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随笔 >> 文章正文
  • 拷问

    类别:随笔 作者:心心想长大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3/12/2 16:48:14 网友阅读:1364次 网友推荐:14次  字号: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哲学家的研究方向是人由万能的神向人本身的转变,而现代社会所赋予它的命题是特指在“物统治人”的现状下,人是否还能找到真实的自我,即被压抑着的人性,以及被泯灭的本真能否释放。

    无疑,是时代的更迭与变迁给予了它焕然一新的认识。任何时代都会被打上深深的人的烙印,因此,说是时代的转变倒不如说是人通过思想和实践指引着这个外部世界的发展抑或衰颓。那么,人到底是怎样在操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呢?我只觉是人对外物的感知和反射。人的生存必不可少的就是接触周围的环境,而与你息息相关的,或者仅仅一线之连的人和物也会对你的认知产生或多或少的冲击。而这冲击首先带来的效应便是,你的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而去指导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许思想上会得到立竿见影的转变,行为上却保持着迟钝的静止。因为思想是内化的,而行为是真实的外在形式,思想一旦外化,它不仅需要个人的勇气,还得直面他物的评判和反馈。

    佛反复说,天天说要普度众生的人,定然不是菩萨。这明显是对“知行不合一”的一类人的讽刺,当你下定决心去做一件绝妙的事时,你的意识在反复加强对于做成后,也即达到效果后的印象,因此你会不自觉的忽略做的过程,并且潜意识里会自以为已经完成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于是,自信心急剧膨胀的结果要么就是南辕北辙,要么就是一蹶不振。当然,绝不否认有另一部分人,他们更多的专注于投身行的真谛以取代思的狭隘,这类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对待主客体的认知上。因为以平常心看待外界的评定,所以有更少的疑虑去思索实践的代价。从另一层面来理解,他们的主观感受并不特别突兀,不拘泥于个人的情感巢穴中,才有更多的精力在外界操控自我的才智。

    可是,始终保持知行合一的人毕竟只是少数,由此,成就斐然的也只能是一小部分人。

    记得曾经跟一些朋友讨论过“性本恶”和“性本善”的问题,我们的观点自然不及圣贤的思想深刻,但在这种业余的言谈中倒也能获得某些启示性的感悟。后来甚至牵涉进西方基督教的教义,即人的原罪的问题。曾经的我虔诚的信仰这句教义,总觉得它会给予教徒某种力量,以一颗谦卑的心看待人世苦难亦或幸福。那么,人所能承受挫折的耐力也会增强。当时,一位朋友说,不管人上辈子有怎样的罪过,这辈子依旧清白之身!现在想想,她的想法自然值得肯定。人若始终带着内在的罪过生活,那他又该如何释放自我的激情和能量,所谓的青春假使没有了情感的大喜大悲,弥足珍贵的一生该怎么弥补缺失的一段年月。这样看来,清白之身是何其不易和瑰丽!

    由斯芬克斯之谜引发的对人本身的思考,其实是对人的生理成长蜕变过程的认识,并由此引申对人之生命由兴亡到衰颓的过程的解读。人从幼年时四条腿的动物逐渐成长为两条腿的青壮年,期间必将历经一段思想上的洗礼,自我认识也会由稚嫩转为清晰。当人渐入暮年时期,衰变成三条腿的生物,没有了青年的愤世嫉俗,没有了中年的郁郁寡欢,因为对外界的体验慢慢减少,主观感受在此时处于主导地位,对本身的思考会以深刻显著。至于自我认识的深浅,自然因人而异。

    直到人的暮年已过,奄奄一息,即将踏入黄土前的一刻,所有生前的记忆也定当无比清晰的浮现。此时的人,必能用尽生命的最后力气思索和反省,那么于个人最具深刻的认识哲理也将在这一刻涌现。

    只是那份拷问会随着肉体的湮灭长眠。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