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解读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3/2/3 8:50:00  阅读:578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我在小学教语文 ,作者吴懿纯

/北京 亦庄实验小学  吴懿纯   

一、单元整体解读

本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以“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为人文主题,意在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联想到自己生命中遇到的类似的人和事,并能积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在阅读与写作训练要素方面,本单元分别提出了如下要求: “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以及“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这两个训练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围绕“如何表达真情实感”这个核心内容展开 ,并采用先于阅读中向经典作品学习它们表达情感的方法,然后在习作中重点运用所学到的方法的策略,最终完成本单元的整体构建。 为了达到这样的训练目标,本单元选编了朱自清的《匆匆》、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作为课文 ,《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作为习作例文。

关于“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一阅读训练要素,统编版教材在前11册教材中已有循序渐进的学习安排:  

册序

单元

阅读训练要素

二上

第七单元

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二下

第二单元

读句子,想象画面。 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上

第一单元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四上

第六单元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四下

第一单元

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下

第三单元

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感情。

五上

第一单元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五上

第六单元

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五下

第一单元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下

第三单元

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如上表所示,在二、四、五年级的教材中,已经由浅入深地教授了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多种方法策略。 从低段的“朗读”与“想象”,到中段的抓“人物描写”和“关键语句”,再到高段五年级的借物抒情和抓场景、细节。 那么本单元到底要教会学生去体会的的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方法呢?

结合本单元的所选文本的课后习题、“交流平台”以及“初试身手”几部分综合来看,本单元的“怎样”,一是指学生们在五年级时已经初步学习过、在《匆匆》第4自然段集中出现的直接抒情法,以及学生还比较生疏的,在《那个星期天》中贯穿全篇的间接抒情法。 明白什么是“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的间接抒情,在与直接抒情的对比中进行理解,是本单元学习的重难点。 在“初试身手”版块中还设置了专门的间接抒情片段练习,帮助学生从感受到理解再到运用。 在梳理清楚阅读要素中所指代的内容、方法和路径后,就可以对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做出如下细化,以更好地指导教学。

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

选文

阅读训练要素

阅读要素细化

《匆匆》《那个星期天》《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

体会文章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1.阅读饱含真挚情感的散文,丰富情感体验,想到身边类似的人和事,积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2.了解文章可以通过描写人物、景物,叙述事件等方式,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也可以直接把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抒发情感。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要素是“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统编版教材中,与本单元在纵向上有所关联的要素梳理如下:

册序

单元

写作训练要素

三上

第八单元

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把事情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写下来,并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四上

第八单元

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四下

第一单元

写自己喜欢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五上

第一单元

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

五上

第六单元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六上

第三单元

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六上

第八单元

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六下

第三单元

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通过梳理可以看出,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围绕写作中“如何表达真情实感”这个话题,统编版教材已经做了多角度的学习设计。 从中段借用简单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主要是喜悦、喜爱之情,较单一),到五年级学会用对比、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于字里行间、微末之处表达自己多样的情感,再到六上第八单元要求在塑造人物时,围绕某种情感,能用多件事情来表达。 综上,之前的11册教材,在如何运用各种事例,以及如何处理语言来表达情感方面,已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设计。

回顾本单元,作为习作单元,前期的阅读训练与最终的习作训练目标其实是相互关联的。 二者的相互联系首先体现在共同的目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可以说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 其次,二者在逻辑关系上,或者说在认知层面存在递进关系,即在理解与基本掌握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表情达意的手法后,选择合适的内容材料,将之运用到整篇文章的写作中。 本单元在习作例文部分提供的两篇文章,作用主要是指导学生明白如何恰当地运用事例来表达情感,以及如何在文中穿插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手法等。 根据以上分析,本单元写作要素细化如下:

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

选文

写作训练要素      

写作要素细化

《匆匆》《那个星期天》《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

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1.明白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并愿意结合自身生活经历,用文字自然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从印象深刻的事件中选择一件事,回顾事情经过、当时心情,理清思路; 写作时,将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并能从写作例文中借鉴具体的方法,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在叙述中间接地表达,或是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表达情感,要写清楚自己的情感变化。

3.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分享习作; 能够鉴赏出他人作品从哪些地方较好地表达了真情实感。 并将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教学规划

 

本单元作为习作单元,大致可分为单元导语、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六个版块。 综合以上对阅读训练要素和习作训练要素的分析,以及各版块之间的特点,设计如下学习活动规划,以供参考。

版块一: 阅读导语页,温故知新。

关于文章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以及写作时怎么写出真情实感这两个问题,学生们并不感到陌生。 通过上文中我们围绕本单元两个语文要素对12册教材进行的梳理可以清楚看到,学生们从二三年级开始,就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不同角度和深度的学习,所以他们是带着前理解进入本单元学习的,而非一张白纸。 所以,在本单元的学习正式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页,并就“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以及“如何写出真情实感”这两个大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回顾,并联结以往已有的学习经验,因为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结,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保证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更加高效、系统。 另一方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和分享,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学情,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更好地确定接下来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学生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启发学生进入第二阶段,那就是在梳理总结大家在这两个问题的已知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本单元我们围绕“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和“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还要学些什么? 接着,带着这两个需要探索的问题,进入第二版块的学习。

一、解读导语页,明确学习目标

1.请大家找一找,本单元我们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2.请一位同学来帮我们解读一下本单元的导语页都包含了哪些信息?

二、联结自身经验,启发新的思考

1.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读过的文章都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呢? 或者说,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2. 关于“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这条写作要求,你有怎样的理解? 例如,什么叫“合适的内容”?

3.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我们心中已有的想法、答案,以及尚未解决的疑问,一起走入这个单元的学习。

版块二: 通读单元,寻找答案。

六年级学生应注重对自学能力、探索精神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本单元既然并非从未见过的全新知识,那就更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文本阅读的能力。 在学生通读单元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把单元划分为六个版块: 单元导语、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 关注每个版块各自的作用,以及互相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 同时,还应关注课后习题与习作例文的批注文字。 通读文本的过程,需要引导学生使用联结、推断、比较、找出重点、综合等阅读策略。

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可使用组内讨论与班级分享相接合的的方式,梳理出学生的自学成果,以及疑难问题。 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将进入下一个版块——课文精读。

一、梳理版块,发现联系

1. 带着以下问题,学生自主通读整个单元内容,把发现用文字方式简单标注、记录下来。

1)本单元一共有哪几个版块?

2)各版块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3)各版块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4)通过对本单元各版块的阅读与分析,对之前第一部分的两个问题: “ 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习作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有了哪些新的发现或理解呢?

提示: 关注每课的课后习题,以及习作例文的批注文字。 通读文本的过程中,注意使用联结、推断、比较、找出重点、综合等阅读策略。

2. 组内互相分享自己对以上四个问题的发现和疑问,并从他人的分享中吸取有价值的部分。

3.各组选派代表围绕以上四个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版块三: 精读课文,落实要素,积累语言

这个版块,需要精读的课文指的是《匆匆》与《那个星期天》这两篇。 对这两篇课文的学习,旨在通过对课后习题的分析讨论,落实阅读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具体来讲,《匆匆》一课重在落实直接抒情; 《那个星期天》则侧重间接抒情。 这两课可以在一开始就围绕“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一课后问题进行对比阅读; 也可以按顺序单篇阅读,最后再进行对比阅读。 “初试身手”的小练笔,则可放在这个版块里一并完成,完成对间接抒情这一表达方法从理解到运用的语文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 接龙朗读

随机请学生接龙朗读,根据朗读的准确、流利与有感情的程度,判断学生预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案。

2. 字词重难点梳理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机向朗读者就字词提问,若没有提问者,则由老师提问,考核学生字词理解的预习情况。 本课难点词语: 头涔涔、泪潸潸。

3. 分段与概括

请学生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在这个环节帮助学生厘清对文本整体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本篇散文学生大致需把握一下三个结构层次,各部分作用简述如下:

第一个层次(第1自然段): 从自然现象入手,提出核心问题。

第二个层次(2-3自然段): 借各种具体形象的景物,感叹时间的流逝。

第三个层次(4-5自然段): 连续发问,首尾呼应,深升华情感。

4. 作者介绍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老师酌情补充。

二、再读文本,情感梳理

1. 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2.这种使用连续问句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呢?

提示: 指导学生理解这里是用问句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

3. 作者在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伤感之情时,除开连续使用问句外,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让我们清晰而具体地感受到时光的匆匆,还有“我”地无奈与伤感。 请你把相关句子找出来。

提示: 第二、三自然段借各种形象具体的景物,间接抒发情感。

4. 请与大家分享你的发现,把句子读出来。

5. 谁能对比、总结一下,二三自然段抒情的写法,与第一四自然段连续发问的写法,在表达情感的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 感受并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特点。

6. 作者在描述时间的流逝时,为什么会选择吸收、吃饭、睡觉这些事情呢? 如果是你来写,你还会选择那些事情呢?

7.请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对时光流逝的感受写下来。

提示:      )时,日子(         );      )时,日子(         );      )时,日子(         )。

三、初试身手,间接抒情

1. 请大家阅读第48页的“初试身手”,自己也来借助景物,表达自己情感。

2. 写完后,组内互评,完成修改,每组推荐一位进行全班分享点评。

    3. 学生根据全班分享环节的点评,完成二次修改。

4. 课后老师收上来进行批阅和反馈。

四、比较阅读,综合运用

1.布置核心任务

在《匆匆》一课中,我们发现了运用问句直接抒情,以及借用景物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法。 那么,在学完《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后,大家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比较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分析阅读《那个星期天》

1)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出“我”这天心情的变化。

提示: 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梳理。

2)这种从兴奋到焦急,再到惆怅,最后变成失望与委屈的情感变化,是如何写出来的呢? 作者使用了哪些抒情的方法呢? 可以结合我们在《匆匆》一课中学到的经验来谈一谈。

细读体会一: 借助具体的事例表达情感(第4自然段)

       这段时光不好挨。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 ……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细读体会二: 通过内心独白表达情感(第56自然段)

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 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 真奇怪。 该是我有理的事啊? 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 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 去吗? 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 走吧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细读体会三: 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第6自然段最后一句)。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那个星期天。 就在那天。

3. 对比梳理《匆匆》与《那个星期天》表达情感方式的异同

不同点举例: 《那个星期天》以借助事例、景色的间接抒情为主,《匆匆》中追问的直接抒情方式十分突出。

相同点举例: 两篇文章都有使用借助景物来抒情的方法; 两篇文章也都有使用直接抒情的方法。

提示: 学生需在归纳出相同或不同点时,给出具体的课文内容予以佐证。

版块四: 梳理批注,提炼要点。

这两篇例文的篇幅较长,写作要点多而分散,所以不建议让学生先写作,然后再对照例文来修改。 建议在写大作文前先指导学生梳理两篇例文批注中隐藏的写作要点,或者说是本单元作文的部分写作要求。 梳理下来主要有: 有情感变化,并能用具体事例展示出来;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选择最打动人的事例等。

一、明确单元习作目标

1. 请大家自读54页的习作内容,梳理出我们本单元的习作要点和难点。

写作对象: 一种印象最深的感受,写具体;

写作方法: 要写具体事例,并回顾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当时的心情等,思路要清晰; 情感若有变化,要写清楚; 写出真情实感。

评价要求: 同伴互评哪些地方(细节)较好地表达了真情实感。

写作难点: 如何把事情写具体并重点突出; 如何用细节表达出真情实感(抒情方法)。

2. 15分钟内完成自己的写作提纲,并标记出想不明白需要再思考的部分。

3. 全班交流写提纲时遇到的问题。

二、自学例文,梳理借鉴

1. 请大家自主阅读两篇习作例文,结合批注,梳理归纳一下,这两篇文章对我们接下来的写作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或谈谈对自己的启发。

例文要点梳理: 《别了,语文课》的旁批分别从三个角度提示了怎样表达真情实感——具体事例、内心独白、选择合适的材料; 《阳光的两种用法》的鳑鲏从两个角度提示了怎样表达真情实感——具体事例、围绕一条主线。

2. 根据例文提示,修改完善提纲。

版块五: 写出真情实感,享受表达情感的乐趣。

围绕一种印象最深的感受,借助具体的事情,运用本单元教授的各种方法,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 写完后对作文的评价不应只局限于是否感人的抽象层面,而应基于抽象感觉,寻找产生这种感觉的具体文字,以及其背后使用的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主要从是否恰当运用直接和间接抒情; 是否选择了合适的事例; 是否刻画了细腻的情感变化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根据提纲,完成习作

二、习作分享与评价

1. 组内互评

评价重点: 哪些地方(细节)较好地表达了真情实感; 哪些地方(细节)未能较好表达真情实感,需要修改。

2. 全班分享

每组推选一篇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分享点评。

3. 学生根据组内互评建议进行习作修改。

4. 老师对所有学生作品进行批阅与反馈。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