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地市报道 | 杭州:破疑解难,“研”无止境——记杭州市第三期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修活动

2022/12/19 16:29:52  阅读:277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余杭小学科学 ,作者余小科

破疑解难

“研”无止境

杭州市第三期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

“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修活动

前言

2022129日,杭州市第三期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修活动,在我区凤凰小学城东校区举行。本次活动围绕教科版疑难课例展开,旨在用“大单元视域下的教材重构”作为疑难课例的突破口,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本次活动以线下加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小学科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徐春建老师莅临指导,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执行主编,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张红霞教授、杭州市高新区(滨江)教研员特级教师姜向阳老师在线对课堂教学深度点评,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发展学院任忠华副院长及小学科学教研员胡国伟老师及余杭区优秀青年教师共同体成员现场参与活动。

专家与执教老师合影

一、课堂观摩

余杭区凤凰小学伍玲玲老师执教三年级《地球的形状》。通过对太阳与月球的观察,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前概念认知,再引出古人“天圆地方”的探索理论制造了认知冲突,在学生好奇心的驱动下导入课题。在本节课中,伍老师围绕“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这一核心问题,以模拟实验为载体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以“海上帆船远去”现象及月全食现象为原型,不断寻求证据,构建地球模型。

临安区玲珑小学汪安乐老师执教三年级《物体的位置》。汪老师以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作为情境聚焦问题,组织“小跳蛙”活动和“探秘寻宝”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玩”促学引导学生描述物体位置。汪老师始终以“大地”作为参照物,利用“上下左右前后”的方向体系展开教学,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情。以“刻舟求剑”的经典小故事作为拓展,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一步渗透相对运动的概念。

 余杭区凤凰小学沈炜老师执教五年级《心脏与血液》。以正在如火如荼举行的世界杯为切入点,以著名球星马拉多纳心脏骤停而死亡的事例导入,聚焦心跳的作用,关注心脏与血液。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改进心脏模拟实验,最终呈现了更为贴近原型的模型。最后,联系实际,学生化身小医生,诊断病例,关注心脏健康,指向核心概念“健康生活”。

杭州市白马湖学校缪萍萍老师执教五年级《地球——宇宙的奇迹》。缪老师带领学生穿越到了300年以后,地球被人类活动破坏,即将“灭亡”之际,组建了地球舰队,前往无垠的宇宙,去寻找孕育生命的“第二颗地球”。学生通过资料卡“搜寻”,发现没有一颗星球能够像地球一样满足孕育生命的条件,彰显地球作为宇宙的奇迹地位。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共情,从而升华学生情感——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整堂课缪老师以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视频、配乐打造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既是一场探索之旅,又是一场情感之旅。

缪萍萍老师执教《地球——宇宙的奇迹》

二、专家引领

相聚云课堂

特级教师徐春建老师对课堂作了一系列点评,同时针对“学生难理解,教师难教授”的课例论述了大单元视域下教材重构的内涵。例如《地球的形状》一课,作为现在的孩子,对于地球的形状是什么认识并不难,难的是怎么获得证据来证明地球的形状,建立自己的地球模型。《物体的位置》一课中,“相对运动”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而“东南西北”和“上下左右前后”这两种方向体系的选择也值得商榷。《心脏与血液》一课中,教材本身沿用了曾经的“血液潮汐论”这相对过时的模型,以科学的严谨性而言,需要对模型进行重构设计。同时在设计之前需要给学生足够的原型认知,才能让学生在充分的“原型”下建构新的模型。徐老师肯定了沈炜老师以“诊断病例”活动为例指向“健康生活”这一核心概念的创新,指出这样的活动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心脏的重要性。《地球——宇宙的奇迹》被徐老师评为一堂别出心裁的好课,极具感染力的故事情境代入让学生产生共情——保护我们的地球。徐老师指出这是一节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落脚点的科学课,为文本性较强的科学课提供了一种范式。

张红霞主编肯定了伍老师利用现代技术向学生解释为什么地球是球体,而我们看到的地面是平的。她认为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帮助师生突破难点。在提到《物体的位置》这一课时,虽然相对位置的概念作为三年级学生是有难度的,但是可以通过慢慢渗透让学生有所感悟。另外,张主编建议,真实情境也可以帮助师生更好的展开教学,突破难点。

特级教师姜向阳老师主要围绕科学课堂教学情境化的改进作了深入点评。余杭区教研员胡国伟老师就《心脏与血液》进行点评,认为改进后的心脏模型更贴近心脏原型,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同时肯定了病例研讨环节。另外指出如果能在课堂中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性,效果将更好。

三、互动探讨

本次活动还采用线上、线下教师提问的方式进行了研讨。各位教师各抒己见,既肯定了上课老师的表现,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同时上课老师也针对老师的问题与困惑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这种跨越地域阻隔进行的交流讨论形式,为小学科学课堂研讨活动提供了新声音、新思路、新要求。

破疑解难,“研”无止境。本次活动为我们今后对小学科学教材疑难课例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开展“大单元”视域下的教材重构主要表现为选择“核心内容”和指向“核心概念”。本次研修活动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结束,但深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不懈努力远未落幕。让我们携手共进,期待未来!

来源:余杭小学科学

转自:“小学科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