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2、刊内邮箱:ddzgysj@163.com
3、刊内电话:010-68997163
4、刊内微信公众号:当代中国与世界
5、出刊日期:季刊,逢季末月15日出刊。
6、刊内信息:不收取任何版面费!
2025年8月4日星期一
《当代中国与世界》征稿启事
【2025年02期信息】
《当代中国与世界》是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主管、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智库学刊。本刊为季刊,主要宗旨为:研究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聚焦对外工作重大现实问题,搭建中外思想交流对话平台。
一、内容要求
来稿要有问题导向,清楚提出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研究具有创新性,要有新观点、新方法或新论据。文章观点鲜明、逻辑清晰、结构严谨,结论明确。文字通顺流畅,注释须符合本刊的规范要求。
二、形式要求
1.论文须提供中英文的标题、内容提要、关键词及作者简介。内容提要字数一般在300字至500 字,直接简述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与观点、主要结论等。关键词需要提供4个至5个。作者简介须标注作者的工作单位、主要职务职称、联系方式(电子信箱和电话)等。
2.中文论文篇幅应在8000-15000 字左右,电子版用word 格式。
3.中文论文投稿时,所有外文首次出现应先译为中文,后在括号内标注外文。外国人名的翻译应参照商务印书馆2007年出版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等。专业术语翻译尽量规范化,在较为生僻或可能引起歧义的情况下请附原文。
4.本刊论文注释为尾注,规范请严格遵照本刊要求,具体参见《引文注释规范》。
三、其他事项
1.来稿文责自负。本刊有文字修改权,如不同意,请来稿时注明。稿件寄出3个月后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请作者自留底稿。
2.本刊反对一稿多投,来稿请注明专投本刊,严禁剽窃、抄袭等行为。凡发现有此类行为者,本刊将予以追责。今后不再刊发其任何论文,并通报作者姓名。
3.凡在本刊发表文章获奖或被其他报刊转载、摘登等,请及时通告本刊编辑部。本刊允许转载、摘登和翻译,但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4.投稿一律发送至编辑部电子邮箱,不要直接寄给个人,以免丢失。投稿邮箱:ddzgysj@163.com
《当代中国与世界》引文注释规范
1.中文注释
对文章中所引用的资料第一次进行注释时,必须将该文献的作者姓名、文献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资料所属页码一并注出。再次引用同一资料时,著作只需注明作者姓名、文献名和页码,文章则仍需完整信息。具体格式举例如下:
(1)著作
邹韬奋:《小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34页。
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0页。
(2)译著
[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55-57页。
(3)期刊论文
秦亚青:《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走向》,载《世界知识》,2021年第4期,第26页。
2.外文注释(以英文为例)
同中文注释的要求基本一致,只是文章名用引号,书名和杂志名用斜体。再次引用同一资料时,只需注明作者姓名、文献名和页码。具体格式举例如下:
(1)专著
Joseph T.Klapper,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1960,p.8.
(2)期刊析出文献
Tim Dunne, "New Thinking 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3,No.2,2001,pp.223-244.
(3)文集中的文章
Steve Smith, "New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Theory," in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0xford:0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p.169-170.
3.互联网资料注释
互联网资料格式参照以上中英文注释的要求,同时需要注明详细的网址以及访问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