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亮丽的风景线
——是父亲的背影
文/原野
太阳渐渐下山了,把他修长的背影拉的越长了。
站在街畔边许久了。嘴里含着玻璃烟嘴“吧嗒、吧嗒……”抽着烟,一丝丝青烟袅袅升起。春风吹醒了寒冬的小草,柳条抽出了点点绿色,此时的情景与他的心境视乎不大相称。而伴他的是深邃的眼神,随青烟带到了远方:一种希冀,一种期待,那是一颗严父的心……
自我记事起,父亲对子女都是很严厉的,俗话说“严父慈母”。的确,在我家里父亲和母亲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母亲一辈子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不管是心酸与苦辣都压在心底,从不埋怨、从不叫苦;而父亲比较健谈,如果有人想招亲了解对方情况,即使是十里八乡的他也能说出来。但父亲做事从不含糊,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五头牛都拉不回来。
回忆孩提时代,父亲在我心里俨然似一座大山。那时我在乡村上小学,因为家里孩子多,所以靠天吃饭的农村人便要付出好多汗水去种地。在秋收忙活的时候,我便添了一个家庭小劳力。一次,中午上学时,父亲对我说,下午你不用回家了,我们把工具带上,你直接来山里背黑豆(因为都是山地,秋收主要靠人背)。此时,我心里极不情愿,可嘴上不敢说。等到放学后,别的同学大都回家了,可我饿着肚子还要去山里干活,直至天黑。可有时独自又想,父亲为了生计不知受了多少苦和累,宁可拖着病体也不让地里长有杂草……自己干这点算得了什么,想过之后心里也就消除了埋怨。累了坐下来,偶尔也能享受父亲的“人生故事”,从小失去父亲的父亲,说起来特别的心酸,因为在人生的路上没有亲人的指点和支撑,啥事都要自己慢慢的琢磨和学习。感悟最深的是要学会感恩和大度、理解和海涵、换位思考、自立和自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长大的我,读的书也多了,见识也广了,便对父亲的“道理”不感兴趣了,总嫌父亲唠唠叨叨。为此,有时父亲难免有点失望。可对我读书,父亲即便“拔锅卖翁”也竭力支持。父亲说:“穷也不能穷文化,知识可以让人一辈子受益”。对于只读过三天冬书的父亲,没有豪言壮语,但孕育着不屈不挠、入情入理、推心置腹的“人生感悟”。至今年过八旬有余,思维清晰,好客如宾。如果没有父亲对我学业的大力支持,我可能没有今天的好日子。人生多有赞母的诗词,而对默默的父亲却少有言辞,显得略有不公,其实世上父亲的“爱”是最深沉、最敬仰的;母亲的“爱”是最仁慈的疼爱和关爱。
当自己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之后,经历着孩子对自己说教的态度,便想起儿时父亲教育自己的情形。那是两代人的思想“隔阂”,现在细细品味起来,感觉父亲对自己所谓的“唠叨”,犹如口嚼“咖啡糖” 。因此在我心里终于给父亲的“唠叨”“平反”了,而变成了一部耐人寻味的成长“教科书”。那是八十多年的人生精华,提炼再提炼而成的精髓,会让我受益匪浅。
父爱如山,虽然父亲一辈子身体单薄,但在我心里像一堵厚实的“墙”,父亲风风雨雨走过了八十二个年头,但他的身板未被压弯,给我的人生中增添了许多安全感。无论我这只小船划到那里,总离不开父亲避风的港湾。这是自懂事以来一直萦绕于心的感觉。然而,父爱之下,我多了几分敬仰,多了几分感恩。父亲教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去做事:“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不贪图便宜、不贪图享受;做人要厚道、做事有原则”。乡村清新的空气、甜润的泉水、厚重的乡土,给予父亲淳朴的“乡村文化”。
土生土长的孩子,似乎都是从小就自立自强的,面对父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童真的笑颜永远夹杂了一丝了然的信息。父亲的劳作是为了生计,也是为了我们不再过贫困的生活,他们坚信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他们毫无发展的、填饱肚皮的日子将永远记在历史薄中,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传承、所谓的希冀。父辈传递给我们的远不止生命和财产,还有让我们挺直脊梁的精神。无论身处何地,都得对得住自己,对得住为自己努力的人。
父亲的爱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形容的,就像一壶茶,品久了才能品出滋味,品出文化。不同的是,不像茶水越冲越淡,父爱像醇酒般历久弥香,却又不让人迷醉,只是涨起满腔的感动。我不想用早出晚归来形容父亲,虽然事实的确如此,播种,除草,收割永远不会从父亲的生活节奏中缺席。日晒,雨淋,风吹,雨打也永远不曾让父亲退缩。大家眼中父亲的形象是富商抑或财富五车,但我还是为之动容。
在此,我诚挚的向父亲说一声:“父亲,您辛苦了!您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在您期待的眼神里儿子永远是孩子,祈求和期盼是您对我无休止的疼爱和关心。
父亲,远方的儿子祝您多保重,您也是儿子的永远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