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成语故事 打造幸福家园
岁月是流逝的,感受是不同的,时代也是有所变化的,这些都是意料之中,铭记于心的。面对历史,唯有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正确对待,在此基础上尊重历史,把握当下,才能有所释怀。在许多文学爱好者乃至中学生、大学生中,有一句成语一定是他们所熟悉的,乃至于耳熟能详的,这就是“泾渭分明”,意思是对某件事或某个过程,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一是一,二是二,不含糊。而历史上,“泾渭分明”则是有说法或来历的,在西部某古城那里,有两条历史悠久的河流,他们在城外交汇,是泾河流入渭河,而其中一条河水是清澈的,另一条河水则是相对混沌的,因此,在两河的交界处,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色彩,大家一目了然,故有了成语“泾渭分明”。现在“泾渭分明”是指泾河水清,渭河水浊,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泾河清渭河浊,泾渭分明,但历史上一直是如此吗?李白、杜甫说不。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干流从西往东,流经甘肃和陕西二省,在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是黄河最长的支流。渭河南边是秦岭北麓,北边是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渭河平原)。
关中,西起宝鸡,东至三门峡,南接秦岭,北临黄土高原,东西长达三百公里。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北洛河三河形成的冲积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三河及其支流纵横分布,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渭河中下游关中平原的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当时这里是古老的母系社会,家庭以女性为核心,居住在半地穴的房屋中。半坡人狩猎、捕鱼、开垦农田、种植蔬菜、饲养家畜、烧纸陶器,共同劳动,共同分享成果。
虽然泾渭分明的成语流传至今,影响广泛,特点鲜明,耐人寻味,但成语毕竟是成语,现实却有所不同,这里并不是否定成语的意思,而是讲泾渭分明有了更多的、更加特定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无论是泾河流域,还是渭河流域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虽然两河的河水仍然是分明的,但周边的环境有所不同,水源所发挥的任用明显,对流域环境的影响突出,河水清澈度有所提高,流量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保证了水利、灌溉、调节气候的任用,从航拍图中可以看出,包括两河在内的长安“八水”,均发生了不现程度的喜人变化,已经从过去比较荒凉到如今的花草茂盛,草木葱笼,生态宜居的自然景象跃纸上,相通相连的两河,两岸生态良好,环境整洁,道路通畅,自然条件好,地势相对平坦,植被保持完好,流淌不息的河水给古城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带来了勃勃生机,尤其是宽阔的渭河,穿城而过,与泾河交汇处,显得更有气势,但两种不同的色彩一直存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同色泽的河水相交而不相融,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尚不得而知。唐朝时,李白说:“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渭河的水清澈明净,奔流不息。此时渭河仍然是清的,泾河应该是浊的。随着成语的流行和传播,泾河、渭河的名气随之有所扩大。带给人们联想、思索和启迪的同时,也对河流文化。地域文化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河水不相融可以理解,但对于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等,则不能像河水一样,必须采取不同的措施,保持整合贯通的态势,将历史文化与现实文明有机糅合,巧打组合拳、生态牌和故事牌,发挥特色化,彰显传统与文化之味,体现不同寻常的民风民俗和地方人文特色,同时围绕这一成语故事做好、做足文章,加大力度,在现在基础中提升水系基础,突出文化优势,利用水资源的特点,结合成语故事,扬历史文化之长,展现代文明之实,提成语精神之内涵,将文化与水资源,成语(故事)与旅游,人文、民俗与生态有机结合,提升层次,彰显品位,借力助力,从而走出一条适合地域特点和人文、生态、内涵、品位的整合发展之路,用历史故事和现代理念结合的方法,突出宣传泾河、渭河的历史渊源、社会价值、文化传承和故事内容,通过包装、升级,不仅是成语故事富有特点,而且巧借这个故事打好一手旅游、文化牌,用于打造包括打造泾河、渭河在内的“长安八水”的特色景观带,营造宜人、优美和生态自然的优良环境,使水系在生态、历史、文化及故事的基础上更加生动感人,主题突出,更富意味,就像一幅次第展开的山水画,引人入胜的同时,还有许多遐想,使自然生态、文化内涵、优美环境造福于人民,贡献于经济发展,面向着未来。如此这般,将会有超出预期的效果。
想当年,历史生动地呈现在脑海中,杜甫说:“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很清楚记载了,当时泾河浊渭河清。从汉朝到唐朝,泾河上游这个方向,一直是牧马地甚至是战争爆发地,宋朝时期,泾河上游还是宋与西夏的前沿阵地,滥垦滥伐,泾河的水清不了。
人类出于发展的需要,各个时期在渭河和泾河上游进行开发,开发程度的轻重会导致渭河和泾河泥沙量多寡。近年来随着黄土高原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项目有序开展,泾河与渭河上游自然环境都有所好转,特别是泾河上游变得山清水秀,所以我们今天航拍才会出现泾河水清,渭河水浊的局面,最理想的状态,是“泾渭不分”,泾河与渭河的水都清澈起来。
创作日期:2022年07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