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043条记录
[摘要]:12月4日,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谭韬、季维智团队,与美国得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吴军、中国农业大学魏育蕾、中科院动物所于乐谦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杂志发表题为Dissectingembryonicandextra-embryoniclineagecrosstalkwithstemcellco-culture的文章。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 [发表时间:2024/1/27 10:37:09]
[摘要]:在所有类太阳恒星中,有超过一半在其近轨道上发现了半径在地球和海王星之间(所谓“亚海王星”)的行星,但人们对它们的构成、形成和演化细节不甚了解。HD110067是后发座(ComaBerenices,距地球约100光年)的一颗明亮恒星,该星座在地球北半球可见。《自然》(Nature)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后发座发现六个地外行星围绕一个附近的明亮恒星HD110067运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凌... [发表时间:2024/1/27 10:36:45]
[摘要]:科学家曾利用青蛙的胚胎细胞创造了多细胞的生物机器人Xenobots,它能够导航,收集材料,记录信息,在受伤后自我愈合,甚至可以自我复制数个周期。最新,在一篇发表于《先进科学》(AdvancedScience)的论文中,美国塔夫茨大学(TuftsUniversity)和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利用人的气管细胞制造出了微型生物机器人——Anthrobots。它们可以在其... [发表时间:2024/1/27 10:36:28]
[摘要]:11月30日,在一篇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论文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颗质量超过地球13倍的行星围绕着一颗超冷恒星LHS3154运行,而该恒星的质量比太阳小9倍。这颗新发现的行星与其主恒星的质量比是地球和太阳质量比的100多倍。这是首次发现如此大质量的行星绕着如此低质量的恒星运行,这一发现挑战了当前已有的行星形成理论。恒星是由大量气体和尘埃云形成的。恒星形成后,气体和尘埃仍以物质盘形式围绕... [发表时间:2024/1/27 10:36:10]
[摘要]:所有哺乳动物(包括人类),都存在明显的衰老过程,但相比起来,一些两栖爬行类动物的衰老过程却非常缓慢,有些甚至没有明显的衰老表型。最近,发表于《生物学论文集》(Bioessays)的研究中提出了一项新理论,该理论认为恐龙时代的早期哺乳动物为了快速繁殖而承受的长期演化压力,或导致了长寿相关基因和表达途径的丢失或失活。这一理论被称为“寿命瓶颈理论”(longevitybottleneckhypothes... [发表时间:2024/1/27 10:33:16]
[摘要]:由于海洋环境固有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分析海水的化学成分以了解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是一项长期的挑战。描述海水复杂的化学成分需要最佳的现场采样。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水下手持固相萃取装置I-SMEL(原位海洋分子测井仪),旨在将大量海水中的稀释分子浓缩在一个限定区域内,目标是关键的底栖物种。海底全生物,如海绵,可能通过产生和释放其特殊代谢产物,即所谓的外代谢产物,来影响其周围环境的化学成分。I-SMEL... [发表时间:2024/1/27 10:32:59]
[摘要]: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通过冷冻蛋白质并用电子对其轰击,能以接近原子的分辨率绘制出蛋白质的结构,是结构生物学领域一项关键的技术。不过现有的冷冻电子显微镜也存在一些缺点,包括冷冻过程复杂、设备昂贵,高端设备的成本可能超过500万美元,年均运营和维护费用达数十万美元,制约了其广泛应用。据《科学》新闻(Sciencenews)消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的科学家开发了一台原... [发表时间:2024/1/27 10:32:45]
[摘要]:12月5日,“校企双进·找矿挖宝”北京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对接专场活动暨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举行。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龙腾,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公务员局局长、省委人才办主任李国贵,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鲜荣生,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书记周先毅,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历章出席并共同为研究院揭牌。(MBACHINA网)转自:“鲸锐学术”微... [发表时间:2024/1/27 10:32:17]
[摘要]:我们用眼睛探索环境的方式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思考和学习。据一项于11月27日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NatureHumanBehaviour)的研究,婴儿如何创造独特的视觉体验以及他们对哪些东西学得最多,可以通过基因来解释。研究人员跟踪500多对5个月大的双胞胎(包括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一直到他们3岁时,不过只在他们5个月大时,对他们进行了眼球追踪,以了解对他们对面孔和非社交对象的偏好。研究... [发表时间:2024/1/27 10:31:36]
[摘要]:据科技日报报道,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重复基因簇序列,该序列仅在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表达。这是第一个在人类基因组中重复出现的、具有灵长类独有特性的延长因子。这一发现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上。研究人员在对人类细胞系中的一种抗癌化合物进行表征时,偶然发现了一组以前未被表征的编码ELOA3蛋白的基因,该蛋白与延伸蛋白A(ELOA)蛋白关系密切。进一步研... [发表时间:2024/1/27 10:31:19]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 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