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鞭炮
很小的时候,在老家,就看着家里的大人们放鞭炮。那时候我坐在座上,看着亮黄色的火花从火红的箱子突然冒出来,飞到天上去,在“嘭”的一声,散开来,成为点点星火,抬头仰望,构成了不同的形状。
要问为何我的记忆这么深刻,还要从买烟花的时候说起。我们一大清早就要去赶集,会买一大堆东西,其中就包括鞭炮了。我就常常跟着我的不知道是什么亲戚的叔叔阿姨们买鞭炮。每次,他们都把那盒最大的烟花买下来。小时候的我什么也不懂,每次都要抱最大的那一盒,很重。烟花载着欢乐,我们走走停停,喜气洋洋地回家了。
然后,随着一整天的期待,日暮渐渐降临,天渐渐黑了。
吃完晚饭,我们就可以去放鞭炮了。每次都是先放那种长长的鞭炮,一半在门外,一半在门里面,寓意着要把门外的福气“炸”到屋子里来,红红火火。然后就要到屋外头的广场上,放大的鞭炮。我又把鞭炮抱到门口的广场上。然后就搬个小凳子,坐到十米开外的大树下,躲得远远的,生怕出什么意外。
然后就是叔叔来点火,因为叔叔跑的最快了,胆子也很大。虽然人很多,很热闹,但是我还是隐隐有些害怕,烟花爆炸时“嘭”的声音有些吓人。
我对鞭炮的记忆就定格在了这欢乐又刺激的场景。
美丽、热闹的乡村景象带领我们走近了鞭炮。
现在,南京主城区已经不让放鞭炮了。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除夕夜,我们在郊区又听到了鞭炮声声。听着鞭炮的声音,又引起我对儿时的回忆。在“年味越来越淡”的大环境下我们在这里找到了春节原先的味道。
我们也加入了放鞭炮的人群中,这代表着我们对新年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个银星点点的夜晚,我们爱上了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