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张长庚,认识的人不多,说起鄢陵县乾明寺塔救人事件,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时移1975年8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夕阳西照,云兴霞蔚。高高耸立的乾明寺塔在斜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显得格外雄伟高大。街上行人来去匆匆,忙忙碌碌,各行其是,与平日里没什么区别。这看似再正常不过的一天,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一切,却让人始料不及,惊愕失色。
下午5点钟左右,一阵凄厉的歌声传来,忽高忽低,忽喜忽悲,在空中飘荡。人们好奇的四处查看,不见歌者其人。“在塔顶——,”忽然有人大喊一声。人们齐刷刷的仰头观看,果见一年轻女子站在塔顶边沿,手舞足蹈,似疯似癫,似哭似笑,身边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我的妈呀,这么高,人掉下来可就没命了,”围观人群发出一阵惊呼,形势十分危急。
塔上女子名叫李某军,原陶城公社胡庄大队人。她从小崇拜解放军,梦想有一天也能穿上军装成为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可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心情日渐抑郁。适遇家乡洪水泛滥而颠沛流离之城关公社投宿,精神倍受刺激,病情加重,意想不到竟做出如此惊骇之举。
接到报警电话,县公安局和县武装部迅速成立营救指挥部,县公安局原张局长、县武装部原宁科长现场坐阵指挥。宁科长在围观的群众中召集民兵组成救援队伍,随时待命登塔救人。由于塔体高耸,塔身结构复杂,顶上空间狭小,上去救人难度很大,为确保万无一失,营救方案一改再改,难以确定。关键时刻,只见一名壮实的小伙气喘吁吁的闯进指挥部:“我有办法。”
这个人就是张长庚。
张长庚,1947年9月9日出生,中共党员,鄢陵县辘轳湾村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身材高大,力可扛鼎。为人虔诚,侠肝义胆。坦率正直,乐善好施。笃志好学,聪慧过人。他爱好发明创造,擅长机械加工,人送外号“百事通”。
事发时他刚好路过此地,目睹了发生的一切。
“请坐,快说说你的想法。”张局长连忙拉住长庚的手让他坐下。
“我是辘轳湾村的村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塔的结构比较了解,刚才我围着塔基看了好几遍,已经有了初步救人计划,你们听听行不行,”他喘了一口气说,“首先,先在塔基四周拉上防护网,然后……。”
“好,就按你说的马上开始救人,”张局长拍板定案,“不过你们要特别小心,特别注意,既要把人救下来,又要确保自身安全不出现任何意外。” 张局长再三叮嘱。
说干就干,张长庚从救援队伍中挑选出四位彪形大汉作为帮手(那年代做好事不留姓名,只知道这四个人分别是西街、南街、党岗、岗底四个村的村民),又找来十条长绳,四把梯子,一只军用水壶,两个馒头备用。等一切就绪,已是晚上八点多钟。
长庚打头阵,四人依次登塔而上。乾明寺塔为六角十三级楼阁式砖塔,高约三十八米。下为青砖塔基,塔每层檐下均砌砖斗拱,瓦檐挑角,角挂铁铃。一至八层可以从塔内拾阶而上,九至十三层只能从塔外攀爬至塔顶,危险性极大。按照预定救人方案,他们来到第八层拱门口,留下一名救援者。为确保安全,先用绳索把救援者腰部捆结实,留一尺空间打结,然后把绳索绕塔一周系牢。这样,救援者被牢牢捆在塔上,又有一尺的救人活动空间。接着用绳索把梯子从地面拉上,放在八到九层之间,再用绳索把梯子栓牢,然后第二位救援者顺梯而上到第九层。依次重复操作,直至顶层,每层一人一梯。特别是最上面两层,结构复杂,间距小没什么可以依附,是最危险的地方,出不得半点的差错。关键时刻,张长庚置生死于不顾,凭借自己的胆识和聪慧,他徒手攀爬到塔顶,展开了一场生死大营救。
“妹子,饿了吧?我这有馍,给,吃吧。”长庚试图转移女子注意力,先递出一馒头,被女子打掉。“你唱歌真好听,渴了吧,来,喝点水,”长庚亲切关怀她,开导她,耐心做心理疏导,“我也有一个妹妹,和你长的一样漂亮……。”
拉家常,谈人生,解心结,不厌其烦,犹如一场马拉松,永不言弃。时间过的真快,又显得那么慢长,不知不觉夜已经很深了。也许是被长庚那暖心话语所感动,也许是真的累了、渴了、饿了,女子接过军用水壶畅饮了一通,又接过第二个馒头啃了起来。借此机会,长庚把绳子系在女子腰间,一手拽着绳子,一手引导女子一步一步顺梯子下到第十一层,十一层救援人员再拽着绳子把女子顺梯子下到第十层,层层接应,至第八层进入塔内,女子始得脱险。待救援人员把女子护送到塔下,已是半夜12点。
围观群众簇拥而上,欢呼雀跃,激动不已:“英雄,真了不起!”
可谁也没注意到,张长庚及四位救人者安全返回地面后,趁着浓浓的夜色,各自静悄悄的离开了现场。
来不及留下他们的名字,一切都太突然、太梦幻,好像经历了一场人生之轮回。所有人一直沉浸在解救成功的喜悦之中。
无庸赘述,即便当时有人问起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回答一定是:“我叫雷锋”。
转眼四十九年过去了,当年的帅小伙已是耄耋老人。2024年1月13日下午,我们再去拜访这位无名英雄时,他还是那样的乐观睿智,只是皱纹间多了些沧桑。问起尘封四十九年的这段记忆,他只是淡淡的说:“不算什么,当时救人要紧。那个时候我也是赌一把,自己平时就好钻研捣鼓这些东西,碰巧刚好能用上。再说,那个时候做好事都不留名,不留名的。”他摆了摆手,显得微不足道。
看得出他是发自内心的。
后面的采访,我们了解到他背后更多的故事:
他爱好无线电,七十年代收音机稀缺,他就自己动手组装收音机,平价甚至免费送给乡亲们。
他精通机械加工,自己在家乡兴办个体机械加工厂,免费为乡亲们修理农业机械。
他刻苦钻研,敢想敢干,利用温室大棚培育出瓶装冬虫夏草,取得骄人成绩,名声响彻省内外,带动了一批创业者发家致富。
他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帮助民营塑料制品厂设计出一条自动生产流水线,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企业效益显著增加。
……
大善无言,至爱无声。时间的海洋淹没了很多记忆,却抹不去历史的痕迹。
我们一直在寻找英雄,想不到英雄离你我那么近。
有一种快乐,是付出,是奉献,是他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快乐,是灵魂的快乐,那是一种信仰。
张长庚,平凡的人生,有着不平凡的温暖和感动。
(备注:本文根据张长庚本人口述,参考文献记载,由刘连根、万敏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