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话“微信”……
10月3日,是国庆、中秋长假的第3天,面对窗外淅淅沥沥的秋雨和阴沉的天空,我不免陷入到了一种情结低落而无聊的境地,在此情况下,我查看了手机上的“微信”,从而引起了一段对昔日经历的感受和思索,在感叹、感慨之余,我想用文字的形式反映或叙述个人在使用微信过程中的感受,借此与大家一直分享这方面或愉快、或惊叹、或难忘的瞬间,从而表达个人对微信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自从“微信”流行后,现在社会上绝大部分人都在使用,一部分人甚至到了无“微信”难以适应的地步了。这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理智的、不科学的。其实微是用的第二声,即wel,而不是第三声或第四声,像“威”的读音。对于这点,希望有此习惯的人引起注意,力争改正过来。说句实话,我之前一直是不用微信的,可能有人对此难以理解,我想有这些想法或看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我等交际范围不广,性格比较温和,平时喜静的人士而言,没有微信看似不太合拍,或者缺少了什么,其实不然,似乎这样的生活环境也没有多大的负面影响,反而多了几分宁静、安静的氛围和感觉,借此做自己喜欢或熟悉的事,这样既有效利用了时间,提高自我,也符合个人习惯,行事风格。只是由于今年上半年因为工作上的需要,我不得不下载并使用了微信,也经历了从不了解、不熟悉到基本了解,逐渐掌握的过程,其中的滋味和感受不同寻常,过程比较复杂,经历也是多多,往事耐人寻味,有些事并非想象的简单,也不是一帆风顺,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并感受,他人未必能够理解,记得我刚开通微信时,曾经有个人发出了“王老师终于用微信了”的感叹。我想大可不必,开通微信主要目的是用于工作方面,一码归一码,根本不需要用“终于”,不是因为工作,我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不开通或使用微信。
话说回来,使用几个月后,我对微信的认识虽有所提高,态度有所转变,操作有所熟练,但感觉仍然一般,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也没有感到特别的重要,尤其在平时在观看或欣赏朋友圈里的一些文字或图片信息时,不免有些许感慨、感叹,事后回味,个人认为,有的内容或图片过于普通,欣赏价值一般,缺乏现实意义,也没有深层次的含义,纯粹属于看过算过的那种情况。不仅如此,从今年七月以来,由于每周五要求所在单位党员报送“××××”平台的个人学习积分,于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每到周末,我的手机上嘀嘀之声不断响起,从早到晚乃至夜里,这对个人正常的工作、学习会带来一些影响,特别在构思或考虑问题时,这样的响声影响似乎更大一些,令人不快。有一次,我在办公室打电话给某某人,想了解他未报送个人学习积分的情况,但因故未能联系上其人,正好此时某人进门,随即脱口而出:现在都用“微信”了,这些事不用打电话了。此话一出,令人无奈的同时,也颇为费解,虽然他讲的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可否认,“微信”并不是万能的,许多时候根本或难以替代传统的通讯方式,即使现在“微信”较为普遍了,包括我家在内的许多人家,尤其有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及其家庭,他们日常仍然需要电话联系,这既符合他们的习惯,也是事实存在,同时是社会现象,所以我家至今仍保留了固定电话,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因此,对于微信,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不是所有事情非“微”不可,更不是缺“微”不行,有了固然方便,但不能唯“微”是举,如此就有得不偿失或有违开通“微信”的初衷。想当初,在我不熟悉也未使用“微信”之时,一些已经使用并熟悉“微信”的人,他们常说“微信”怎样怎样,乃至在我面前讲解、示范,我当时想他们一定十分熟悉其功能,可是令人费解的是,自从集团公司建立“微信”学习群之后,每周的截屏报送积分却一直未见,他们或口头,或发数字,是他们不习惯截屏,还是不喜欢使用,抑或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不仅如此,有时候“微信”上收到一些文件或相关表格,需要通过电脑填报数据,这方面的操作其实不是特别的方便和简便,不如电脑接收来得方便,尤其是这方面的内容和知识,我还需加以学习、锻炼和提高。如若通过电子邮箱或其他方法,也许不会那么复杂。
此外,国庆前夕的一天下午,正在上班的我,突然听到一年轻同事问我怎么办,我大惑不解,后经了解,原来是一位老同事在转账时一时失误,将一笔数额较小的款项转给了另一人,于是她就问我怎样么办?我当即回答,要求此人将款项转回去。说这些并不是说“微信”不好,或不需要,而是要正确认识,合理利用,科学对待,不唯“微”是举,做“微信”的主人,而不是被其控制、利用,世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利也有弊,只有去弊兴利,正确看待新生事物,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做一名时尚的“微信”达人。
创作日期:2020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