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随笔 >> 文章正文
  • 孟子故里拜圣人

    类别:随笔 作者:远山的呼唤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8/3/24 15:17:23 网友阅读:1436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孟子故里拜圣人

    作为孔孟之乡的一介布衣,四十几岁才亲临圣人之地,拜谒圣人殿堂,实属不该。

                         -----------------题记

     

    距离孟子的故乡--邹城,虽然只有70多公里,但我四十多年来却第一次亲临。天气阴沉沉的,还下着小雨,让这片圣地显得更加庄重、深沉,亦如圣人还在云间俯视着这片圣地;又如母教第一的孟母,还谆谆教诲着着每一个身边的孩子。

    圣人已去,而文化长存,道德长存,仁爱长存。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继承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并发扬光大,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应该说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让儒家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滋润着华夏大地,影响着整个的世界。

    走进圣人殿堂之前,还是先温习一下圣人给我们留下的瑰丽的文化,那深入骨髓的思想文明。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些语言我们现在是不是还经常引用?而这是2300多年前孟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而更重要的是在那个群雄纷争、混战不休的时代,更是大胆的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民事不可缓也”的思想,这对中国封建社会、曾经的王道制度和现代社会的文明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孟庙又称亚圣庙,为历代祭祀孟子之所。孟庙是一处长方形、具有五进院落的古建筑群,以主体建筑亚圣庙为中心,南北为一中轴,左右作对称式排列。整个院落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建筑雄伟,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古建筑的特点,是国内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

    走近孟庙,“棂星门”是必不可少的,意味着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圣如天之意,在封建社会,棂星门只有每年农历二、八月举行祭祀孟子大典之日,或者皇帝和钦差大臣前来拜谒孟庙之时才打开,平时闭门不启,以示庄重严肃。门内,东西两边各建有一座互相对称的歇山转角、斗拱承托的木坊,东名“继往圣”,西名“开来学”,是说孟子传承并发扬光大了儒家文化,让儒家文化逐步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院落的砖铺甬道两侧尽是古老的苍松翠柏,翳天蔽日,虽历经沧桑,依然枝干挺拔。

    最令人瞩目是孟庙内的“泰山气象门”,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启门洞的高大门楼,“泰山气象”取义于程子之说:“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岩岩泰山之气象也”,是对孟子的高度评价,而“承圣门”的“承圣”二字,取孟子上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统绪之含义,更是确定了孟子在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中的不朽地位。

    文明与文化离不开文字,而碑刻是记录文明、传承文化的必要载体。孟庙内现存历代碑刻三百余块,著名的有“秦峄山刻石”、“西汉莱之侯刻丝”、“唐欧阳询《苏玉华墓志铭》”、康熙御碑、乾隆皇帝的《述圣子思子赞》、《述圣子思石刻像》等石碑,还有“孟母断机处”、“孟母三迁祠”“孟母断机堂”等具有历史文化警示教育价值的碑刻。

    孟庙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肃穆和宁静,院落内完全不同于孔庙孔府和孔林人流涌动,更是让我能慢慢体味着千年前圣人的呼吸,孟母的严慈。走在古老的苍松翠柏下,观赏这些姿态奇异气势雄伟的古老松桧,置身于这个肃穆森森的环境中,欣赏着这些古树凌霜不凋的秀色,坚贞独立的气概,很容易联想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千古名言,让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真正的富贵人家,不是财富,而是文化;不是地位,而是位置。

    古树万古长青,文明源远流长。树,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追思圣人的寄托。被誉为孟庙“古树四奇”的古柏抱槐、藤系银杏、桧寓枸杞、洞槐望月,更是让人无不感叹天地的神奇。

    所谓“古柏抱槐”,是在一棵至今已有700余年,3人才能搂抱过来的古老的侧柏树干之中,从根部起,在树干中心突生出一株巨槐(国槐),两树身干合为一体,上面虽枝叶交错,但柏槐拥抱,青葱茂密,是国内罕有的双树寄生的奇特景观。“藤系银杏”是一颗至今已有700余年的银杏树下,有1株枝干粗壮、直径约40厘米的百年古紫藤萝,旋转曲折地缠绕着银杏树干,一直伸展到树顶,宛如虬龙百折,逶迤起伏,腾空而起。每年春天,藤花盛开,如紫玉串串,别有情趣。初冬时节,则银杏累累,扇形树叶呈米黄色,装扮得庭院古朴幽雅。“桧寓枸杞”是一颗近900年的历史的古桧,不仅树顶干枝造型为“鹿回头”,而且在树干之上的鸟洞中寄生出数株枸杞,枝繁叶茂。夏秋之际,碧绿的枸杞叶簇拥着红红的果实,迎风摇曳,妙趣横生,煞是喜人。最让当地人骄傲的是“洞槐望月”,在孟庙寝殿西侧焚帛池院的西垣墙上,斜倚着一株古槐,植于唐代,原树干直径在6米以上,现树干枯朽,在古槐树皮上又生长出新的树干,高大茂盛。中空的树干形成直径约1米的圆洞,入夜,明月从洞中透出,被称之为“洞槐望月”,颇富古雅奇趣,是孟子后人品酒赏月的最佳之地,真是“接天地之风雅,赏万古之风流”。据当地人讲,当年国民党的一颗炸弹落到树上,都没敢炸响,更是增加了这颗古树的神秘。

    在孟府,保存着封建帝王所赐的朝服、龙袍、圣旨、诰封、印书木板、古书字画等大量文物,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孟林,更是仅次于孔林的一处人造森林,古柏参天,蔚然深秀,御桥、神道、享殿近山环水,每年盛大的孟林古会更是吸引着海内外的文化学子,浸润着中华文化的血脉。

    在国家积极倡导国学文化、现代教育的今天,在圣人之地拜谒、凭吊、深思,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些到处去写“到此一游”的游客,希望到了孟府、孟庙,面对森然、肃穆的圣人之地,能静下来感受一下到国学的博大精深,感受下母爱文化,孝道文化,做一个天地间有浩然之气的君子。

    “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田”,圣人之地之于教育,之于母爱,之于孝道,之于文明,之于历史,都在默默滋养着每一寸脚下的土地。

    现代教育中,家庭教育是人生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句名言说“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说明家庭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人格的建立,以及生活最终发展的方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体上,一个人的基本人格,是在六岁以前基本形成的,从此根深蒂固。而六岁以后,虽然随着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可能,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但之前健全的人格和思维,始终会影响着孩子正确的三观、坚强的意志和幸福的一生,修身以养性,兼爱而立身。

    孟母开创了家庭教育的先河。“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孟氏三迁宅已荒,至今犹说断机堂,母贤子圣谁能似,故里千秋尚有光”。孟母三迁,断机教子,言传身教,让三岁丧父的孟子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圣人。虽然说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孟子那样的慧根,但一个良好的家教,至少可以让孩子的成长注入文明的灵光,在一生的成长坚定自己的信念,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区分,自己始终优于自己就足够了。

    现代教育不可或却的一项是学校老师的教育。老师被誉为“文明的阶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现在一些教育却充满的铜臭味,让文明不在文明,孟子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以培养出一个人才而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是仅次于孔子的至圣先师,让那些以利用孩子和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和依赖,而以挣钱为目的扭曲教育者情何以堪?其实,桃李满天下,才是一个老师毕生追求的目标,我们很多的优秀教育者,通过他们的付出与卓越的贡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让我们的祖国以巨人的姿态屹立世界,开创一个又一个新时代。

    文明于祖国,文明于自己,文明于未来。

    在孟府西路有一个感恩堂,是以“感恩父母、拥抱未来”为主题的大型展览;学生们看展览、听讲解、在小舞台发表感恩宣言,据悉许多父母和孩子在此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当年孟子对目亲深深挚爱,孟母去世后,孟子不能以身殉母,就自刻了一尊石像为母亲殉葬,并在乡守墓一年。孟子自刻为母殉葬石像现摆放于孟母的神位之旁,让孟子永远陪伴着孟母。一尊石像是母爱是延续,更是中国孝文化的印证,是孟子对母爱的滴滴血泪之情.

    此外,孟府还有一个习儒馆,更是当地政府针对中小学生学习国学,创建的一处教学基地,它仿效古代私塾学堂的样式布置了讲儒堂,聘请专家学者开坛讲学,通过诵读经典,提高他们学儒习礼、做少年君子的情怀。山东大学庞朴教授、四川大学钟肇鹏教授、台湾大学傅佩荣先生、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先生等都在那里开坛讲学,相信,还会有更多学者在努力推动着国学文化,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孟子论“仁”,则兼具教化,没有孟子,儒家文化或许会消失于刀光剑影之中,消失在霸权的世界纷争之中。

    “草木荣枯自春秋,牌坊殿堂敬圣人”徘徊于圣人之地,感受着孟子的“性本善”、“民本与仁政”“修身以养本性”的圣人之语,寻找着属于自己内心的那一片宁静的圣地,我虔诚的以为:孟母、孟子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是属于历史的,也是属于未来的。

    历史离不开文明,这文明,必化作满天星,照耀历史长河!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