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中感悟学习和知识的魅力……
对于每一个热爱读书,喜爱书籍的人士而言,拥有一个书房应该是理想,也是执着的追求,若由于条件,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也不必为此而产生埋怨乃至遗憾,毕竟书籍是重要的,书房是次要的,而我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缺乏书房,但读书的兴趣一点不减,而且一直坚持与书为伴,从书中感受知识的乐趣,从阅读中感悟人生哲理。因此,此时此刻,书房已不再首要的目标,而是有弹性的,这一点相信许多读者与我有相同感受。
既然缺乏书房,也就不会有什么“××斋”、“××室”了,无论斋,还是室,其实都是一些文人雅士的个人喜好,对于普遍的读书人而言,有无名号其实不是太重要的,拥有自己喜欢的书籍,不断品味其中的内涵,加深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从中善于发现看点和亮点,如此这般,读书的作用就有所不同了,感受也就不一样了。在安静的氛围中,手捧一本或杂志,或散文,或诗歌,一页页看下去,不知不觉中已经夜深人静了。此时合上书本,不再考虑任何问题,也不再回忆书中的内容,而是静下心来,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我虽没有书房,但有书柜,书柜虽不大,但颇实用,里面放满了许多类型、特点、类别和题材的图书、杂志,出版时间不同,内容内涵有别,表现形式多样,感受有深有浅,这其中既有地理方面的,也有人生方面的,既有纪念专集,也有多册成套的文学类作品,其中有些书籍由于时间、欣赏特点和个人兴趣等方面的原因,至今未细看乃至拆封,但我却一直珍藏着,也许那一天我兴趣来了,随时就会拆开或大致,或仔细观看一番。当然,对于书柜里放不下的书籍,我就将其放在床下或床头靠背后的空档里,由于书籍多了,我的观看时间相应延长,选择余地有所加大,但有不论怎样,其中有一点始终不变,这些都是本人喜欢也乐意欣赏的作品,符合我的特点和风格乃至欣赏习惯,如《雨花》、《感悟人生》、《江苏作家》等,类别不同,内容有别,内涵也就不一样,表现形式和欣赏度也有区别。对此我有所认识,更加理解。因此,对于自己喜欢或欣赏的作品,该深读的深读,该回味的回味,该重读的就重读。总之,对于任何作品,不能采取蜻蜓点水或走马观花的学习方式,而是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发现主线,掌握特点,然后融入其中,耐心品读,同时舍合自我或实际,将理论不断转化实践,将书中的哲理作用于人生、学习、生活等多方面,不空洞说教,不生搬硬套,而是学以致用,善于把书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学习有所结合,找到最佳结合点,并从中不断思索,有所感悟。如前几年,我曾经看到某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不要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颇有特点,也有意思。主要讲述了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不需要结识太多的人,手机里一长串的联系人,真正经常联系的有多少,人要善于在清静中坚守,在菽莫中坚持,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聚会或人物就不要联系或参加了。还有一些事例,如某某名人在创作时,就是他与夫人在场,也不说话,直到结束。还有人在书房外贴上对联,请那些喜欢聊天之人不要打扰。如此,既反应了个人的性格,也说明了他们善于静下心来,不为外界所动,潜心于创作、书法或研读之中,真正做到了心无旁骛,这样的境界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上述可能有些扯远了,下面还是回到书房中来,书房是文化的象征,是知识的聚集地,虽有实际需要,但不需要太多的装饰,更不需要无用的书籍充门面,而是应当名符其实,把那些最实用、最喜欢,最受启发、最有特点的书籍收藏起来,存入其中,在分析研读的基础上,静下心来,仔细回味其中的故事或哲理,力争有所发现与众不同的地方,再利用一些时间,把前后的知识点相互连贯,形成知识链,这样的观看或品读就会更有意义,更有特点,更能打动人心。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此话有一些夸张的成份,但也不无道理。而黄金屋和颜如玉从何而来,那就是从书房、书籍中或阅看中得来,善于利用书房或书柜,挑选适合自己,符合欣赏特点,也有个性风格的作品反复观看,如此,书房、书柜的作用就有所凸显了。
创作日期:2020年9月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