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千课万人”推出浙江省特级教师、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杨凯明的小学数学“主题活动与项目学习”解读与课堂展示。
《时间在哪里——1分有多长》
第一学段“时间在哪里”主题活动
系统设计
一节精彩纷呈的数学课过后,干货满满的讲座也让线上学习的老师受益匪浅!
实验小学组织部分青年教师进行了线上观摩。学习过后,各抒己见:
朱丹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听了杨特的课和讲座,收获颇多。语文新课程标准发布后,已经深刻的感受到,语文课程项目化学习和任务群实施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性。今天杨特通过这节课例主要分析了主题活动的教学实施。主题活动应当在具体活动中,主题活动的设计提倡多学时的长程学习,主题活动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主题活动的评价是综合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应面向全体,全程赶紧,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包括获得了什么等等。
在这节课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并建立1秒、1分的时间感,从感受1秒有多长?5秒有多长?10秒?15秒呢?学生通过点头、跺脚、点桌子等方式跟着课堂上秒钟走动的声音感受1秒的节奏,同时通过两个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并估计了30秒、40秒左右的时长,通过动手实践、观看自己学校的一分钟的视频等,从而慢慢感受1分钟的时长。从1秒到1分,看似简单的时间感的建立,但杨特牢牢抓住了学生感知的困难点,通过体验、游戏等活动不断的让学生建立1秒和1分的时间感。
其实语文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也应该打通学科间的壁垒,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学生认知和学习上的困难点,寻找知识的横向联结点,通过项目化学习和任务群的实践体验等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杨特的课例和讲座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会反复进行观看学习。
任青霞
杨特通过四个板块来诠释时间在哪里,第一,时间是什么,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表示一小时、一分钟、一秒所需要用的时间的长短,第二,时间在哪里,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能够认识钟表所表示的时间,在此基础上,杨特引导学生理解时分秒之间关系,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在拨一拨、说一说、认一认、读一读的活动中加深对时间表达的理解;第三,一分钟能做什么,鼓励学生想象并实际操作感受一分钟有多长,能够在一分钟内做些什么;第四,展示古代的计时工具,并解释其中的原理,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
杨特在具体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了解时间的意义,丰富了对量的体验,形成初步的量,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语文学科的教学与数学学科的教学存在共同点,都需要通过实际情境进行开展。
张雨欣
杨特的本堂课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式学习”。考虑到二年级学生思维的具体性,故而课堂中杨特关注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学习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自主体验交流,切身体会一分有多长,真正感知一分内能做什么。从和学生一起玩游戏,到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一分钟,去估量时间长短,以及练习中回答交流一分钟能干什么,都是将学生作为本节课的主人。教学中,我们给够孩子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创设好情境,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孩子感受到一分钟可以做那么多有意义的事情。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索,获得情感体验,明白数学也可以这样快乐的学习。从而,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自信心得到了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也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杨特的教学设计完全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对比、整合一二年级关于时间的知识点,创设趣味情境,让孩子们在最近发展区收获成长,不仅如此,杨特还做到了让孩子们在“乐中学、学中乐”。最后,杨特的教育机智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当孩子们想要再看一遍视频时,杨特轻笑之后,随即说:“老师也和大家一样,想要再看一遍。不过这一遍看,不能只关注视频里面的人物,还需要关注里面提到的数据。”杨特寥寥几语的点拨,实现了课堂的螺旋上升。
着眼于语文教学,学科之间总是相通的,语文教学也同样需要这样轻松自在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情境的创设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各项知识技能、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陈青霞
本堂课杨特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关于一分钟的视频,其视频内容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日常可见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生活兴趣,易于理解。通过一分钟可以做几道口算、可以朗读几个字等的实践活动,学生对于一分钟有了自己的切身体会,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积累了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更感悟到了一分钟时间的宝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可以相同,不仅仅是在数学课堂,语文课堂也可以在今后更加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真实”地去学。
黄海霞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综合与实践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主题活动又分为: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和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综合与实践”绝不能仅仅关注教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更应该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与“做中学”理念相融合,要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知识。同时,“综合与实践”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最后,杨特在讲座中指出,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杨特《一分有多长》教学设计以游戏任务模块形式呈现,清晰且具有层次性。游戏一:闭眼感受30秒;游戏二:听歌曲,猜市场。二年级的小朋友喜欢这种游戏的课堂,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以数学课迁移语文教学思考,正如汪潮教授所言:用语文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语文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语文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如果把语文的课堂比喻成一棵树,那么语文的“实践活动”犹如树之根源。
回归课堂,无论数学还是语文,或是其他学科,“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实接近生活,感知生活,在学习中学会生活,这便是教学的魅力所在。
冯灵珊
《一分有多长》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记录下真实数据,建立起对秒的初步的直观体验,利用游戏、听音乐、看视频等方式,将生活中的事件与时间建立联系,丰富了对秒的体验。学生在一次次的体验中加深了对秒的时长的感觉,培养了对时长的量感,并能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最后引导学生谈收获,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知识的学习、应用应被置于真实情境和现实问题中,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样需要通过具体情境来展开,让学生更深入、真实的进行语文学习。
陈娟
杨特的课堂由浅入深,化抽象内容为具体感知,从课内引向课外,从书本引向生活,结合了情境和问题串的方式,设计了感知、探究、体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中杨特设计的几个环节,就是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选取的,学生爱看、想看,还要再看,以趣为导向,学生更乐于思考,这应该就是寓教于乐,寓学于趣。教师设问题,学生生成问题,再引发思考,课堂中充分唤醒了学生的思维力,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活动充满趣味。在杨特的讲座中,多次提到“真实情境”“生活中的情境”“生活中的事件”“生活中的活动经验”等词语,让我感触很深。在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某些知识无法直接让孩子理解,该如何建构更有效,学生参与感更强的方式呢?我想应该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把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以学生为本,达成人人学有用的知识为目标。讲座中杨特还提到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意义,所有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关注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激发学习的创新力。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也要学习运用数学思维方式,灵活设计教学结构,做到人人学习有用的语文。
「章锡军」浙江省特级教师
Zhang Xijun
1.学习主题
开发借鉴其他材料,支撑自己的学习任务。但这些材料与教材提供的材料相比,实际上是有主次之分的,为书本上的材料做好众星拱月的作用。
2.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杨特需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注重学生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书中的内容是需要反复去读去记的。
3.感悟的形成
学习数学灵活的梳理方法。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是思维的体现。梳理的呈现并不仅仅是一课一梳理的,可以一个板块梳理一次,一节课多梳理几次。
4.注重同伴互助
同伴学习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课的设计要懂得取舍,不要总想着课堂上一步到位。
关键词:
“以图代字”观察法、面相观察学习、点面结合
章特指出,课堂观察可以不仅仅局限在文字记录,图像也是很好的一种记录方式。通过学生脸上的表情判断学生的“学习高峰期”。如上图,最前面拿着铅笔的小男孩他的表情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说明他可能对于那时老师的讲解是不理解的或者有自己的想法,而其他同学则是跟着老师的节奏,沉浸在情境内学习。
再者,数学学习和语文一样,要让学生享受课堂的乐趣,让孩子的脸上露出学习的笑容。通过图片 ,可推断出当时学生对于课堂是一种享受的过程。
寄语
活动结束,章特特别叮嘱青年教师要学会跨学科学习,在数学课堂中寻找语文教学的相似点,在数学课堂中升华自身语文专业素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转自:“义乌市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