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老师的教诲……
三年前春天一偶然的时刻,网上一则“我的老师”征文消息顿时吸引了我,由此引发了往昔许多的联想,同时勾起了本人记忆深处的故事或经历。仔细回想过去的一幕幕,令人感叹峥嵘岁月,世事沧桑,尤其是与老师相处的日子里,不仅有知识和收获,还有教导和肯定,每每想起这些,就会浮想联翩,记忆的闸门一下子就此打开了,感受是深的,心情是复杂的,感受良多。对此,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往事虽已过去,仿佛就在昨天,时空隔不断师生情谊,也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有所铭记,亦难以忘怀。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当时物质条件一般,刚刚结束“文革”,各行各业正拨乱反正,逐步走上正轨的时刻,我如愿进入了江都某中学高中部,开始了紧张的高中阶段学习,虽然当时高中阶段仅两年时间,但由于当时我很年轻,对学习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是很高,有些知识学得不深、不透,现在回想起来不免感到些许遗憾。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的良好学习氛围,其他同学的学习态度,在这样的氛围中,我逐渐受到某种感染,因而对学习还是刻苦的,也是认真的,只是对语文科目不是太感兴趣,亦不反感,因为我一直对作文比较感兴趣,爱屋及乌,所以对语文的兴趣还是有提高的。基于这个因素,考虑到两年后的“高考”,我为此作了一番努力,由此也对语文课及任课老师就比较关注了,当然印象也深刻了,尤其在与老师的许多次接触中,他的教学态度、为人态度和教学方法,工作作风等,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语文老师姓马,大家都习惯叫他马老师,他身材高大,平易近人,知识渊博,教学功底深,尤其是经验丰富,是一位值得尊重的好老师。
由于当时我和同学们上的是理科班,语文课并非重点,但即便如此,语文考试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学好语文是必须面对的,也是应当关注的。在此情况下,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对语文课的热情逐渐上涨了,大家在紧张的学习期间,不因理科班的原因而忽视语文课,反而许多人均比较喜欢,成绩也是迅速提高的,每逢马老师上课,教室里特别安静,大家总是认真听讲,思想集中,若有所思。曾记得过去曾有人说过:“语文无处不在”。当时并无感慨,过后往往若有所思,此话确实有道理,生活中语文总是在您意想不到的地方悄然出现,更在需要的时候派上用场,尤其是作文更是启迪思维,锻炼文学意识,提高自我,反映基础的重点和关键所在。鉴于此,马老师把有限的精力总是先用在教学之中,想同学们之所想,急同学们之所急,尤其是在一些难点、热点问题方面,他充分发挥特长,善于化解同学们的学习矛盾,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给大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这样在两年的学习时光里,任课老师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因势利导,化压力为动力,详细制订教学计划,循序渐进,为学生们轻松学习提供便利,为此,老师一边妥善安排教学内容,落实进度;一边总是认真备课,遇到一些难点、重点问题,他总是反复讲解,耐心解答,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时,他发挥特长,全力以赴,用细心、耐心和恒心为同学们释疑解惑,使他们有所感受,学懂弄通,从而对古文产生兴趣,这样的态度令人敬佩。比如较有影响的《岳阳楼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文言文,他既讲解其意,也通读全文;既对加点字进行解释,也对故事的背景予以说明,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仅如此,马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同样别具一格,他在布置学生完成作文后,不仅认真批改,而且还会根据情况,在恰当时候,选择其中的佳作在课堂上诵读一段并予以点评,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细致描写,这样的作品既有良好的现场感,也有示范和引导作用,从而使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水平逐渐提高。如曾经有一次,在清明节之际,师生们赴地方烈士陵园祭扫。对此,马老师抓住契机,结合活动,要求同学们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在经过认真批改后,他特此选择了部分优秀作文的片段,予以朗读、讲解并点评。这种灵活机动,结合实际,有所启发的教学方法,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感受加深,容易与现实场景有机联系起来,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确实令人有所感受,亦令人加深认识,提高兴趣,学生们为有这样的好老师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二十世纪末的某年春节假期,在××中学高二(1)同学毕业20周年的新年聚会上,马老师再次与大家见面了,他虽年逾古稀,但精神蒦铄,在发言时他自潮:老朽唯恐说不好,特写在纸上。由此可见,马老师认真踏实的精神与作风确实与众不同,令人感慨。诚挚祝福您,尊敬的马老师。
定稿日期:2018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