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案例】《邹忌讽齐王纳谏》

2023/4/10 13:41:01  阅读:287 发布者:

编者按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聚焦新课改,筑梦新征程。为持续助力语文课改实践工作,从即日起,本公众号将陆续为大家推送一批语文学科自课改以来的各类经典课例、实验课题、学术论文。晴耕雨读,心灯不夜;以文会友,见字如面。期待广大语文同仁们的关注与分享!

教师简介

景书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宜昌市优秀语文教师,宜昌市教育系统“十佳风采女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先后两次在宜昌市高效课堂研讨会和高效课堂推进会上执上汉字研讨课和高效示范课;2010年,在宜昌市青年语文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1110月和20124月,分别代表宜昌市和湖北省参加湖北省教研室和全国中语会举办的语文教学竞赛,均获一等奖。有多篇教学实录与论文在《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中考版》《学习报》《初中生天地》上公开发表,多篇散文在《三峡文学》《西陵文学》《三峡晚报》等刊物发表。

教学背景

2009年,宜昌市初中语文汉字教学研究工作在李祖贵老师的主持下,正式开题。我有幸成为最基础的实践者。如何上汉字课?按传统的借助拼音来学汉字的方法肯定要改。是把中国常用的三千五百个汉字提出来单独教呢,还是抓住中学课本中的少量的生字进行教学?一时让人一头雾水。20104月,李老师指出,我代表的片区在中考复习备考会上必须上一节汉字课。压力如山倒!我一篇篇、一遍遍地仔细阅读教材,以当时局限的思维怎么都找不到适合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来教的汉字!反复思索,绞尽脑汁,最后在自读教材上找到一篇《说“雀”道“鹊”》的文章,连上几遍,都不如意。后来,在朱莉萍老师、岳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从同音字“雀”“鹊”入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常用的同音字,辨字形,析字义,激起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与关注,算是投石问路迈开了汉字教学的第一步!那一课,我上得汗流浃背,拘束无比。那是用汗水与泪水凝成的一节课!

在随后的点评与讲座中,李老师的一句话“随文教字”,如醍醐灌顶,惊醒梦中人!

同年10月,在上海中学举行的宜昌市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执上《唐雎不辱使命》时,我抓住篇末的“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中的“跪”字,从它的起源开始探究,并现场示范,引导学生透过“跪”字理解文章内容,剖析秦王及唐雎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得到了评委及听课老师的好评。此时,我才明白,小小的一个汉字,凝聚着先民们的多少智慧,承载着多么厚重的民族文化呀!在文言文教学中借助汉字教学,“追根溯源,推敲一字,读懂全篇”,拓展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丰富了文言文教学的内涵,作为教者,倍觉轻松!看得出来,作为学习者,也觉得学得有趣。

20114月,同样是在宜昌市高效课堂推进会上,我选择了《邹忌讽齐王纳谏》来诠释汉字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魅力。可准备的阶段是令人痛苦的。几易其稿已记不太明晰了。只记得连续有一个星期,每天晚上就着台灯,将电脑搁在一把餐桌椅上,自己则坐着一个小板凳,就这样蜷在床边,一直到凌晨三点。查资料。琢磨。然后,累了,倒床就睡!那段时日,似乎只有将自己放低放低再放低,才能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灵感!不过,幸好,我金东方的语文同事们一直陪着我,不断地腾出时间帮我听课,吴海宁老师甚至搬来了家里的摄像机,我则对着摄像机上课,上完之后,反复听,反复看。

当作为宜昌市的代表被选送到湖北省去参赛的时候,又得到了市语文课改专家们的精心指导,李研老师,朱莉萍老师,蒋葵林老师,田翠国老师,语重心长地指出每一个环节存在的纰漏,细致到起承转合时说的每一句话、提得不精准的每一个问题!谆谆教诲中,既毫不留情又处处呵护!时至今日,再翻开当时的评课录像,字字句句,既让人脸红,又让人幸福!

一路走来,真的很艰辛!但换来的却是突飞猛进的成长!很多东西,已深深铭记于心!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感知文言魅力。

2.理解讽谏过程,品读讽谏艺术;悟读人物形象,了解士人风骨。

3.了解“士人”文化,能够感受到精神上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引出人物

师:同学们好,我是来自荆楚故国——宜昌的景老师,荆门被誉为“荆楚门户”,宜昌是荆楚文化的摇篮,所以到荆门和大家一起学习,有一种别样的新鲜与亲切。大家知道,荆楚大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天我们将一起沿历史长河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你们知道战国七雄是哪些吗?

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师:初期哪个国家最强盛?

生:齐国。

师:齐国为什么最强盛呢?有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它有敢于进谏的贤臣和善于纳谏的明君。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位贤臣和一位明君的故事。(打出课题)

二、解读“讽”义,感知内容

师:课前我们已经作了初步的预习。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得响亮、读得准确。

生:(自由读书)

(老师边认真倾听,边将学生读不准确的词、句板书——“有”“今齐地方千里”)

师:看来咱们班凝聚力很强呀,读着读着,自由读就变成齐读了,很好!刚才同学们读的时候,我听见这个字有两种读音——有,又,究竟应该读什么呢?

生:应该读“又”,因为它是一个通假字。

师:对,这是一个通假字。“有”通“又”,与《出师表》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中的“有”用法一样。

师:“今齐地方千里”,是应该读成“今齐地方/千里”还是读成“今齐地/方千里”?

生:应该读成“今齐地/方千里”,因为“地”是指“地方”,“方”是“方圆”的意思。

师:对,古人喜欢用单音节词,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在这里,“地”和“方”是两个词,所以应该读成“今齐地/方千里”。

师:刚才我们说过,齐国有许多善于进谏的大臣。邹忌便是这样一位。那么,邹忌是采用一种什么方法向齐王进谏的?

生:“讽”。

师:“讽”是什么意思?

生:是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师:(出示投影:讽——形声字。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其实,在课文的第3段齐王下令的内容里,还有几个字,跟它的意思相近,请同学们高声读“齐王令”的内容,并把它们圈出来。

(生读课文,找意思相近的词)

师:是哪几个字?

生:刺、谏、谤、讥。(同步投影)

师:谁能结合句子内容说说这几个字的意思?

生:“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上奏章规劝我的,可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师:我听出来了,这四个字都有批评,规劝,进谏的意思。既然这样,那能不能把题目换一下,换成“邹忌刺齐王纳谏,邹忌谏齐王纳谏,邹忌谤齐王纳谏,邹忌讥齐王纳谏”呢?(同步投影)

师:下面,请动手查查手头的《汉字源流字典》或是《古汉语字典》,探讨一下这几位堂兄弟,看有没有细微的区别。一、二、三组的同学分别查谏、谤、讥。

(生分组速查字典,明确谏、谤、讥的意思)

[屏显]

谏:直言规劝使纠正错误,用于下对上。

谤:本义为议论或批评别人的过失。

讥:微言嘲讽之意。本义为非难、指责。

师:那么刺呢?我们来观察一下它的字形,它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哪个同学能根据字形猜猜它的意思?出示篆体“刺”字:。你看它的左边是“朿”,右边是一把“刀”。

生:我想它本来的意思是不是拿刀刺伤别人。

师:那跟说话有什么关系呢?

生:意思是说话像刀子一样尖利。

师:你真聪明!

[屏显]

刺是个象形字,本来的意思就是用尖锐的东西去扎去戳,引申指用尖锐的话语去指出别人的过失或旁敲侧击讥讽他人。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看投影,齐读这几个字的意思,将蓝色的字读成重音。

生:(齐读)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刺: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过失。谏:直言规劝使纠正错误。谤:议论或批评别人的过失。讥:微言嘲讽之意。非难、指责。

师:从字义来看,能不能用刺、谏、谤、讥来换文题中的讽?

生:不能。

师:我们先不慌着下结论。从课题来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文章写的是邹忌用委婉的方式劝谏齐王纳谏,那么,邹忌是因为一件什么事产生了向齐王进谏的想法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三、理解讽谏,感受士骨

1.邹忌为什么要讽?

生:与徐公比美。

师:为了求证“吾与徐公孰美”这个问题,徐公问了哪几个人?一起说。

生:妻、妾、客。(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师:三人的回答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高声朗读邹忌与徐公比美的部分,从语气和情感上来揣摩揣摩。

生:(自由朗读)

师:有不同吗?

生:(斩钉截铁地)有!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些句子,注意要读出妻、妾、客因为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心理状态哟。其他同学认真听,一会儿要请你评价。(一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来,你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语气很平淡,没有读出三人的语气和情感。妻偏爱自己的丈夫,她跟丈夫情谊深厚,情人眼里出西施,“君美甚”,所以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赞美,读时应读出那种真心地赞美。妾在家里的地位低下,她对丈夫是敬畏的害怕的,所以语气是“畏”,害怕的意思,读的时候应该是怯怯的。客欲有求于我,意思是说,想对我有所求,所以应该是平淡、应酬的语气,没有真情实感,有点假假的。

师:理解得太好了,所以这几种情感正好印证了第1段后面哪几句话?一齐说。

生:(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师: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将“私”“畏”“求”的情感和语气读出来。请四个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体会。(学生分小组朗读)

师:我们来客串一下,请三位男同学扮演妻、妾、客(生笑),分角色朗读一下。

(一生表演读,学生鼓掌)

师:(过渡)刚才这几位同学既读出了不同人物的语气与情感,又读出了文言文的情味。不错!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比美本是生活中一件极小极平常的事情,但邹忌却从中悟出了大道理。他从中悟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第1段和第2段的内容讨论讨论。

生:徐公来了后,邹忌仔细看了徐公,他发现自己并没有比徐公美。

师:课文里怎么写的?

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师:也就是说,他发现妻、妾、客都说了假话。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蔽”。

师:对,邹忌发现自己被妻妾客“蔽”了!(众人笑)

师:(板书:蔽)邹忌真是聪明呀。除了这一点,他还悟到了什么?

生:还悟到了齐王治国时也受蒙蔽了。

师:自己比美与齐王治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在邹忌看来,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邹忌作为一家之主,妻因为“私我”,妾因为“畏我”,客因为“有求于我”,所以“我”被蒙蔽了;齐王作为一国之主,宫妇左右因为私王,朝廷之臣因为畏王,四境之内的人因为有求于王,也让齐王受蒙蔽了。这两件事在道理上是相同的。(板书: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

师:(过渡)一个是一家之主,一个是一国之君。在邹忌的眼里,家事和国事竟然是如此的相似。比美,本是一件小事,但邹忌,身为齐国的大臣,身居斗室,心怀国家,真可谓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呀,于是他要入朝进谏。

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自古以来,讽谏君王,是冒险的事。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反遭迫害。《卦神榜》中的比干,他向纣王进谏三天,结果被剖腹挖心;司马迁只是向着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就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即使是唐太宗那么贤明的君主,面对魏征的直言进谏,好几次都动了杀心。设想一下,邹忌入朝就说:齐王您真是糊涂呀,您一直都被蒙蔽了!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

生:斩头被杀。

2.邹忌怎样讽?

师:邹忌是何等的聪明!他选择了最恰当最委婉的方式向齐王进谏。请齐读第2段,边读边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生:用自己比美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

师:在邹忌眼里,他认为齐王治国在哪些方面与自己比美是相似的呢?

生:宫妇左右私王与妻私我一样;朝廷之臣畏王与妾畏我一样;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与客有求于我一样。

师:周围的人在对待比美与治国的态度上是一样的。还有什么相同?

生:一个是一家之主,一个是一国之君。他们地位相同。

生:结果相同,都被蒙蔽了。

师:说得太好了!在邹忌眼里,家事就是国事,国事就是家事。他把家事与国事之间相同的地方拿来作比较,从而得出他们在其他的方面也是相同的。同学们,这种方法就叫作类比说理(板书:类比)。这是一个新概念,什么叫类比,你能根据刚才的理解总结一下吗?

生:把事物相同的方面拿出来比较,从而得出相同的结论。

师:嗯,理解得很透彻!邹忌用这种类比说理的方法来委婉地规劝齐王的方式,就叫作什么?

生:(齐)“讽”!

师: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再来看:课题中的“讽”能换成“刺”“谏”“谤”“讥”吗?

生:(笑)不能!

师:由此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是一个勇敢的人!他从比美小事中悟出治国之道后敢于进谏。

生:是一个智慧的人!他用讽谏的方式委婉地进谏,既尽了臣的职分,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生:是一个勤于政事,忧国忧民的人!他身居斗室,心忧国家。

师:的确,他勇敢、智慧,善于思考,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也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及他的身份有着重要的关系。

[屏显]

时代背景:众所周知,战国是一个争战不已的时代。在应付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各国君主逐渐认识到国家的实力必须依赖于人的智慧。于是,“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了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师:邹忌就是在这种大社会背景下以“士”的形象闪亮登场的。

[屏显]

邹忌

及简介并指一名学生介绍:

邹忌(约前385—前319)战国时齐国大臣。本是个普通的读书人,运用自己的才智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历事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师:著名学者尹明耀先生说:战国时代的“士”,大都能以“天下为己任”,忧于时、忧于世、忧于君、忧于民。他们考虑着如何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尹明耀《士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步屏显)

本文记述的邹忌用委婉的方式劝谏齐王纳谏的故事,正是邹忌作为“士”人风骨的体现。他用大智大勇批“龙鳞”,逆“圣听”,他是智慧的进谏者,那么齐王呢?我们来看看齐王的态度吧,请看文章第3自然段。

四、品读纳谏,感受君范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齐王纳谏了?

生:善,乃下令。

师:男同学,拿出王者风范下令!

(男生齐读第一句和第二句)

师:先前查过字典,回顾一下“刺”“谏”“谤”“讥”的意思。大家发现没有,这四个字所表现的劝谏方式哪一个最不容易让人接受?

生:(齐)刺!

师:可齐王对“面刺”寡人之过者,封的却是“上赏”,由此可见,齐王是个怎样的君王?

生: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生:是一个贤明的人!

生: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师:老师发现,在这道命令里,没有用“讽”,为什么呢?

生:讽的意思是委婉地劝谏,齐王是想大家都能来劝谏,不要顾忌。

生:说明齐王不仅能够接受讽这种委婉地规劝,更能接受比讽更尖锐的进谏方式,更加表现出齐王的虚怀若谷,贤明大度。

师:是呀,由此可见,邹忌的讽谏点醒了齐王,让他能敞开胸怀去接受比讽更不容易让人接受的进谏方式,做到了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也正是因为有了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臣子和威王这样善于纳谏的君主,才使得齐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两句。(板书:战胜于朝廷)

五、悟读讽谏,畅谈收获

师: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读了这个历史故事,你能不能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人生启示呢?

生:要想完善自己,就要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或建议。

生:在指出别人的过错的时候,要委婉些,要让别人能够接受。

生:一个人犯错并不可怕,只要知错就改,就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生: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从小事中发现蕴含的哲理。

师:看来这节课大家的确是有所收获。我们说齐王是幸运的,有邹忌这么好的大臣尽忠进谏;邹忌更是幸运的,有齐王这么贤明的君主开张圣听,治理国家。翻开历史的卷册,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等等,大凡政治修明、国力强盛的社会,君主都是善于纳谏,虚怀若谷的。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虽然百姓与执政者的关系不是臣子与君主的关系,但今天读来,这个故事仍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前不久,广东省委书记给部下提要求说:“一把手要给媒体撑腰壮胆,要带头发扬民主,接受批评。”其实,一个和谐的社会仅有自由建言的氛围是不够的,当权者还要有从谏如流的雅量,只有形成上下互动的良性机制,我们这个社会才能真正的和谐发展!

同学们,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在座的你们才是新历史的缔造者,创建和谐宽松的社会环境是你们的责任,更是你们的使命!希望你们今天努力学习,明天用才智为国效力!

教学反思

1.汉字教学成为学生的兴奋点与亮点。当学生动手查阅《汉字源流字典》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惊奇地发现,小小的汉字承载着太多的乐趣,不管是字形还是字义,都让学生及与会老师的眼睛为之一亮。

抓住“讽”字进行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讽”字一线贯穿串始终,提纲挈领析全篇,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构思巧妙。开篇由“讽”字切入,探究“讽”的意义,接着品读“讽”谏艺术,感受士人风骨;最后悟读“讽”谏成效,明晓其现实意义。由“讽”识士之智、明士之聪、窥士之美,可谓一线串珠,珠珠精妙。

2.经典散文读出了新意与深度。本文的精妙之处不仅仅在于邹忌成功的讽谏,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的现实意义的显现。邹忌作为人臣,他是智慧的,他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齐王作为国君,他是贤明的,他有开门纳谏的胸怀和气魄。联系社会现实,如果执政者也有齐王的胸襟与气度,社会当然和谐强盛。引导学生读史明智,既读进去又读出来,完成经典认知向现实的深层的转变,起到了文言文以“文”“化”人的作用。

3.整个课堂,学生参与面宽,思维有坡度有深度,从学生闪亮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文言文课堂的活力与生机。

当然,授课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缺憾,比如,老师声音过于洪亮,有些声(功)高盖主的嫌疑。这也是在不断提醒本人,语文老师不仅要有厚实的文化底蕴,也要有优雅的姿态与语言。唯有“文”“人”合一,才能打造出更为美丽的语文课堂。

名家点评

李祖贵老师: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经典古文,它的经典在于其具有超时代性,因为其所包含的母语基因和所代表的士人风骨,从内容及形式上,给我们展现了代代相传的祖国母语旺盛的生命力,是灵魂永存的精神作品。景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很好地把握了文本的经典意义及语言内核,在全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中一举夺冠,实为必然。

一是在教学设计上有新点子。这个新表现在汉字教学的巧妙引入上。上课者抓住“讽”字一线贯穿串始终,提纲挈领析全篇,起承转合显构思巧妙。开篇由“讽”字切入,探究“讽”的意义,接着品读“讽”谏艺术,感受士人风骨;最后悟读“讽”谏成效,明晓其现实意义。由“讽”识士之智、明士之聪、窥士之美,可谓一线串珠,珠珠精妙。其从汉字的源流探究,引导学生理清“讽”与“刺”“谏”“谤”“讥”在意义上的区别,先入为主,让学生扣住文眼迅速感知文章内容,尤给听课者以新感受、新启迪。

二是在知识教学上有新思维。一方面表现在建构方法性的中心知识,并把这种知识与教学内容和行为相结合,成为阅读教学理解和教学行为的支撑性平台。教师从关键的词义辨析角度,进入文本的理解和教学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在知识教学不是目的,而是把知识作为读写的支撑,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目的不在知识,而在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是在解读人物上有新深度。这个深度,是文化的深度、文本的深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度的综合体现。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其幽必显,从社会学视点和人文化视点,依据现代社会发展对学生发展的期待来解读课文,让文本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精神的共通性。经典文本读出了新意与深度。引导学生读史明智,既读进去又读出来,完成经典认知向现实的深层的转变,起到了经典文言文本以“文”“化”人的作用。

转自:“李研语文教研沙龙”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