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由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郑州高新区管委会社会事业局主办的“五育融合的高质量劳动教育”专题论坛成功举行。论坛由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学校承办。本次论坛旨在进一步总结、提炼、交流、展示推进“高质量劳动教育”的本土经验,研究高质量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构建“五育融合”背景下的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
国家督学成尚荣、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柳夕浪、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顾建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河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军等专家学者相聚艾瑞德学校,共同为高质量劳动教育的推进实施把脉建言,《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编辑部主任谢凡、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姬文广分别主持论坛。此外,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郑州高新区管委会事业局、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学校、郑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在论坛上分别做了经验介绍。
专家观点
◎成尚荣:如何把五育融合的高质量劳动教育实施好,一是要在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上下功夫;二是要进一步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三是要在核心素养培养上下功夫;四是课程实施要注重综合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五是要让劳动教育常态化;六是要提升教师对五育融合的认识和把握,有什么样的校长、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五育融合的高质量劳动教育。
◎柳夕浪:劳动教育是对整个教育活动的综合把握,是对德智体美各个要素的综合把握和实施;劳动教育更注重引导学生改造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世界和自我的理解,由此建构大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就是核心素养。让世界因“我”更美好,这是劳动的要义。
◎顾建军:不要就劳动谈劳动,一定要将其放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来看,放到学校的整体教育中来看,真正使劳动课程能够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从整体育人的角度紧密科目间的关系,而且能够提醒我们重新看待某个学科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起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的能力和意愿,使学生成为“三有”少年,最终成为能够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的主人。
◎李政涛: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具有理论化、标准化、融合化、日常化、协同化、一体化和创造化七个典型特征。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探索劳动教育数字化方案、推进数字化劳动,同时把人文化、教育化融为一体,这将成为劳动教育新的发展趋势。
◎刘志军:学校设计各种劳动项目时,尤其在小学阶段,既要考虑家庭,又要考虑社会,要统筹校内校外资源形成合力。课程是其中的主要途径,家庭、社会、学校协同育人,才能真正建设好教育的系统工程。
学校实践
与会专家学者对艾瑞德学校“四园联动”的高质量劳动教育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其“是劳动教育的一块高地,提供了劳动教育的样本和范本”。艾瑞德学校的劳动教育缘何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和肯定呢?
李建华校长在论坛上分享了学校的探索和经验。在12年的劳动教育探索实践中,艾瑞德学校始终致力于“让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日常化”。“前几年,我们重点解决劳动教育场域问题,建构了校园、家园、社园(社区)、田园四园联动的劳动教育场域体系与机制;后几年,我们在真劳动、全时空、课程化、成合力问题上下功夫。”李校长介绍道。几年来,艾瑞德学校以真劳动为追求,抓住“真情实景,让学生在校园、家园、社区、田间实训基地中劳动”“真做实干,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亲身体验中劳动”“真心实意,让学生在自觉、自愿、坚持不懈付出奉献中劳动”这三个方面的实施要点;以全时空为场域,劳动场域包括劳动场所、劳动文化氛围、工具、材料等,但其核心还是“人”,即劳动是为了育人,人要参与劳动,要做到有人没人一个样、学期假期一个样、校内校外一个样;以课程化为基础,基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劳动,通过48个劳动主题任务群、180个项目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小学六年;以成合力为机制,基于目标导向、整体统筹、融通渗透、激励牵引不断完善劳动教育机制,最终实现劳动教育日常化——人人、时时、处处、事事。
场景链接
高质量必须日常化,日常化也是高质量。日常化的劳动教育在艾瑞德学校随处可见。
这所学校无保洁工,学生人人是劳动者
周一早晨的艾瑞德学校一如既往地热闹,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系着鲜艳的红领巾,蹦蹦跳跳涌进干净有序的校园。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不过,平常中也有惊喜,每周升旗仪式上都会抽取的“白鸽班”“劳动班”是孩子们每周一的念想,“白鸽班”负责喂养校园中的鸽子,“劳动班”负责养护绿植、捡拾垃圾,并记录劳动周记。每次,被抽中的班级都会欢呼雀跃。快乐,是孩子们的“劳动表情”。
艾瑞德学校占地40亩,小学部共有40个教室、13个功能室、5部步梯、4个连廊、4个展演厅、5条校园小路、7个户外广场、2个运动场,除了洗手间外,这些场地的劳动任务均由学生完成。学校设置校园义工岗、年级劳动区、班级劳动岗,处处有人劳动,事事有人完成,劳动从被动安排走向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因劳动真正成为学校的小主人。
学校常态化开展“争做光荣的劳动小卫士”活动,为不同年级的值日生配备不同颜色的劳动马甲,并发放专门的劳动工具,如夹子、小红桶、抹布等。每天三餐之后,校园各个角落涌现出“五颜六色”的劳动小卫士。专门的劳动时间、专属的劳动服装与专业的劳动工具,让儿童拥有了劳动自豪感。
此外,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会举办“校园无垃圾 榜样真美好”活动,号召全校教职员工抓拍学生在校园内主动捡拾垃圾的照片,并在每周一班会课上以视频的形式向全校学生展示榜样行为,激发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劳动,以维护校园环境。
“一走进校园,就看到到处是学生劳动的身影:穿着五彩马甲的‘劳动小卫士’、送物进班的‘快递员’、整理书籍的‘管理员’,还有‘开关长’‘水杯长’‘黑板长’……劳动不分贵贱,岗位没有大小,主人翁精神不是当被服务的人,而是做会服务的人。”一位参观校园的嘉宾分享道。
据统计,艾瑞德学校学生在校日均劳动2.8次、35分钟,92%的学生掌握扫地、拖地、擦桌子、整理书包、洗抹布、擦窗户等12项以上劳动技能。通过校园劳动自治,从2021年开始,艾瑞德学校在中原地区率先成为“校园无保洁”(学校没有保洁工)的学校。
“四园联动”是打开劳动教育的一把钥匙
12年来,艾瑞德学校致力于劳动教育难题破解、劳动场域建设、劳动课程开发、劳动样态营造,将劳动教育这个大命题,在温度与故事的土壤里“落实、落小、落细”,除校园外,还协同田园、社园、家园,建构“四园联动”、五育并举的劳动教育场域与实践机制,打造了中原大地上一个亮眼的劳动教育品牌。
学校建校时单独建设300亩田园校区,每个班分得一亩地,学生、老师、家长一起耕种。种什么?学生自己决定!小麦、油菜、红薯、大蒜或各色萝卜,一个班级甚至播撒了满园的玫瑰种子。怎么种?不配现代化农具,全靠一双手!农作物旱了,学生就连接上地头的水管来浇水;田间长了杂草,师生就一根一根拔除;果实成熟,学生一个一个采摘并带回家烹饪,品尝别样的“劳动滋味”。寒来暑往从不间断,一年四季都在田间。田园校区成了家校沟通的新桥梁、亲子互动的新场地、教学相长的新园地。
艾瑞德学校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资源链接,与企业、工厂、社区和社会团体保持互动,通过多维度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的劳动体验,包括岗位体验,获得职业启蒙;工厂参观,感受工匠精神;社区服务,培养奉献品格。几年来,学校连续开展“让城市在爱中醒来”主题活动。每年初冬的这一天,凌晨三点、零下三度,学校三年级全体师生走进城市的大街小巷,在公交站、地铁站、环卫所、消防大队、早餐店等,探寻这些唤醒城市的人们,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并力所能及地参与其中。在学校的陈列室里展示着一封来自某酒店的感谢信。原来是学生研学结束离开后,酒店工作人员整理房间时,发现孩子们住过的房间干净整洁如初,床被更是像没动过一样。孩子们说,“我们感受到了劳动者的辛苦和不容易,自己收拾好了,不给他们添麻烦。”在体验中,学生感受到生命的高贵正是源于劳动中的无私奉献。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艾瑞德学校制定各年级家政劳动项目清单,让学生周末或假期在家动手完成。学校鼓励每一个家庭“营造崇尚劳动的家庭氛围,父母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言传身教,让孩子自己动手培养爱劳动的好品质、好习惯”,并为家长发布具体的“学生家庭劳动作业包”,让家长清楚孩子要完成的家庭劳动的具体内容和指导方法。
四园联动,人人劳动。凭借持之以恒、生动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艾瑞德学校成为河南省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试点学校,获得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2020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全国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优秀案例等,劳动教育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转自:“中小学管理”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