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班学员总结发言
恒
青岛沧口学校 王毅
岁月神偷,无声无息,待你惊觉,它已溜走。骨干班于我,便是如此。
几日前,邹老师联系我,谈谈这两年的学习收获。恍惚中,不觉加入这个大家庭已二年。当夜,坐于桌前,研讨学习的情景浮现、清晰。我的收获,一字蔽之——“恒”。
恒,固本。
“恒,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閒上下。心以舟施,恆也。”这是《说文解字》对“恒”的解释,大概意思是由“心、舟在天地之间上下往返”会意。思念之心靠舟运转,经久不衰。之后便逐渐衍生出“持久”之意。
“恒”的起点在哪里?从教,教语文又应持久地坚持什么?我认为,当固本,即坚守初心。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韩夫子告诉我们老师的使命。语文教学的初心又为何?我在骨干班找到了答案。
成立大会上,邹老师的一段话,发人深省。
“作为老师,要带领学生发现语文之美。语文课不是识字课,也不能是索然无味的方法课。它,是一次发现诗意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展现中华文化、传递人类文明的宏伟工程。”
是啊,语文老师兼具着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如果仅仅拘泥在知识点的一亩三分地中,谈何教学。初心,要有使命感。
省教研员张伟忠先生告诉我们要练好语文教学的“小念头”。
张老师说:“‘念头’便是初心,心正自然路顺,才会日益精进。语文教学的‘小念头’需要教师终身习之、思之,不可有丝毫懈怠之心。”
我深以为然。初心不就应该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学习,日益精进,对得起“教师”二字嘛!
恒,须学。
“修改标点风波”是骨干班最让我难为情,也是至今思来,仍觉受益良多之事。
第一次作业——我的研学规划。思忖再三,慎之又慎,交上,驳回,原因竟是标点使用有误。“这是吹毛求疵吧。”碍于邹老师是市教研员,只敢心里暗暗想来,不敢表露半分。群里掀起了一场再学标点的热潮,我和伙伴们恶补了欠下的课程。
后来读了邹老师的《心有追求,自觉成长》一文,方知自己浅薄。做老师,要“吹毛求疵”,要修炼内功。
现在负责学校的德育宣传,凡经我手之文章,必“吹毛求疵”。大到行文结构,小到措辞标点,决不放过。你看,邹老师的《赠琴岛语师序》这不就用上了?
所以,做老师,须恒学。
骨干班里的同学也是藏龙卧虎,大家也是我学习的对象。“就你一个男的”这个理由,让我做了班长,没为大家做什么事,却借“职务”之便提前拜读了大家的习作。每每这时,我都有种若再不学习,望其项背的机会都没了的感觉。
云上两年,见面不多,但每次教研活动,看到那些熟悉的名字,自豪地和同组老师说:“这,是我骨干班的同学。”继而,勉励自己认真学习,提升自我。
终身学习,拉长时间的视角,也许现在做的事情暂时还看不到结果,我不灰心,我知道,我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时光,不会辜负努力向上的人。
恒,宜思。
骨干班两年,收获了些许荣誉,但“学会思考”更值得我感激。
思考读书的意义。
读书与思考,是骨干班雷打不动的作业。在繁杂的事务中,逼自己一把,拿出时间来阅读,涵养自己,充盈自己。每一本书,都是我们向上的垫脚石,读书越多,才能更有前进的动力。
思考深耕的意义。
思考应有广度,更应有深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钻下去。邹老师一直鼓励我们要研究,要提升自己的研究力,要通过阅读把握语文教学的深层内涵。李校长也多次与我长谈,鼓励我进行小课题研究。在领导老师的引领下,我也开始聚焦一个教学点,展开思考,也许很难,但我坚信:深耕自我、提升能力,高度改变后,那些以前认为迈不过去的坎、翻不过去的山都会变为平地。
思考自身的意义。
“认识你自己”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命题。“认识你自己”是反思、建构“自我”和“世界”的关系。
踏入教坛,顺风顺水,取得了一些自觉了不起的成绩。加之他人的赞许,真就觉得自己就是当老师的料,奇才呀。故而,再也容不下别人的“异样”声音。
市优质课比赛课题《猫》,自己闭门造车,苦想出来的环节,看之甚妙,神来之笔也就这样吧。拿给自己组内老师看的时候,“水平就这样了,不改了”是我的开场白,结果老师们讳莫如深;李校长看了我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据理力争,“那你就这样上上看吧”是她最后的结语;教研员张老师热心地帮我磨课,多次善意提醒,我也置若罔闻。
最终的折戟,让我难受了好久。四面八方的安慰之声,也并不能缓解我的苦闷分毫。
意外接到邹老师的电话,不是安慰,而是问询我对课的想法,我的不甘、不解没有对邹老师隐瞒分毫。
“你到我这里来吧,我们聊聊。”四个小时的长谈,邹老师从创设情境开始,带我逐个环节分析得失。那天下午,从课例到教学,从教学到做人,我一直被震撼着……
人只有在对苦痛和阴影有所承当、有所体悟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其所映衬的那一道纯净自若的光吧……从市教科院大门出来的那一刻,我释怀了,因为我开始意识到,反观自身、容事容言,这更重要。
淡然是心境,浪漫需情怀。我们因“语”结识,以“文”交友,那就让我们珍惜每一次遇见,善待每一份情缘,欣喜相拥,默然相守,相依相伴,风雨同舟。
摘星之旅
胶州市第八中学 吴凡
最近居家上网课,又带孩子读到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在我平凡的教书生涯中,骨干研修班就像是一座“高楼”,因为有邹老师坐镇,这座楼是最华美的,她带我们触摸到的星辰都是最晶莹、温润的。
第一颗星是思。
还记得两年前有一则新闻,一位父亲杀了自己的智障儿子来骗取保险金,有两则评论,一个孩子说:“一条生命,在他嘴里说出来就跟杀死一只小猫小狗这么简单,呵呵。。不想多说”另一个孩子说:不知道人家经历了什么就站到道德制高点劝人家向善的人,一定要离他远一点,留神打雷的时候劈了他连累到你。——你如何跟他们谈?
两年前,我们热烈讨论过的题目,今天是否有更好的回答?遇到问题,我们是否拥有了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的能力?邹老师希望将一颗“思考”的种子植在我们心里,希望我们承得担起“育人”这一重任。
第二颗星是写。
持续上交“随笔”和“教育叙事”的日子让我养成了一点写的习惯。思考沉淀后,最好记录下来。当催交作业的日子近了,我会倒逼着自己去思考,慢慢也能够主动去做这个作业了。突然说要上交书法作业,是我最忐忑的一次作业经历,我以前觉得自己的字还可以,但是那天一下笔震惊了自己,我很怕自己的丑字“惊吓”到邹老师,于是下了一个决心,每天练字十五分钟,遇到实在写不漂亮的字,我就去我们胶州初语“趣味语文”公众号找王建德老师教书法的视频,又去B站找大神的书法指导,一番努力后,字还是丑,但是已然不吓人了。经历这些后,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个优点——有敬畏之心。自己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能够惶恐,想办法去解决。
后来跟着法老师做课题,参加各类教研活动,慢慢地沉淀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也申报了当地的课题,进而成功申报了青岛市语文学科基地,又通过答辩成为胶州市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第三颗星是读。
在工作中,我们都是冲锋陷阵的一线教师,在生活中我们更是身兼数职,我们会面对无数问题,困于生活或者工作的沼泽中难以自拔。
解决苦恼的好办法就是去工作、去读书。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早五晚九的生活,到今年已经迎来了第15个年头。上一学年,我承担九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并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创建校园广播站,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偶尔承担学校公众号的稿件任务。从来没有像去年那么累,即便如此,我发现还是能够空出时间给自己“充电”——中午午休时间带青年教师磨课;节假日读书;利用往返于学校的赶路时间听书。我在这忙忙碌碌的两年时间明白了舍与得,执念与释怀,我是真的成长了。
最近看到山东省科技馆正式结束运行,有来自济南的评论说,再见了,那里有我孩子的童年,有我的青春!
我们胶州公园这一年的时间一直在闭门装修,前段时间开放了一部分景区,完全已经是一座新公园了~
今天我们的研修班,也在做阶段性总结了。我心里涌出了无限伤感。我们还没来得及从陌生变熟悉,还没来得及跟着邹老师多跑几所学校,还没把字练好,还有很多事没做。
但是,人生这么长,我们的教育之路还有那么远,希望能继续相伴,继续成长。
2022年12月4日星期日
且行且思,流光成炬
崂山区第七中学 付彩峰
邹老师好,各位老师好!
上周接到班长电话,骨干研修班开展线上活动,主题是谈谈两年来的学习收获。这才恍然惊觉,自从加入骨干研修班这个大家庭已经两年有余了。翻了翻记录,发现2020年5月27日是我研修班启航的开始,又惊觉自己竟然制定了三年学习规划,赶紧打开看看,发现幸亏没说什么豪言壮举,否则打开发现满纸蹉跎便是汗颜不已,至今为止,当初自己和教研组的计划已经基本完成,自己评上了区教学能手,组内教师开设市交流课2节,区优质课,公开课,研究课各一节,市基本功大赛获奖1人,区经验交流1次。
原来写过教育笔记,进行过课题研究,认真写过硬笔字,研究过优秀案例,录制过朗读,共同命题打磨探讨过,邹老师推荐的齐鲁名师书目,竟也只读了一两本。
一瞬间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从二零一八年到现在我已经连续在初三待了四五年了。学生每年都在变化,但每年又都好像没变一样地忙碌。早读、上课、托管、命题、批阅、计划、三轮复习、冲刺中考,真的闲不下来。但就在我翻阅过往时才发现,原来曾经抚笔写下的每一个文字和心事,出过的每套题的用意和打磨,研究过的案例和课题,一直在心里的某一角,只是年年堆积了好多杂物,把它压在下面,翻出来,抖一抖,阳光下的灰尘中,竟仿佛能看到自己当初投入的热情和心血,自己总有那么一些时刻不曾被俗务所扰的沉浸过,在邹老师老师的鞭策下曾努力寻找过最初的自己,现在再回首,仍然觉得自己曾少年,曾青春,曾热血,曾回到刚毕业时。
非常感谢邹老师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逼”着自己去回首两年的时光,做一个总结,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两年的工作学习和收获。
班长说得起个名,我想了想去做才能知得失,去思才能改进和提高,行思结合是语文实践必不可少的。生活中的点点收获就如萤火虫的光一样一点点汇聚,说不定何时何地何境下,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流光飞舞又是我特别喜欢的偶像剧的一种情境,正如暗夜中置身漫原漫野的萤火虫间,相信这种流光只要它有,只要它坚持,终究能化作生命中的火炬,指引我们前行。如此才有了这个标题,让大家见笑了。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两年的收获。
①课题研究
在邹老师的激励下,我第一次独立完成了课题立项申报书,部编版初中语文古典名著导读教学研究》,意在对《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三部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教学研究进行探讨。报告有近8千字,每一个字都是我查阅资料、整合汇编的。只是当时由于组内科研力量不够,我手里有课题,就没有上报。现在回头看这个课题,发现研究点不够明确,教学研究又太宽泛,这样的研究体现不出个性和价值,注定是失败的。经过新课标的学习后,我觉得可以从名著整本书阅读这个点再重新聚焦,后期可以重新修改、打磨、提报,可以作为我们语文教研组的课题开展。但不管怎么样,就像我在《窗外》里说的,终究揉了一个芋头。后期的案例探讨,我也有意识地针对课题,比如说《儒林外史》等的一些优秀案例进行一些打磨,可以说为今后我自己提报课题打下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2021年10月参加陈志高老师主持的青岛市一般课题《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作业设计研究》的课题研究,开始探讨单元作业设计。本课题在麦岛中学开题,课题每月一次线上研讨,我承担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单元作业设计部分,并带领学校课题小组王建苏、刘馨蔚两名年轻教师进行单元作业设计研究。在课题研讨中自己独立完成了近6千字的课题中期报告,现在想来等下次自己申报课题时,就可以再学习如何写结题报告了。
②下水作文,记录生活中的感悟
有时候,一些教育的小感发,如果没有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可能很快就流失了。在骨干研修班我写了《窗外·有远方》,谈了自己如何学习申报课题的经历;《有一种力量打动我》谈了一届学生在初三阶段个性化成长对我的触动,还整理了学生的作文批改稿,形成了教学案例。针对另一届孩子国庆节不背诵的学习习惯有感而发,写下了《最初、最后、最有力的“绝技”》,来谈教育坚守。
后来正赶上家里拆迁,面对家门口那棵大梧桐树,不禁悲楚交加。写下了《谁在风中泣》,看到晚年的父亲心事重重,故居难离,自己禁不住难过。之于我,仿佛儿时的回忆断掉在那棵梧桐树前。曾经我在胡同里骑自行车摔倒在他身边无数次,和小伙伴们在树下捡梧桐花,过家家,跳皮筋,多少美好的岁月就断在了那里。现在已沦为一片废墟,童年往事如同葬在了那里。后续其实很想写一写拆迁后续《老妈淘宝记》是真正的挖宝考古证,由于拆迁,发现了“半千子龙山文化”的遗址。我妈加入了妇女考古队,天天在黄土地里挖呀挖,竟真的挖出了一些古物和尸骸,惊悚感和神圣感的结合,在青岛市博物馆参观时候我还发现了他们挖出来的这些宝贝都已经挂在了展览厅博物馆展出;还有《废墟寻宝记》无所事事的大妈团队组成了寻宝小队整日在废墟中寻宝,据说有很多年前的老物件被识货的人淘走,一时间周围村落的人都纷纷投入到这场淘宝浪潮中,这里面的趣事和我妈的得意,就在春节的温馨氛围中,我在沙发上听她讲得哈哈大笑。但后来偷懒,也就搁下了,再回首竟也找不到当时的感觉了。
《它本来的样子》写了休寒假的辛苦,围绕着孩子转和学生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休寒假这么痛苦,是因为年年初三寒假从没有空闲安逸过。
还有丑丑的字,但认认真真的态度,还有不成熟的《壶口瀑布》的朗诵,自己已经学会了用录音软件。还有《儒林外史》的整合阅读,肖培东老师《孔乙己》的课例研究,徐杰老师品鉴刘铁梅老师的《爱莲说》,在对优秀课例的学习中,自己感触很多。适时的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后来参与了陈志高老师的课题,我的作业就调整到单元作业的课题研究了。
后来又接了新一届初三,当了班主任。我把感悟都写在了下水文《总会找到前进的方向中》,写了自己如何调整工作重心和心态,由焦灼到从容,最后所带班级获得了青岛市优秀班集体。班里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妈妈的亲子关系特别不好,孩子的情绪几近崩溃,妈妈也整天打电话跟我哭诉。我想了很多很多办法,找所有的老师了解这个孩子的情况,包括她以前的班主任,将孩子的点点滴滴结结合起来,最终找到了突破口和孩子进行对话,我还请了团委的外援老师来帮忙,成功将孩子和父母这次的矛盾化解。孩子表示说想换一个学习环境,最终填报的是15中,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非常支持我,所有的老师全力全力来帮助她,最后这个孩子也成功地考到了15中。家长非常感谢我们对孩子的帮助,偷偷地做了锦旗,在孩子毕业的时候送了过来。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收到锦旗,很不好意思,但那一刻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通过这件事,我发现只要自己及时地去调整工作和学习中的角色,把自己真正的带入到这个角色中,赋予这个角色真正的使命感和意义感,尽最大的努力,哪怕能帮助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我们的教育就是有意义的。
回首自己的作业,发现文字对生活的记录远过于记忆中的留存。把书写生活的理念传达给学生,天天动笔,保持语文的热情和秉性,也是我们语文人应该身行力践的。
③命题打磨
2021年5月,我和张敏慧老师,赵帆老师和媛媛老师组成了命题小组。大家盛情推荐我为组长,实在是愧不敢当,我们力荐了圆圆当我们的组长。大家分工打磨,我负责非连文本和作文,在成题文本《人设》的基础上将试题进行了改编,作文也是自创一个选取一个。后来经过邹老师请的专家老师对我们现场的指导,我重新修改了思路。从报纸和网络上选定主题,然后从不同维度切入,去选取改编三则相关的材料,实现了非连文本的一个原创。选取了《水下洛神》这个节目来解读当前的国潮热,作文也进行了修改。犹记得那个午后我们齐聚茶室,听一听,说一说,谈一谈,论一论,仿佛回到了疫情前参加线下活动的畅意和从容,感慨岁月静好,唯有少,才尤为珍贵。
从这次试题打磨中我发现这个原创试题需要时间,需要你长期的一个有心的搜索和积累,同时需要你这个清晰的思路,真正的去研究透了这个命题思路之后,你才能有的放矢,同时还需要不断的精心的打磨,才能最终实现。当然这样一个探索,也为每年初三原创题的探索打下了基础。
④教学探索
2021年10月29日青岛市冷爱霞名师工作室为甘肃陇南礼县骨干教师举行了语文教学研究及市级课题开题论证会,在会上我做了区典型经验分享,以《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小说整合教学为例,为老师们带来了小说阅读教学如何提升思维的探索与实践。
2022年5月27日开设青岛市城乡交流课《朝花色香新,夕拾韵味深》——《朝花夕拾》复习课,从“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两个角度带领学生重新走进鲁迅先生的名著《朝花夕拾》,从“小鲁迅”中去读懂现实社会“大鲁迅”对往事的怅惘和对现实的批判,进一步走进鲁迅先生的作品,消除与经典的隔阂。
现在我作为语文教师,担任初三两个班语文教学,兼着初三备课组长,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区语文中心组成员,每一年,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当我发现自己说不能的时候,其实,最主要是害怕做不好,有畏难情绪,但实际上,真的去做之后,会发现自己之前的很多不足,只有去做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才能知道如何去改进,一点点的梳理工作,慢慢的摸索着前行。一个人不能够做太多太多的事情,但一个人也能做很多事情,只要能够有条不紊地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不要着急,不要烦躁,慢慢的去捋顺,去调整,我相信,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做着自己喜欢的、热爱的事情,同时做好迎接不可未知的挑战的准备。
这就是我两年来的学习和收获,能与大家同行,能得到邹老师的指导,能在青岛市骨干研修班和大家一起成长,是我的荣幸,我会继续和大家一起努力。谢谢大家!
转自:“青岛初中语文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