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日,一名学校教师把个人的课题结项报告发给我,让我好好地“指导”一下。打开结项报告,我们发现其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部分:研究背景、现状调查及其分析、建议、下一步的设想以及参考文献等。从字数上来说,也有一万多字了,而且图文并茂,数据详实,尤其是调查分析部分的各种图形分析比较“专业”。
我们再好好地阅读一遍该结项报告,总感觉缺少一点东西?到底缺什么呢?我们忽然发现该课题结项报告缺少了课题的最重要部分,即实践过程。也就是说,该结项报告在进行了“现状的调查及其分析”之后,直接来到了结论部分——“建议”,这之间缺少了问题解决的具体过程,即实践过程。当我们对其课题提出异议的时候,该老师还说,她们的课题是关于XX的现状调查,那么还需要具体的实践过程吗?
事实上,类似于这样缺少实践过程的结项报告,并非个案。部分教师的结项报告中即便有实践过程,也往往非常简单、不具体,像“蜻蜓点水”一样浮于表面,缺少实质性的具体内容。
(二)
鉴于以往经验,一项课题缺乏实践过程可能基于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课题本身的认识局限,即认为课题只要有调查和数据分析,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一项课题研究工作也就结束了,因此结项报告不需要实践过程的总结;第二种情况是缺少实践的经验,不知道怎样进行研究、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课题没有实践过程,结项报告也就体现不了;第三种情况是选题之后,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的过程,那么结项报告就只能匆匆结项,应付差事;第四种情况是选题本身有问题,即课题组没有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那么就没有问题,因此也就不会有实践过程,即缺少问题的解决过程等等。
由此可见,上述教师的课题结项报告缺少实践过程,大致属于前两种情况吧。但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那么就该结项报告本身而言,该课题缺少问题的具体解决策略,即缺少课题的实践过程。那么,缺少课题的实践过程,等到课题结项的时候再想去补上这部分内容,显然就会力不从心了。一方面,如果抄袭的话,查新往往比较严格不容易过关;另一方面,如果胡编乱造的话,往往会出现词不达意、离题万里的情况。
事实上,就中小学教师而言,课题的问题解决过程恰恰是一项课题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部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要做法与经验”,也通常叫做“成果”部分,是一项课题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体现了课题的问题解决过程,也展示了课题组成员的辛勤“劳动成果”。课题的实践阶段,是一项课题研究过程中花费时间最长、使用精力最多的阶段,因此需要课题组成员能够俯下身来,真正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其实,实践的过程扎实有效开展了,那么结项报告也就“水到渠成”了。
正如我们曾经在文章《淡化形式,注重研究的实践过程》一文中指出:“课题研究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即问题的解决实践过程。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研究工作都是围绕着实践过程而进行的。”(微信公众号“老胡聊科研”,2019.9.14.)只有这样的实践过程,才是扎实的、有效的。如果一项课题的实践过程缺失了,那么该课题的结项报告“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课题本身也就没有什么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了。
(三)
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基本上都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解决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课题的实践过程。这也是我们中小学教师之所以做课题研究的初衷吧。
然而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课题经常会出现“两头紧,中间空”的现象,而且个别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了。对于部分教师而言,他们最忙碌、最紧张、最关心的是课题的“两头”,即选题阶段和结项环节。选题阶段,他们非常重视,唯恐不能立项成功,因此非常认真对待。而一旦立项“成功”,他们认为就“万事大吉”了,实践过程往往抛到了脑后,“坐等”结项。而结项的时候,课题组成员又开始忙碌起来了,进行“迟到”的课题分工:有的撰写开题报告、有的撰写中期报告、有的准备过程性资料、有的撰写结项报告、有的准备各种表格、有的汇总和打印材料等等。就这样,大约一个星期左右,结项报告新鲜“出炉”,一项课题就算完成了。
显然,这样的课题研究违背了我们中小学教师科研的初衷,也失去了课题研究本身的意义,就像一个人一样缺少了“灵魂”,徒有一副庞大的“躯壳”。缺少了课题实践过程,说明一项课题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就已经宣布结束了。这样的课题研究,其实质上就是“假研究”,是明显的“功利化”研究行为。
(四)
有人说,这种缺少实践过程的结项报告也是一种研究方式啊!我们认为,这可能就是有人所说的“政策研究”吧?我们不否认这种研究方式本身的价值,其在一定的情境下应该有其存在的意义,尤其是对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但我们还是认为,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首先要聚焦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具体的实践过程,并能够真正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当然,在此基础上能够为他人或者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排忧解难”则更好。
“做好自己,成就他人”,这是我们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一个价值取向:“事实上,只有我们教师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才能够为他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提供更多的问题解决路径,才能更好地有利于他人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真正体现了‘做好自己,成就他人’。反之,如果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过多考虑他人或他校的需求,不能够扎扎实实地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开展研究工作,反而不利于我们自己的研究工作开展。因此,其研究结果可能就既不能‘做好自己’,最终也难以‘成就他人’了。”(参见文章《课题研究:做好自己,成就他人》,微信公众号“老胡聊科研”,2020.3.2.)
结 束 语
就一项课题的研究过程而言,一般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选题阶段、研究阶段和结项阶段。如果我们把选题阶段和结项阶段比喻为一条河的两岸,那么研究阶段就像是搭在这条河上的一座桥一样。显然,这座桥就是通往对岸的重要途径,也是必经之路。缺少实践过程的课题,就像是过河缺少了“搭桥”和“过桥”的历程,而是直接从河的一边“飞跃”到河的对岸。至于如何“飞跃”而过,就不得而知了。
尽管这个比喻不是非常恰当,但这恰恰形象地说明了我们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缺乏过程、缺少实践,而是直接得出了课题研究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显然是很难具有说服力的。这样的课题,也就更谈不上具有什么实践价值和意义了。
我国著名儿童作家冰心说得好:“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优秀的结项报告,就像“成功的花”一样,教师的课题实践过程“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因此花儿才如此“现时的明艳”!
我们再次重申:结项报告,实践过程不能缺席。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