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与终身学习的教育实践——回答面向未来的教育

2023/1/13 14:52:53  阅读:194 发布者:

1233年,德国人亨利正站在讲台上,捧着一本书,对着满教室的学生讲课。只有前排的少数几名学生认真听讲,有些学生在窃窃私语,有些学生在睡觉,有些学生可能已经神游天外。

劳伦丘斯·德·沃尔托利纳于1350年绘制了

博洛尼亚大学一间教室的课堂实况

800年过去了。这一幕,在今天的课堂,是不是依旧熟悉?

但在教育系统之外,人类社会进化的速度却是飞速的:

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用了10000年的时间;而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只用了100年;从点亮第一个电灯泡到实现登陆月球仅仅用了90年;从成功登月到万维网的出现只用了22年;从互联网出现到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才用了9年……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更为多元和复杂,知识极速更新,行业快速变化。尤其是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更是加速了时代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同时,学习的主体也发生了变化,Z世代”的数字化原住民,对权威主义、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形态发出挑战。

世界范围内存在普遍的厌学情绪。

著名教育学家戴维• 索恩伯格不禁质疑:“学生只需要每天整整齐齐坐在课桌前……不停地学习、背诵、还有没完没了的考试……为什么学校不能像迪士尼乐园一样令人兴奋呢”?

越多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反思:什么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01

未来教育的新回答:

“核心素养”和“终身学习”

从全球坐标系来看,核心素养已成为未来人才的画像描述。

OECD2003年正式出台欧盟的核心素养。2006年,芬兰、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都在研制本国的核心素养,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同样,我们国家也在20143月正式提出核心素养,并于2016年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个中心三大板块六条十八项”)。到了20224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2022年版)》颁布,进一步强调核心素养。

指向核心素养的新教育是什么样的?在课程上,倡导各学科以“大概念”将学科知识结构化,以大主题、大单元作为教学的结构单位,推动课程整合。在教学上,强调学科实践,倡导通过创设真实情境,通过任务驱动的探究性、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在评价上,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强调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追求教学评一体化。

终身学习的概念也是不断地被提及和重视。早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会议上,保罗·朗格朗提出:“今后的教育应当是,随时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让终身学习成为现实》手册,还有《人人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2022-2029中期战略》。

再看我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未来的学习世界,学校只是广阔的学习世界的一部分,家庭、社区、工作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等等,都将成为每个人的学习平台。

School  should be places to learn, not to teach”。在全球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之下,围绕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模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游戏化教学、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跨学科教学、混合式教学、数字化教学等等,培养出适应未来的终身学习者……

我们看到,很多先锋学校已经走在创新的路上。

02

共识之下,

这些学校开始了创新与变革

故事1:学生不爱学习,怎么办?

日本N高中——用混合式学习治好学生的“厌学症”

短短4年内,这所学校成为日本规模最大的高中,拥有15000名学生。有些学生来自繁华的城市,也有些来自人烟稀少的孤岛。要知道,这所学校里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即使是父母用刀架在脖子上都不愿意上学。但为何这所学校能招收到如此多的学生,而且还是厌学的?创始校长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让学生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学,他们用手机学,他们通过玩游戏去学,老师也陪着孩子们一起打游戏。”

学校的学习系统软件为游戏化教学创造了条件,也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随时随地、处处可学。

这里的学生除了每年一次的5天在校学习时间外,其余时间都是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进度在线学习。学生不受制于固定课程表,主动管理时间。通过学习系统软件,学生可以观看视频课程、阅读教材并提交作业,也可以参与教师直播课,通过举手提问、发表评论、参加小测试的方法进行同伴之间及老师之间的互动。除了必修课,学校还有选修课,如编程、网页设计、人工智能学习等。学生还有去当地企业实习和工作的机会,有超过20个项目可以选择。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线上线下比赛的活动。

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是面向未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本N高中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做出了很好的样本示范。

故事2:学校师资短缺,怎么办?

北京九渡河小学——从身边获取力量

 来源:罗振宇跨年演讲 《时间的朋友》

这所位于怀柔区深山的乡村小学仅有23名当地教师。2020130,新上任的校长于海龙在村里开始招聘辅导老师,一周时间,剪纸的、做豆腐的、做灯笼的、养蜜蜂的、养鱼的、养蚕的、榨油的、厨师等80多人应聘……之后,学生们开始跟着这些“老师”学起了手艺。学校开设了木工课、烘焙课、瓷器课、传统手工课、养殖课、蔬菜栽培课等等,学校倡导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带着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以磨豆腐为例,除了要求学生做出豆腐,还得让学生把豆腐卖出去。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百分数、重量单位的换算关系、仪器测量质量、体积和温度等。如磨豆腐需要计算黄豆和水的比例,这时百分数对学生们而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生活经验。卖豆腐,需要核酸各项成本、收入记录,也意味着算术的内容会涵盖其中。之后,如何通过动人的文案成功将豆腐卖给其它学校的食堂和周围的餐馆?语文课的内容便包含了进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到的知识甚至比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还要多。

对很多学校来说,资源问题好像是最大的难题。中国学校战略咨询专家沈祖芸却这样讲:“其实,教育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师资,我们身边一切服务于学习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资源,都可以为学习者所用。真正导致教育差距的因素,还有那些师资以外的、被我们忽视的学习资源,以及利用资源的方式。”

故事3:如何让新课标落地?

重庆两江行远学校——创新课程与教学

“神奇,太神奇了,我想当一个宇航员去探索那些未知的星球。” 202210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课。重庆两江行远小学的学生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平台参与了这堂线上直播课。看宇航员在太空中做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植物生长的奥秘…… 催生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 “我想像航天员叔叔阿姨那样,做一些奇特的小实验”。直播结束后,学校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了学习任务单,持续探究:

在这所提倡“智慧教育”的学校里,学校课时设置成1520分钟的微课时,3035分钟的芯课时,5060分钟的长课时,同时还设置晨练时光、小曲欢唱时光、自主时光、午休时光等。每晚19:30-20:00是亲子交流,家长可以分享孩子的作业或作品。学校的开学典礼,也是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进行。社区志愿者、社会专业人士等都有机会参与到学校日常教学和课程研发。利用线上线下融合平台,重庆气象局首席播报员为学生讲解洪峰知识——“前段时间重庆很多地方都涨水了,你们知道洪峰是怎么形成的吗”;重庆大学的教授为学生讲解垃圾分类——“吃剩的水果皮属于什么垃圾?”……

学校也没有固定的课表,每周一张全校总课表。根据目标,教师们可以动态调整课表,选择不同的类型。校长邹贤莲解释道,“运用现代化工具,深层次革新课程设置,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无论是日本N高中借助学习管理系统,给到都市和孤岛中的学生以平等的教育机会,还是行远小学打造智慧教室,以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拓展教与学的边界。技术——正在为教与学的变革创造更多可能。

03

科技力量,

服务于教育目标与师生诉求

“我们需要思考教育的发展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教育技术要为教育目标服务,只有以教育目标为目标,教育技术才是有价值的。”Classin创始人在EduTech演讲时提到。

科技力量,理应直面教育目标和师生诉求,并给出科技层面的教育解决方案。ClassIn历时八年,将升级式地推出ClassIn LMS 学习管理系统。那么,ClassIn LMS 是如何回答教育目标和师生诉求的呢?

先看教育目标。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方案和标准修订,就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回应教育目标,LMS要为“新课程”提供支撑。什么样的新课程?指向立德树人的、指向核心素养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一个完整的课程应该包含“目标-内容-教学-评价”等要素,LMS下的课程设计,可以看到清晰的目标,丰富的内容(教材、PPT课件、网络资源、学习资料等等),灵活的教学(线上直播互动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录播课、讨论),多元的评价(测验、作业)。从此以后,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书和批改作业,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设计并实施一个又一个的完整的课程。

再看师生诉求。就要具体到教--评的环节,具体到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表示:“新教学可以总结为简单的四句话:第一,素养本位的大单元设计。第二,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第三,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评。第四,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也提到,为了立德树人的目的和核心素养的目标,深度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教学、大单元教学等新型的教与学愈发重要。

回应师生诉求,LMS要为“新教学”提供支持。新教学更应该被描述成“教与学”或者以学生深度学习为主的“教--评”。这样的教与学,有很多新范式,如上面提到的合作式学习、项目式学习、问题式学习、跨学科教学、大单元教学等等。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新型的教与学,必然需要回到真实的情境中去,也必然需要丰富的数字化的技术的支持。就好像人们的真实社交,已然少不了微信一样。无论是线上线下混合,还是课前课后混合,还是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混合,LMS都会在师生的具体需求下,通过课堂、录播课、测验、学习资料、作业、讨论等活动板块,灵活地支持各种各样的创新型的教与学的开展。

举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千多名教师用新课标的方式学习新课标——《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线上共读会。

19个省市的1043名教师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学习活动,华东师大学的吴刚平教授、安桂清教授、周文叶教授、崔允漷教授参与到了活动设计。同时作为直播“教师”,与全国19个省市的1043名教师,一起进行了为期五周的共读活动。

活动是这样进行的:

首先,每周直播课之前,老师们各自提前阅读推荐章节和补充材料,完成小测检验自己对理论的理解,以个体为单位持续进行动态的知识结构更新。在各自理解及梳理书中章节之后,老师们会在ClassIn LMS的讨论区留下自己想要获得专家指导的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编制学历案、观看微课视频,为参与直播课上的创新型学习活动做准备。在每次直播课结束后,都有教授为老师们答疑。

其次,在活动设计上,共读会本身就是一个由“大任务”引领的“大单元”。老师们通过参与每一个主题课时里的学习活动,逐步完成单元学历案设计,身临其境地理解为什么新课程需要大单元,以及如何将大单元教学真实落地。而老师们完成大任务的过程,也是不断自主、合作学习的“做中学”过程。

最后,在评价上,设计了“吐槽大会”的创新活动形式:老师们分成展示方——展示自己小组的学历案设计。还有“吐槽”方——找到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建议。这些自评、互评再加上专家点评,为老师们进一步优化学历案设计提供了反馈和回溯的机会——共读会本身,即成为一个整体的“表现性评价”,老师们在表现性评价引导下的学习过程就是完成表现性评价的过程”。

并且,学习者们来自不同的城市,跨地域、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拓展了老师所在的学习环境、职业环境甚至文化环境,帮助教师在与“他者”合作学习中,从不同角度审视并梳理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承诺,进而不断提升终身学习的内在动机。

04

LMS本质上是教与学的数字化

与传统的LMS不同,ClassIn一直以强大在线教学功能和OMO混合教学方案而闻名。同众多的会议系统相比,ClassIn是为专业教学而设计的,协作⿊板、协作⽂档、分组教学、虚拟实验,让深度学习在云端课堂发生。混合教学方案,可以支持多种混合教学(线上线下混合、课前课后混合教学、正式与非正式混合),疫情中保证不落下每一个学生,新课标后适用于创新型的教与学的开展。在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大附中、清华附小、上外附中、深圳中学等众多名校选择了 ClassIn。在国外,ClassIn 也成为匈牙利罗兰大学、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阿联酋阿布扎比大学等一大批国际名校的合作伙伴。

LMS本质上是教与学的数字化,在线直播教学功能也只是LMS的众多功能之一。LMS源于在线教育,在无法面授情况下,教师将一门课程,编制出完善的学习序列发给学生,包括资料、视频、测评等活动,教师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在线电话指导。随着技术进步与电脑网络普及,LMS也在迅速发展,如今这种教学方式也在线下教学中得到推广。同CanvasBBMoodle等海外产品相比,ClassInLMS系统,采用了最新的协同文本、实时通信等技术,在合作学习、混合学习方面领先于其它产品。接下来还将开发基于AI与大数据的知识图谱等新模式。

ClassIn的班级里,教师通过LMS建立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开始学习之旅。

这种模式可以完成:

1)从课堂设计到课程设计。

2)从教的设计到学的设计。

3)学生都有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4)学习过程有完善的数据体系。

5)实现线上线下混合的合作、探究、实践以及PBL

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

1)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之后而逐步养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反思性,这都需要课程设计来满足实现。

2)让以学生为中心成为现实,LMS学习管理系统就是从教的设计到学的设计,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路径清晰可见,也能指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进而培养出终身学习者。

3)让学科实践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倡,用学科方法来学习学科知识,这也要求各个学科都要突出实践。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PBL在“做中学”,真正实现学科实践。

4)过程数据还能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不同于目前大多数的课堂行为数据,ClassIn LMS 提供的教与学的过程数据,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学,指导教师更好的教,这样的过程数据还能够助力过程性评价,配合考试测评的结果性评价,以及日常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更加科学。

转自:“中小学老师参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