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解读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3/2/3 8:51:41  阅读:447 发布者: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郝秀秀

一、单元整体解读

关于人文主题

“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本单元所有学习内容都与传统文化相关,如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皆与传统文化有关。编者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的增长,编排的这一系列涉及传统节日、建筑、书画、文字的文本,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传统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而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它与学生的距离并不遥远,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建筑的精巧,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关于阅读训练要素

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与之关联的阅读训练要素在统编教材中分布如下:

册序

单元

阅读训练要素

三上

第六单元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三下

第三单元

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六上

第五单元

体会文章是怎么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我们可以看出,小学六年中,这一阅读训练要素是螺旋上升的。纵向来看,由段到篇,层层递进;横向来看,由阅读指向习作,也是层层递进的。这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落实了由读到写的目标。

1. 三上“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指向的是内容理解层面。

2. 三下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在三上的基础上,对学生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其中“了解”是“清楚地知道”,“怎么”指学习具体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即学生要能找到这段话的关键语句。所以,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可以理解为“学生不仅要能找到段落中点明中心意思的关键语句,还要清楚地知道这段话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3. 六上“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由段到篇,懂得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本单元“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教材是通过“课后题”和《语文园地》的相关练习来呈现的。具体可见下方表格:

课文

段落内容

具体方法

方法总结

《纸的发明》

第四自然段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作者为了将“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意思写清楚,用连续性动词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阶段过程写具体。此种方法在语文园地中的“语句段运用”中也有体现,旨在通过梳理流程图将某件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用连续动词将某件事的阶段过程写清楚。

 

《赵州桥》

第三自然段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为了写清楚“赵州桥非常美观”,作者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其中对各种姿态的龙进行列举,写得活灵活现。(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与“词句段运用”)

列举同一事物(或人物)的不同形态特点。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三自然段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作者为了写清楚“画上街市的热闹”,写了各种各样的店铺,还列举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与“词句段运用”)

通过对阅读要素的解读,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可以细化为以下几点阅读学习目标:

1. 阅读描写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和现代文,能借助关键句了解相关节日、建筑、书画的特点,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愿望和热情;

2. 通过阅读思考,能够从段落中找到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语句;

3. 在找到关键语句的基础上,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4. 学习运用列举同一事物(或人物)不同形态特点,用连续动词描绘事情过程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

关于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这是教材中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展开,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同时还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开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本次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第三单元的教学。《古诗三首》课后的“活动提示”明确提出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对如何开展活动作了具体的指导。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将打算了解的传统节日用表格的方式进行记录,详细记录过节的时间和习俗。对于了解传统节日的途径,既可以看看日历,问问长辈,查查资料等。第二课《纸的发明》后对接下来的活动进行提示——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可以是

,可以是传说等等,并对活动成果的展示形式进行讨论。本单元课文学习结束后,需要对这一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活动有两项任务:第一项是个人成果展示,要求写一写过节的过程;第二项成果展示重在合作,可以通过介绍做月饼的过程、写春联、诵读古诗、讲述包粽子的方法等方式进行展示。

本单元的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结合在一起,既进行综合性学习,又落实“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要求。在综合性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写作,就可以降低很大难度。关于写作指导,教师应主要围绕“写什么”、“怎么写”进行指导。针对“写什么”,本次习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写一写过节过程。学生既可以写过节的整体过程,如中秋节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过节中某个环节的具体过程,如中秋节做月饼的具体过程。两个角度,学生可以选择进行整体描写,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环节进行具体描写。

针对“怎么写”,学生可以借鉴《纸的发明》中梳理流程图的方法,将过节的过程进行梳理。如果学生选择写过节的整体过程。内容上可以从过节的时间、习俗入手,并能够把过节中深刻的故事穿插到习俗之中。如果学生选择过节中某个环节的具体过程,内容上可以从这个节日的习俗引入,说一说自己亲手制作或观察的过程,如端午节包粽子的过程。学生不管选择哪种过程进行书写,在结构上都可以借鉴《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的写法,围绕一个意思将一段话写清楚。

综上所述,三下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可以细化为以下几点学习目标:

1. 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时间、习俗、传说),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2. 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3. 借助流程图,梳理一个传统节日或节日中某个具体环节的过程,并有条理地写下来;能够借鉴《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的写法,围绕一个意思将一段话写清楚;

4. 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分享成果与习作,分享在传统节日中自己的心情。

 

二、整体教学规划

根据以上解读,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所指向的学习目标,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可以做出如下规划:板块一单元开启课,引导学生关注本单元内容变化,联系以往学习经验,唤醒自主学习的意愿;板块二学生通过批注、查阅资料通读单元课文;板块三,在学生查阅资料、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诗文的深度学习;板块四,收集传统节日资料,展示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板块五,梳理单元学习,总结收获。

五个板块的课时划分如下:

板块一、二:2课时。其中单元开启一课时,自主通读课文一课时。

板块三:6课时。其中《古诗三首》两课时;《纸的发明》一课时,《赵州桥》两课时;《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时。语文园地的内容学习融入课文学习过程中。

板块四:5课时。其中明确综合性学习任务一课时;整理资料、讨论成果展示方式一课时;描写过节过程一课时;活动成果展示两课时。

板块五:1课时。总结单元学习收获。

其中,板块四在实际教学操作时,需要结合板块三,将这一环节中“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分解穿插到选文教学过程后,平衡综合性学习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