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我在小学教语文 ,作者高萱蔚
文/高萱蔚
统编四下第三单元解读与教学计划
整体解读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现代诗歌”,人文导语为“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围绕这样主题编排组织单元学习内容,意在诗歌有助于培育美感,开发想象力,滋养心灵……用诗歌感受自然,感受生活, 进而诗歌能教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本单元编排了《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这四篇现代诗歌。第一篇《短诗三首》选自冰心的诗集《繁星》,饱含冰心对母爱与童真的赞颂。第二篇《绿》,作者艾青写了春天到处是绿色,绿得深浅浓淡,表达了绿的美,春天的美。第三篇《白桦》苏联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白桦的美。因为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所以本诗不仅赞美白桦的挺拔、高洁,还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情。第四篇《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略读课文,作者戴望舒依次描写了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等景物,写了雨后走小径的独特感受,引导人们去感受亲近自然的自由、欢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为: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情感。关于如何“体会诗歌情感”,统编版教材做出了循序渐进的设计安排——
册序
单元
阅读训练要素
二上
第七单元
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四上
第一单元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四下
第三单元
体会诗歌情感
五下
第一单元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上表可看出,学生已有一些学习现代诗的经验,现代诗的语言比较浅显易懂,所以学习重点不在理解诗的大意,而是能通过有感情朗读,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具体来说,低、中年级主要借助想象来获得初步情感体验,到中年级能欣赏诗歌语言,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深入感受诗歌情感,到高年级注意细节、写法来体会,总体上循序渐进。
关于如何“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在此之前,学生在三上学过现代诗《听听,秋的声音》,三下学过《童年的水墨画》,四上学过《秋晚的江上》《花牛歌》。但三年级在学时,主要聚焦在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句子,四上在学时,主要聚焦在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所以即使有现代诗的学习经验,学生对现代诗的特点也比较模糊,因此在本单元集中学习现代诗时,发现现代诗:格式要分行、有节奏和大致押韵的特点。
有了以上对阅读要素的分析,再结合本单元的人物主题和选文,可尝试将本单元的阅读语文要素细化如下:
1.通过与现代文的对比阅读,发现现代诗具有有节奏,大致押韵,和分行排列的特点。(知识)
2.能通过有感情朗读,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初步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方法)
3能通过欣赏诗句的语言美,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二为: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学生四上尝试过通过搜索关键词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可将这一语文要素细化如下:
1.学生会了解收集现代诗的多种途径,能通过书籍、杂志、报纸、网络等方式,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
2.初步学习整理现代诗的方法,可按照作者和出处,将喜爱的诗歌摘抄下来;再按诗歌内容或作者等方式,小组归类整理。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三为: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可在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落实。具体学习目标细化如下:
1.了解如何编排小诗集,例如取题目、设计封面和插图、编写目录等,小组合作编小诗集,装订后在班里展示。
2.班级分工,举办诗歌朗诵会。在朗诵时注意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表情、手势要自然。
教学规划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这样规划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
板块一:阅读导语页,激发学习期待
单元导语“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用诗歌感受自然,感受生活, 进而诗歌能教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再阅读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和表达要素,了解学完本单元,还会编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激发对学习现代诗的学习期待。
板块二:品读诗歌,落实语文要素
这个版块,要一篇一篇地阅读学习《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诗歌节奏,发现韵脚,知道现代诗大致押韵的特点。关于本单元细化的阅读目标,在学习具体篇目时,各有侧重:
板块三: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
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要编小诗集,开诗歌朗诵会。在这之前,在学本单元第一课《短诗三首》时,就要介绍收集现代诗的途径,推荐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注意写清楚作者和出处。学习本单元第二课《绿》时,要仿写诗歌,创编诗歌,注意分行。在此基础上,学完本单元的四篇诗文,我们就要用2课时来开展综合性学习。
板块四:日积月累
认识屈原等8个古代文人,积累有关诗的名言。
9短诗三首
一、文本解读
《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录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形式短小精悍,饱含对童真和母爱的赞颂。本课选编了繁星(七一)、(一三一)、(一五九)。其中第二首、第三首的韵脚和节奏感比较明显,所以这两首先学,学习的侧重点在于读出节奏,发现现代诗的特点之一是大致押韵,有节奏。最后学习第一首繁星(七一),侧重点为想象情景,体会情感。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
2.通过反复朗读,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并能熟读成诵。
3.仿写繁星(七一),初步渗透收集现代诗途径,准备课下摘抄。
三、教学设计
板块一:释解诗题,导入新课
1、诗题导入
(1)齐读并书写诗题:短诗三首。
(2)提问:你觉得什么是短诗?
(诗有短有长,其中不超过14行的诗可以称为短诗)
2、简介《繁星》与作者冰心
(1)了解“繁星”,指导书写。
提问:仔细看看三首短诗,诗题后面还有一串数字,这是什么意思?
预设: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可知,《繁星》共收录164首短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七一、第一三一和第一五九首。
(2)简介作者冰心。
板块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1.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2)学生自由读,圈画出新字词。
(3)指名个读,相机指导字音、停顿和节奏。
2.学习繁星(一三一),发现诗韵
(1)繁星(一三一)读起来郎朗上口,大家再自由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郎朗上口呢?
预设:二三四句都以“哪一”开头,句式相似;
“光、香、响”的韵脚都是“ɑnɡ”,押韵。
(2)师生合作读,感受排比句的气势。
(3)你是怎么理解“思潮”的?
预设:作者一次又一次地问,一次又一次地想,起起伏伏,就是思潮。
3、学习繁星(一五九),体会诗韵
(1)还有哪首,也读出了这样的节奏感?
(2)学生自由读,合作读。
(3)体会诗韵:你发现这首诗郎朗上口的秘密了吗?
预设:韵脚“了,里”。
(4)师生合作朗读。
板块三:反复朗读,读出情感
1. 学习繁星(一五九),体会情感。
(1)理解风雨:“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一样吗?
预设:天上的风雨指天气,比如狂风暴雨,倾盆大雨……
心中的风雨指经历的困难、挫折……
(2)走进作者“心中的风雨”,再次朗读。
(3)联系生活经验,回忆自我“心中的风雨”,再次朗读。
2.学习繁星(七一),想象情景。
(1)自由读繁星(七一),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再次引导: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作者可能在做什么呢?在母亲的膝上,会感受到什么呢?
(3)带着这样的画面,再次朗读。
(4)理解“永不漫灭”:这些美好的记忆,是作者无法忘记的,所以这就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5)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情感:诗中的情景,让你想起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6)熟读成诵。
板块四:仿写繁星,了解摘抄
1. 仿写繁星(七一)
(1)出示句式: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 )的( ),
( )的( ),
( )的( )。
(2)分享仿写诗歌。
(3)介绍收集现代诗的途径。
(4)推荐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注意写清楚作者和出处。
10绿
一、文本解读
全诗一共五小节。第一节写眼前铺满绿色,第二节写绿色的丰富,绿得深浅浓淡,第三节写整个自然空间充满了绿色,第四节写绿色聚集重叠的状态,第五节写绿色在风中飘动。表达了绿的美,春天的美。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
2.通过反复朗读,读出韵律,熟读成诵,并能想象画面。
3.体会诗人表达对绿、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设计
板块一:课题导入,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1.课题导入:
(1)书写课题“绿”。看到此课题,你的脑海中有哪些画面?
(2)我们走近作者艾青,看看诗人眼中的绿。
2.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2)学生自由读,圈画出新字词。
(3)指名个读,分小节读,相机指导字音、停顿和节奏。
3.发现诗韵:让我们从《短诗三首》中学到的方法,来找一找这首诗郎朗上口的秘密吧。
板块二:反复朗读,读出画面,交流感受
1.你最喜欢哪一小节,读一读,并讲一讲为什么喜欢?
预设:
(1)第一小节把春天随处可见的绿色形容成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特别新鲜有趣。
(2)第二小节,好像让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不仅有文中所说的“墨绿、浅绿”等6种绿色,还有更多的绿色,都藏在省略号里。
(3)第三小节,原来春天里的风、雨、流水、阳光也能是绿的,让我想到一阵风吹来,( )是绿色的;一阵雨冲刷过,( )是绿色的;小溪潺潺流过,( )是绿色的;一束阳光照射,( )是绿色的。
(4)第四小节,“挤”用拟人的手法,把“绿”集中在一起的画面写得动起来了,更活泼了。
(5)第五小节,作者想象,绿会随风而动,按照节拍而动。
2. 再读诗歌。
3.借助挖空练习,熟读成诵。
4.体会诗歌感情。
板块三:对比阅读,感受绿意
1.学习“阅读链接”。
(1)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预设1:作者抓住了灵隐“绿”的特点,善于联想、想象。从“绿意扑眼而来”“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这些词句中可以读出。
预设2:作者着重写层层叠叠的树木和青苔的绿。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2.总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学习这首现代诗,希望我们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来去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11白桦
一、文本解读
全诗一共四小节,前两小节主要写白桦的外在形象,后两节主要表现白桦的气质。第一小节用“银霜”和“雪花”来总写出白桦的特点。第二小节写桦树的枝叶。那叶上落满了松软的积雪,“毛茸茸”的,那毛茸茸的雪枝像串串绽放的花穗、流苏一般好看。第三小节作者写白桦的气质。 “玉立”和“闪着”两个动词突出静静挺立的白桦,还有一种动态美。第四小节, “徜徉”、“姗姗来迟”的拟人手法,突出朝霞的的美,更加衬托出白桦的美。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它生性耐寒,气质高雅,所以诗人对白桦的赞美,更包含着对自己民族和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绣、潇”等9个生字,会写“桦、涂”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说出白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体会作者对白桦的赞美,和自己祖国的热爱。
3.积累和植物有关的诗歌。
三、教学设计
板块一:
导入,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1.
导入
(1)出示白桦
。
(2)学生交流对白桦的印象和感受。
(3)走近诗歌,看看作者眼中的白桦。
2.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2)学生自由读,圈画出新字词。
(3)指名个读,分小节读,相机指导字音、停顿和节奏。
3.发现诗韵:每一节的双句是韵脚。
4.师生单双句合作读,读出韵律和节奏。
板块二:反复朗读,读出画面,交流感受
1.整体感知:你从诗中看到了一棵怎样的白桦?
(美丽、挺拔、高洁)
2. 诗歌从哪些方面来写白桦的美?
第一节:白桦的洁白 第二节:雪中的白桦
第三节:金晖中的白桦 第四节:朝霞中的白桦
3.你最喜欢哪小节,交流感受。
预设;
(1)“涂”“披”这一拟人写法,写出白桦对一身洁白的喜爱。
(2)把白桦枝叶上松软的积雪比作花边,落满积雪的树枝比作花穗、流苏。表现了白桦雪中的美丽。
(3)玉立”,写出了白桦的笔直挺拔。“金晖”“朝霞”更加衬托出白桦的美。
板块三:拓展积累
1.诗歌中常常写到一些植物,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
2.摘抄你最喜欢的一首,和同学交流。
12在天晴了的时候
一、文本解读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描写了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等景物,写了雨后走小径的独特感受。本诗用拟人手法和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会认7个生字。
2.能迁移现代诗的学习方法,自学诗歌,并会仿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板块一:总结方法,自学诗歌
1.思考并讨论学习现代诗的学习步骤。
预设:
(1)自读诗歌,理解词句。
(如果有不理解的词句先画下来,尝试联系上下文解释,再借助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尘垢 晕皱 绽透 曝着阳光 涉过
(2)找出韵脚。(ou)
(3)想象画面。
(4)体会诗歌情感。
预设: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和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雨后天晴的景色,向人们展现了雨后的清爽和快乐,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熟读成诵,练习背诵。
2.依照步骤,自学诗歌。
板块二:交流感受,拓展仿写
1. 你最喜欢哪些诗句,交流感受。
预设:
(1)我喜欢“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慢慢地抬头”,拟人的语言,能看出它开得多轻柔。一瓣一瓣,努力开放,直到完全绽透,非常形象。
2.说一说最喜欢的画面:
预设:
小路:湿润的、凉爽的、温柔的、散发泥土芳香的、柔软的、空气新鲜的……小草:新绿的、充满生机的、干净的、顶着小雨滴的、快乐的、可爱的、……小白菊:小心翼翼的、文静的、美丽的、自信的、绽放的、幸福的……
凤蝶:自由自在的、美丽的、穿着五彩衣服的、快乐的……
3.仿写。
(1)你留心观察过雨后天晴时的景象吗?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说一说。
(2)模仿这首诗歌的形式,写一写雨后天晴的景象。
4.交流分享仿写的创作。
5.总结:雨后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而清新!在天晴了的时候,我们真该到小径中去走一走。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