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磨出好课 | 如何“磨学情”(二):分析学生层次梯度,合理分层为科学施教提供依据

2023/3/22 8:44:50  阅读:551 发布者:

磨学情的目的是为了体现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因此明确学生之间差异的客观存在,也是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唯其如此,教师才能在磨课中依据学生的层次梯度,寻找差异,合理分层,科学施教。

一、找到学生的差异点

所谓学生主体,并非简单地指学生这个群体或个体,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和特点,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学习能力和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和特点等方面,因思维方式和能力存在着差别,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个体内的差异

所谓个体内的差异,是指同一个体,其系统内各因素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即同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等存在的不平衡。

研究表明,年龄段越低的学生,其思维方式越简单,能力越低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形象思维是其认知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方式和能力也会逐渐发生变化、提高。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出现从单一兴趣点、兴趣存续时间短,到多点兴趣、兴趣存续时间长;从感性认识到“感性+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形象+抽象”思维的发展、变化轨迹。

由于个体所处的生长环境,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同,有的学生会出现在某一方面能力强、某一方面能力弱的现象,这就使得个体内的差异出现。比如一个学生动手能力上强,但在记忆背诵方面却比较差,这就是个体内差异的表现。

2.个体间的差异

所谓个体间的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最常见的差异,也是导致学生的学习情况日益明显分化且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面对的就是这种差异。这种差异,是基于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和具有独特的个人特质而产生的。这些不同之处反映到学生的学习上,就会使教师面临各种各样的学习差异。例如:学习途径的差异——有的学生擅长听觉的学习,有的则更喜欢实际操作的方式;学习组织形式的差异——有的学生倾向于自主学习,有的则喜欢合作学习;认知风格的差异——有的学生为冲动型思维,有的学生则是沉思型思维;等等。

二、如何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实际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以群体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要基于这种差异,基于促进全体学生良好发展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将发展水平和学习基础相近的学生归为一层或一组,以此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从而使得教学既有面对全部层次的,也有面对个别层次的,两相结合,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1.分层的前提:思维水平层次分析

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通常是凭教学经验。这样的分层是基于经验进行的分析,主观性很强,得出的结论不一定科学,分层不一定科学。

教师要确保分层合理,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观察,如学生课堂表现、学习兴趣、作业完成度、测试结果等,争取最大限度了解学生的学科学习状态,并能够对他们予以准确定位分层。而这其中,思维水平层次是科学分层的重要依据。

为此,教师要基于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层次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所谓思维水平,就是一个人思维过程、思维方式、思维品质、思维结果不同层次的反映。分析学生的思维水平层次,是用数据说话,是一种极其理性而科学的分层方式。这样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更加接近学生思维水平层次的真实状态,学生的层次划分更科学。

2.依据思维水平层次分析的具体操作方法

1)第一步:水平假设。

所谓思维水平假设,就是基于对教材与学情的了解而做出的一种经验分析。教师在新授课前,对学生关于核心内容的理解水平处于何种状态并不完全清楚,只能凭个人经验去判断。一般来说,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学情给出不同层次的假设。这一过程就是思维水平的假设,也是科学分层的第一步。

2)第二步:问卷调查设计

这一步骤是借助于问卷,求证学生理解该特征的真实思维水平。问卷的内容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要体现对学生的思维水平的考查。例如:

1.观察百数表,完成下列问题的回答。

1)圈出百数表中2的倍数。

2)观察圈出的自然数,它们有什么特点?请你详细写出它们的特点。

3)你认为怎样的自然数才是2的倍数?

2.有一个三位数5□□,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都被遮住了。如果这个三位数是2的倍数,那么:

1)个位可以填哪些数字?

2)十位可以填哪些数字?

3)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的倍数,你认为与这个自然数的哪些数位上的数字有关系?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解释越详细越好)?

3.迪迪在台灯下写作业(台灯开着),突然停电了,他连续按了15次开关,当来电的时候,灯是(    )(填“开的”或“关的”),请详细写出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这某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25的倍数的特征”中设计的问卷,可以看到三道大题针对学生当前的思维水平、可能发展的思维水平进行考查,依据学生构建概念从浅表到深度,逐步数学化的思維过程来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即从“不会、了解、理解到掌握、应用”这几个方面的思维水平。

3)第三步:修订假设。

基于问卷,教师要对此前的假设进行修订,过高就调低、过低就调高,总之以达到最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

4)第四步:层次划分。

在明确学生的思维层次水平后,接下来就据此将学划分为七个思维水平层次,再把层次比较相近的归为一大类,得出几大类(见表1-2)。

从表格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层次被划分为四类,于是据此四类,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

总之,通过思维水平的分析,教师可以深入把握每个思维水平层次的真实状态,为个性化学习方案设计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可以更加有底气地精准实施层次教学,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合理分层,为科学施教提供依据

在明确学生的思维层次后,教师就可以基于学生的思维层次对学生进行分层。原则上,教师要以思维层次考查为依据,在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或ABCD个层次。如果分为三个层次,则A层为优等生,B层为中等生,C层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教师要随时对层次进行调整,以保护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对学生分层只能做到教师心中有数,不要向学生公布,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版权声明 | 内容源于《磨出好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22个关键》(世界知识出版社),作者为王亚楠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