个事实——你是谁?人家认识不认识你?这就已经足够成为决定性因素。圈子里的人,相互熟悉,自然多一份信任;而一个生面孔,虽有些科研成果,但对评审专家来说,终究是“名不见经传”。这在评审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判断。

再想想,若申请人仅仅是个“科研暴发户”或者“海归”,而且在专家们聚集的学术会议上,连个面儿都没露过,这样的人,评审专家凭什么给高分?一个不熟悉、不知道、不信任的人,怎么可能在这个评审机制中占到便宜?毕竟,圈子就是这样,利益关系摆在那里,没有利益的交集,就很难有实质的“好评”。

面上申请人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自救”呢?

“科研社交”,成了不得不重视的一课。要想在面上项目中脱颖而出,科研实力固然重要,但提高“曝光率”也不能少。如今这年头,光闷头做科研可不行了,得有点儿商业头脑。多去学术会议上露露面,多混个脸熟,增加出镜率,才能让圈子里的专家对自己有点印象;再建立自己的学术IP,创建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公布自己的学术成果,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样才有可能在圈内获得更高的认可度。

不说别的,就说那学术会议吧,可不是单纯为了听讲座、做报告,那更是一个扩大人脉、增加学术影响力的绝佳场合。要知道,“露脸”可是有大学问的。遇到同领域的专家,打个招呼,聊聊自己的研究进展,那可比在家里埋头写十篇论文还管用。学术圈子,就像是一个大染缸,混得久了,自然有了自己的颜色。等到国自然评审时,看到熟悉的名字,专家的心里头,多少会有那么一点点偏爱。没办法,这就是现实。

回过头来看,申请国自然面上项目,真的是个全方位的综合考验。单靠一本优秀的申请书,还远远不够。科研的路上,不仅要有实打实的硬实力,还得有软实力的“加持”。科研实力是“底子”,人脉圈子是“面子”,两者缺一不可。在当前的环境下,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融入学术圈子,多多露脸,多多互动,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之道。

面上也好,青椒也罢,大家都在这条路上努力着,奋斗着。虽有挫折,有苦有累,但心中的那份执着,永不改变。愿所有在这条路上奔跑的人,都能有个好的结果。世事无常,但求心安。

转自中医药课题申报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