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苗班学员总结发言

2022/12/20 8:46:30  阅读:271 发布者:

新苗班学员总结发言

一直做“新”教师

——我在新苗这两年

青岛第五十九中学   王千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王千,来自青岛第五十九中学。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我在新苗班这两年的一些感悟,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给予指正。

陶渊明在《时运》一诗中写道,“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说的是春日南风习习而来,拂动着田野里的新苗,恰如我在新苗班的感受,温暖而又充满生机。在这里,我们既自主学习,又合作探究。在成为语文老师的头几年里,我们有了方向,有了动力,也有了同路人。对于初入教师行业的我们而言,这是段弥足珍贵的时光。如果可以,我想一直做“新”教师——一直有新教师的热爱,一直有新教师的学习状态,一直有新教师的探索态度。如此,在疾驰的岁月中,得英才而育之,也能有一方属于教师事业的乐土。

一直有“新”教师的热爱。

转眼间工作已经到了第六个年头,刚工作时的学生今年也进入到了大学。新教师的那份热爱和热情,在记忆里确实是闪闪发光的。但好日子总是过得快,与学生之间有趣的、温暖的点滴不记录下来往往容易忘却。新苗班这两年里,因为要完成作业,记录慢慢由强制变成了习惯。尤其是在倦怠感袭来的日子里,慢下来去翻阅这些“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总能想到自己的初心,并且坚持下去。

没想到两年这些小事小文攒起来,现在也需要好久才能翻看完。20205月份,刚刚加入新苗班,我作为班主任的第一届学生也正到了初二的下学期。那是新冠疫情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逐步向好的时候,我在他们返校回来之前自己布置好了教室,踩着凳子一个人办了一下午的黑板报,上面写着“山河无恙 人间皆安 念君久矣 相见甚欢”。后来我们一起在茫茫大雪日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在临近期末的时候排练艺术节的话剧,结束后看到窗外灿烂的晚霞,一起冲刺最后的中考……当然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反思也都成为教师成长之路上的经验。送别一届,又是一届,老师总是守望者,守着讲台,望着未来。

一直有“新”教师的学习状态。

有热情,就应有行动。新苗班组织的活动也促使着我保有新教师的学习状态。积跬步,才至千里,积小流,方成江海。我一直认为对于新教师而言,重要的不仅是展示,更是珍惜时光进行积累。有人说,你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我不很喜欢这个说法,我们的教学并非是将自己的水倒给学生,而是在与学生的交互中使彼此成为“活水”,唯有学习,活水才能源源不断涌来。

2020年我参加了区里和市里组织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在准备比赛的一个月里,更了解了功夫须用在平常。水之积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无论是笔试还是现场抽题的面试,无不考察平日里的积淀。庆幸自己在工作的这几年里,还是认真勤勉的,结果也如愿。

20219月份的活动中听过李文婷老师的《杞人忧天》课例和范瑾瑶老师的《傅雷家书》名著导读微课,在同辈教师的互相学习中,我更感受到同侪们的积极的学习和工作状态。那次活动中,教研员老师们的总结点评,也为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引了方向。前辈们的关注、同辈们的帮助都在促使着我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持续进行语文教学实践。

一直有“新”教师的探索态度。

2022年初中的新课标落地,除研读课标、进行课标解读的培训外,我也在课余时间阅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吴歆昕教授的著作《书册阅读教学现场》《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笔记》,了解整本书阅读和学习任务群的课堂实施。新课标的修订是与时俱进的,给予了语文教师们更多的探索可能。

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也尝试组织学生们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在任教的这六年中,我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初二任教。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每一届都采用了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们进行《红星》的整本书的阅读,除日常的分级任务设置外,也有汇总展示的部分。第一届的主题是红色人物生平故事梳理,第二届的主题是红色中国的介绍小组汇报展,第三届的主题是读书评论交流,红星为何能够照耀中国。三年,学生不同,策略也有所调整。每一年都有前一年的经验总结,也有新的思索和尝试。

让学生真正地读进去书,真正有问题可以提出,有了问题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解决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见解。读完一本书是容易的,但深入思考却是不易的,更不易的是将思考后的内容有条理的、采用合适的形式表达出来。初中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在过程中须教师与学生配合,有的地方发挥学生自主性进行体验式学习,有的地方则需要验证性学习的引导,提升学生整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的形成。

人在一定时间内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能力里,去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创造性的尝试,无论成败,都是足以让人获得快乐的。但快乐总是让人放松而不那么严谨,所以两年来,虽有收获,也存在诸多不足。读书碎片化,无计划,无针对性地记录,很多内容读过也很快忘却,仅仅有个大概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仍然有些散漫啰嗦,重点不突出。对于学困生的转化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对于教学问题的研究,缺乏持之以恒的行动以及深入的思考。这些问题也是后续要努力地去改正的。

最后,感谢在新苗班的日子,感谢如此优秀的大家,愿我们心存希冀,追光而遇,目有繁星,向光而行,一直都能做幸福的“新”教师!谢谢!

头五年 一路奔跑

青岛实验初中  马冬姝

今年是我从教的第五年,回头望,在新苗班也已学习两年有余。记忆中,仿佛又看到了自己刚走上讲台、与学生接触时故作精深的手忙脚乱、一路狂奔的身影,但幸运的是,进入到新苗班,遇到这样一个平台,碰到了一群上进的小伙伴、热情专业的师长,就像是在登山过程中机缘巧合发现的那条盘山公路,在向前奔跑的路上有了队友和补给站,助力登顶之路。

下面,我将浅谈一下在新苗班学习的个人体悟,与大家作简单交流。

一,感谢新苗教我坚持语文的情怀。一个没有语文情怀的教师要教学生学好语文几乎是不可能的。语文学科多少年来一直是一个被折腾的学科,只要认识几个中国字、说几句中国话的人都可以对它说三道四,各种言论、思潮弄得人晕头转向,难以前行。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第一责任人,想要坚守语文的尊严,就要有点博大的情怀。我们应清醒认识到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发挥的特殊功能,特别是在他们终身发展中所起的打精神底子的作用。我希望语文课能够带给他们一些思考和勇气,比如说《伟大的悲剧》告诉他们,比起第一名的胜利,人要有接受失败的勇气;《背影》告诉他们,真正的爱是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人要有学会爱与被爱的勇气;《孤独之旅》告诉他们,成长有时就在一瞬间,人要有面对孤独的勇气......正如《头五年 一路奔跑》的作者在书中所言:“每一天都在自我追问中度过,所有挣扎与蜕变都似海浪拍打着内心的海滩,而在浪涛中留下的,在岩石上不曾死去的,是我们的理想。”正如我在入职第一天发过的一条朋友圈:“语言和文字可以改变世界,老师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人生轨迹,”于是便有学生给我发来长长一段表白,告诉我“好的老师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或许便是情怀的力量。入职的第五年,因这份理想,这份情怀,让我继续有旺盛的内驱动力“一路奔跑”,编织着属于“我”的教学故事。

二,感谢新苗教我坚持真实的自我。在语文教学的几年里,遇到过各种名词术语、标语口号以及名目繁多的教学模式,目不暇接。甚至是每次参加市教研课,不同的专家老师也有不同的风格和教法,我们像一株小草,全力地汲取日月精华,却发现,营养太多,脑子太乱,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去年我上过一堂局属公开课,有幸接受邹欣老师的指导,她说教课,尤其是公开课、展示课,不是表演、巡回演出,而是引领学生们实实在在学得语文,学有所悟,学有提高。我们还年轻,不要成为套子里人,大胆的去模式化,去找寻真实的自己。于是,我开始思考,让自己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人,我思我想我行动,展现的是真实的自我,而不是贴标签的各种做法的拼凑。于是,我开始尝试在课堂中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提问,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根据他们的问题链层层解谜,实现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双向奔赴”。慢慢的,我在一节节课的建构、否定,重建、再否定中,终于明白“自己得有想法”,要从众人的评判中走出来。

三,感谢新苗教我坚持学习的力量。毕业后,越发清楚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它永远面向未来,不会结束。所以在新苗班,上至邹老师时刻分享给我们的前沿教学理念、韩振老师在论文写作中的指导、下至每月的一篇小作业,都在提醒我们坚持自修,自觉学习、阅读写作。李卫东老师在书中曾提到:“教出语文课的味道来,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浑身散发语文味儿,一个浑身散发着文化味儿、书卷气的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他就是‘语文’,语文教师阅读、写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语文教学的质量。”从教的几年中,我们更加清楚,语文教学缺少的不是教学技能技巧,而是文化积淀、学科素养。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真正的读书是增加人生的分量的。

从教五年,时间不长但也不短,回首一路,我们起身、跌倒、爬起、再起跑。也许我们不够成熟练达、不够经验丰富,甚至不够自信,但我们最终在思过、思变中接纳自己,迈出更加勇敢的步伐,凭借着年轻的资本,让自己成为不迷失于课本、敢于尝试的奔跑者,让成长在永不停歇的脚步中奔跑。

“研”途好风景,且思且成长

莱西市第七中学  周倩宇

当王千班长跟我说让我做一个新苗班的总结交流时,我很讶异,也很惭愧。惊讶的是时间真的像是长了翅膀似的,倏忽间一闪而过,明明开班那天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这么快,我们就要毕业了;惭愧的是我还没有拿的出手的总结和成绩去向邹老师汇报,去跟伙伴们交流。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2020529日,骨干班新苗班举行开班仪式。那天,邹老师提出了“三读”“三写”的要求,“必须读”“广泛读”“定向读”,“写散文”“写论文”“研究课题”。那天,邹老师鼓励我们,青年教师“只要写起来就好”,把平日的思考、教学的反思、学习的精华慢慢地积累起来,有一天蓦然回首,那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现在,是我回首的时候了。在我梳理自己两年多的学习过程时,我才发现,原来过往的很多学习都存留于文字,浸润于心间。我这个从教不足5年的新苗教师,真的积累了一笔对自己而言很宝贵的财富。

专业引领拓眼界,研讨交流知不足

新苗研修班的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理论学习,专题讲座,又有全市教研活动,学员的研讨课。不仅如此,邹老师还会经常在群中推送相关阅读链接和名家公益讲座供我们学习,有时来不及看,我会先收藏并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随时充实自己的思想,也随时补充语文教学的营养。

在一次次教研活动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专家老师们深厚的专业底蕴与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在一次次交流心得和作业共享中,我感受到了伙伴们孜孜以求、勤于实践、勇于探究的精神,收获的同时也倍感压力,深感自己能力的不足。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

正所谓“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新苗研修班的日子里,我把“以书为友,潜心“输入”;笔耕不辍,静心“输出”;勤研敏思,提升教学;深研课题,加速成长”作为自己的努力的方向。

根据邹老师“三读”的要求,参考了齐鲁名师推荐书目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多方面阅读涉猎,也会把阅读时迸发的灵感,阅读后的感悟运用到课堂实践中。渐渐地,我也爱上了摊开一本书,端上一杯茶的闲暇时光。

除了阅读,每次青岛市的教研活动、学校组织的外出学习活动我都力排万难积极参加。每次参加教研活动时,我都会做好听课笔记,虚心汲取各位专家老师的经验和教学方式方法,每次外出学习后我都会撰写个人反思,对于一些名家的视频课,我还会写出课堂实录,逐字逐句逐个环节的去进行课例分析。

一次次线上线下的教研活动,点点滴滴的阅读积累,让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更加深刻,时常有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从前总想上好课,却从未考虑过一节好课的标准,现在,我明确了许多:一节好课,要有语文味道,既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课文,又要充分有效地组织学生实践活动;一节好课,要有质量,既要注重语言学用,又要注重技能训练;一节好课,要有美感且优雅,既要着力于教学思路清晰,又要着力于课堂提问简洁。一节好课,要有高层境界,既要让课堂活动形式丰富起来,又要让课堂积累丰富起来;一节好课,要抓住当堂训练和集体训练,让学生学习效率最大化,有效减轻学生课外沉重的长时间预习和复习任务……

两年多的研修学习,为我指明了方向,也让我看到了一些成绩。邹老师曾布置过一个撰写课题立项书的作业,在此基础上,我开始摸索课题研究,成功立项了青岛市教育规划课题。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我与课题组的老师们积极争取校内校外的展示课,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课题“背景资料助学策略”,积累了各种课例,其中我执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兼探“诗圣”成长历程》获得了2022年青岛市一师一优课一等奖。此外,在当前“双减”背景下,我还积极参与了作业设计研究,先后获得了莱西市优秀作业设计一等奖,山东省优秀作业设计三等奖。这些小成就之于研修班的其他老师来说真的是小巫见大巫,只不过是对我这一阶段努力的肯定。我想起了周杰伦的《蜗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我想做一只慢慢往上爬的小蜗牛,爬得更高,走的更远,就可以看到更多更美好的风景。

回首来路,在新苗班研修的时光里,既有沉甸甸的收获,也有诸多不足。我深知在课堂教学和论文写作方面,自己努力的程度还远远不够。我将会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加强理论学习,弥补自己的短板。

研修的时光,幸而有邹老师的引领,有伙伴们的陪伴,让我不断收获与成长着。展望未来,我想起诗人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愿我们都能在“研”途风景中,且思且成长,期待遇见更好的我们!

转自:“青岛初中语文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