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作品
感受节气习俗 享受传统文化……
每每提及富有特点的民间节气,不仅是中、老人基本知道,就是现在的年轻人虽关心不多,但也能够或多或少地了解或掌握一些,因为传统的节气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广泛,由来已久,别具一格,深入人心,有着不同寻常和独特的魅力和背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传统节气习俗乃已悄然发生了较大变化,文化特征更明显,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同时地域特色比较浓厚,因此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不同一般的节气传统习俗和历史文化,内容多多,含义深刻,引人入胜,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特点,是读者喜欢的内容之一。
目前,国内很多地区已按近深秋,因此,今年的节气也已过去了大半,而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一个特殊的节令,也是除了立冬、冬至等节气之外,最受关注的一个,不同一般,耐人寻味,引人注目,这就是具有传统文化特点,也有气候有所变化的“寒露”。为什么普通的“寒露”节令,与其他节气相比,并无特别之处或是有别于其他,只是普通的一个,为何受到如此关注和重视,而这个节令有何种特别之处,文化特征和表现形式又在哪里,能给他人带来哪些启发,只有一探究竟,才能有所了解。下面笔者就其内容及表现形式简要描述,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节气文化,并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其实,“寒露”这个节气虽然也是节气一部分,并不特殊和神秘,也不复杂,意义和感觉差不多,只是因为是气象意义上的“分界线”,所以不同一般,也有特点,因而受到了大众的关注,这是可以理解的。每每提及“寒露”,尤其是在气候方面,人们往往习惯于用“严寒”、“寒冷”、“寒气”等形容。因此,“寒露”顾名思义就是由此开始进入了不同以前的状况,可能就此比较寒冷,气温也将会迅速降低,有些地方甚至会出现冬天的景象。一个“寒”字已把节令特点有所彰显,令人感觉不同一般。因此,这个节令是比较特别的,也是令人关注的,尤其是在养生方面,大家关注衣着保暖,注意适当保温,而且还要提前适应温差变大的天气趁势,适时进补,增添衣物,若稍不注意,可能就会致身体不适。故此“寒露”之后,露水增多,气温降低,此时我国北方地区已到深秋,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地区则秋意渐浓,温差进一步加大。不仅如此,寒露时节还有许多习俗,尽管各地内容和表现形式均不同,但比较特别,颇有内涵和特色,亦具有传统意义,十分有趣。据查阅网上相关资料,江南地区除了赏菊花、吃螃蟹、钓鱼等习俗外,甚至还有“秋钓边”的说法,此时太阳已到达黄经纬度,斜射时间长,故河边的水温比中间高,鱼儿也喜欢往边上游,感受温暖,于是钓鱼人便喜欢“秋边钓”,不仅适合气候特点,而且容易成功。而北方习俗也比较明显,比如关中人,他们登高的愿望更加强烈,华山、秦岭、翠华山、终南山等地方,都可能成为其登高好去处,重九登高节,更是吸引众多游客的时候。而长江中下游尤其是江南一带,寒露之际,也有一些传统习惯,颇有意思,值得记载。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藉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寒露蜜桃属北方晚熟品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而饮食习俗方面,更是比较讲究了,“寒露”时节应多食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韧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狗肝、大枣、山药等食品,以增强体质;少食辛辣食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辛辣过份易伤人阴精。有条件的可以煮一点百枣莲子银杏粥经常喝一喝,若是吃些山药和马蹄也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寒露”还有一定的文化特点,一些具有节气特点的传统文化流传已久,受到民间人士的认可和好评,也是他们感受节气的方法之一。寒露时节,见得最多的便是枫叶,因此有关枫叶的诗句成为热点。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琵琶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阑,轳辘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徘徊,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由此可见,“寒露”虽不特殊,但颇有特点,也受重视,加之具有鲜明特点和不一般的内涵,受到人们关注也在意料之中了。若是深入其中,充分感受节气文化,会有更多收获,也有更多乐趣。总之,节气习俗和文化值得重视和研究,若有所了解,充分感受,有所体验,方能使其魅力进一步增强。
定稿日期:2020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